1927年,成都福兴街街景。(民国版《成都市市政年鉴》)
揭秘老成都24
老成都的冬天是非常寒冷的,炭炉、手提烘笼、暖手壶是成都人抵御寒冷的几大法宝。除此之外,成都的男人们一到冬天最爱戴的还是瓜皮帽子。买帽子,他们最爱逛的是福兴街。
成都著名民俗专家刘孝昌说,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成都和川西北各县极为盛行瓜皮帽。
瓜皮帽有6块瓦帽,属于便帽的一种,在清朝时是最为普遍、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种帽子。
戴这种帽子不能登大雅之堂,但却是男人们的最爱。因其造型呈多瓣状,和西瓜皮有点相似,在民间被戏称为“西瓜皮帽”,后来喊顺口了,成都人简化了“西”子,“瓜皮帽”越喊越顺口了。
当年,老成都人一提到福兴街,就知道这是全城最热闹的帽铺子一条街。正一品、穴吉斋、万福全、狄元隆和金玉堂,都是著名的瓜皮帽帽铺。一到冬天,客流不断,前来订制皮帽子的有钱人络绎不绝。
狗皮帽子因其厚实、暖和,戴在头上舒服、压风,加之价格相对便宜,很受人们欢迎。当然,除戴狗皮帽子外,有钱人还戴订制的貂皮帽子、狐狸皮帽子、狼皮帽子,甚至还有水獭皮帽子。
这些皮毛在当年都得来不易,价格昂贵,店铺一年也做不到几顶。不过,得益于老师傅亲手制作,每顶这种材质的订制帽子,戴起来都巴巴适适、舒舒服服,有钱人付钱时也都很爽快。
当年福兴街的帽铺有100多家,每家店铺都是老板全家经营,有的还聘有技工,同时招徒弟娃打杂。
技工大多数来自外地,上半年在乡里干农活。过了农历七月十五,秋风渐凉,帽子销售的旺季开始了,老板通知技工上门加工赶做。
做瓜皮帽的材料有呢绒、苏缎、青布等。一顶帽子,贵的要卖银元三四元,便宜的青布帽子,只要铜钱四五吊。技工的工资都是以米来计,高的每月一石二斗,低的只有四五斗。
刘孝昌说,当年金玉堂的老板唐维全,是福兴街的帽子世家。为图吉利,唐维全特地将招牌取名为金玉堂,又请书法名家书写店名,制作了一块上等的招牌,取金玉满堂之意。
1949年后,该铺由福兴街迁春熙路,再迁南大街,后由其女唐蕴玉及李悠才负责。该店经营帽业已有七八十年历史,代代相传。
后来,戴这种帽子的人越来越少,福兴街的帽铺多改做鸭舌帽或兼营其他业务,这些当年著名的店铺也慢慢消亡了。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谭曦
/背景资料/
美国人西德尼·戴维·甘博,1917-1919年在中国共拍摄了5000多幅黑白照片、500多幅彩色幻灯片、30盘16mm电影胶片,其中,在四川拍摄了数百张照片。
老照片作者:西德尼·戴维·甘博
新闻推荐
今年的流感好似比往年来得更凶猛了一些连小康妹儿这个万年不生病的强壮身体都着了周围同事些的娃也好多没“跑脱"小学、幼儿园更是流感重灾区……昨日,国家卫计委回应,今冬...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