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新闻 新都新闻 温江新闻 双流新闻 郫都新闻 简阳新闻 彭州新闻 邛崃新闻 崇州新闻 金堂新闻 大邑新闻 蒲江新闻 新津新闻 都江堰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成都市 > 成都新闻 > 正文

书不藏于私

来源:四川日报 2018-05-29 00:00   https://www.yybnet.net/

回忆

□本报记者吴梦琳

5月28日,四川省图书馆李劼人、李一氓文库暨展览开展仪式上,李劼人和李一氓的家人代表专程从外地赶来现场见证。

她们讲述了两位大家捐赠背后的故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她们表示,将藏书捐赠给公藏,供后人共享,是老人的心愿,希望这些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能继续传承下去。

都捐赠给国家

一走进文库,李劼人外孙女李诗华便十分感慨。她告诉记者,自己从小跟着外祖父长大,到7岁才离开成都外出求学。当年,李劼人将自己的藏书楼命名为菱窠,那里对她来说,既神秘又神圣,外祖父总是长时间沉浸在里面,不是埋头阅读就是在写作。

“外祖父一生爱书,在并不富裕的情况下,藏书过万,还收藏了不少字画。”李诗华说,这些书籍字画很多都有李劼人亲笔题写的“暂藏于菱窠”的字样,还印有“李劼人经眼”的刻章。“可以看出,外祖父从未把这些当作个人的私有物品。”

实际上,李劼人对于所藏并未留下遗嘱,只是在生病时,给妻子说了一句:“都捐赠给国家吧”。身后,他的夫人和子女坚决执行了他的愿望。

“大规模的捐赠有两次,一次是1963年外祖父过世后,外祖母和我妈妈、舅舅,把外祖父的藏书、藏画还有瓷器、家具等,都按照他的愿望捐赠了,几乎所有书籍都捐赠给省图书馆。”李诗华说,另一次是1986年,成都筹建李劼人故居博物馆,家人把已搬到北京的家具,包括床、沙发、柜子以及李劼人的手稿、照片、文房四宝等,全部搬回来捐赠给文管所。“本来有一些家具都送给亲戚了,我母亲他们又挨个写信,把送出去的家具收回来捐赠出去了。”

希望为社会所用

“我的这点东西,现在对于我真是云烟过眼了。但它们依然是云,依然是烟,仍然在北京和成都悠悠而光彩地飘浮。我祝福它们的存在。”在李一氓亲笔撰写的《一氓回忆录》中,他这样谈到自己的捐赠。

李一氓戎马一生却不离书香。在战争年代,出于对民族文化保护的责任感,他开始搜集散落在四处的古籍和字画。但毕生的收藏,在晚年时又全部捐赠于公。

“爷爷热爱家乡四川,他将自己收藏的全部《杜诗》无偿送给了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晚年更是将全部藏书和文物也捐赠给家乡的图书馆、博物馆等。”李一氓孙女李燕告诉记者,在她的印象里,爷爷家中四处都是书,随时都在翻阅。作为后辈,她并不知道爷爷有这么多珍贵的收藏,都是在捐赠后,看到相关的报道或者研究文章,才知晓的。

新闻推荐

九价宫颈癌疫苗运抵海南 成都本地接种还要等

制图/杨仕成要注射九价宫颈癌疫苗不用再去中国香港、新加坡等境外医院了。5月28日记者获悉,2016支九价宫颈癌疫苗25日...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书不藏于私)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