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
□本报记者吴梦琳
5月28日,四川省图书馆李劼人、李一氓文库暨展览开展仪式上,李劼人和李一氓的家人代表专程从外地赶来现场见证。
她们讲述了两位大家捐赠背后的故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她们表示,将藏书捐赠给公藏,供后人共享,是老人的心愿,希望这些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能继续传承下去。
都捐赠给国家
一走进文库,李劼人外孙女李诗华便十分感慨。她告诉记者,自己从小跟着外祖父长大,到7岁才离开成都外出求学。当年,李劼人将自己的藏书楼命名为菱窠,那里对她来说,既神秘又神圣,外祖父总是长时间沉浸在里面,不是埋头阅读就是在写作。
“外祖父一生爱书,在并不富裕的情况下,藏书过万,还收藏了不少字画。”李诗华说,这些书籍字画很多都有李劼人亲笔题写的“暂藏于菱窠”的字样,还印有“李劼人经眼”的刻章。“可以看出,外祖父从未把这些当作个人的私有物品。”
实际上,李劼人对于所藏并未留下遗嘱,只是在生病时,给妻子说了一句:“都捐赠给国家吧”。身后,他的夫人和子女坚决执行了他的愿望。
“大规模的捐赠有两次,一次是1963年外祖父过世后,外祖母和我妈妈、舅舅,把外祖父的藏书、藏画还有瓷器、家具等,都按照他的愿望捐赠了,几乎所有书籍都捐赠给省图书馆。”李诗华说,另一次是1986年,成都筹建李劼人故居博物馆,家人把已搬到北京的家具,包括床、沙发、柜子以及李劼人的手稿、照片、文房四宝等,全部搬回来捐赠给文管所。“本来有一些家具都送给亲戚了,我母亲他们又挨个写信,把送出去的家具收回来捐赠出去了。”
希望为社会所用
“我的这点东西,现在对于我真是云烟过眼了。但它们依然是云,依然是烟,仍然在北京和成都悠悠而光彩地飘浮。我祝福它们的存在。”在李一氓亲笔撰写的《一氓回忆录》中,他这样谈到自己的捐赠。
李一氓戎马一生却不离书香。在战争年代,出于对民族文化保护的责任感,他开始搜集散落在四处的古籍和字画。但毕生的收藏,在晚年时又全部捐赠于公。
“爷爷热爱家乡四川,他将自己收藏的全部《杜诗》无偿送给了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晚年更是将全部藏书和文物也捐赠给家乡的图书馆、博物馆等。”李一氓孙女李燕告诉记者,在她的印象里,爷爷家中四处都是书,随时都在翻阅。作为后辈,她并不知道爷爷有这么多珍贵的收藏,都是在捐赠后,看到相关的报道或者研究文章,才知晓的。
新闻推荐
制图/杨仕成要注射九价宫颈癌疫苗不用再去中国香港、新加坡等境外医院了。5月28日记者获悉,2016支九价宫颈癌疫苗25日...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