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已过正午,在莱城区高庄镇东汶南生姜种植合作社,村支书亓新华却还大棚里忙活。今天,合作社刚刚收到了100盒的订单,再过3个小时,这些刚刚“破土而出”的“蔬菜姜”,将被分装入盒,飞往几百公里外的成都市和北京市。
捧着一大把生姜,亓新华慢条斯理,如数家珍:“‘蔬菜姜\’是个宝啊,辣味低,姜丝少,口感好,一年两茬……”这两年,他与村里的“姜二代”合力,在生姜种植的“老路”上另辟蹊径,培育出新式“蔬菜姜”,改变了中国北方千百年来以姜为佐料和药引的传统。
上世纪90年代以前,东汶南村是全国著名的生姜产区,随着生姜加工机械的发明,传统种植方式导致人工成本太高,生姜种植作为收入来源已难以维系。“老姜农”种不了地,“姜二代”当起了农民工,东汶南村的生姜种植从此走上没落。
为了壮大村集体经济,带领村民致富,2015年,亓新华带领全体党员先后到烟台、威海、广西等地市学习,找差距,拓思路。他们发现:当地人喜食生姜,小院里的边边角角都会种上一点,当腌菜吃,市场价已经卖到了50多元一斤,这让他看到了商机。再三思忖,村党支部决定,在“特”字上做文章,推陈出新,培育蔬菜姜,同时利用大棚种植,提高产量和质量。“把生姜作为鲜食蔬菜,全国还没有先例,利用大棚种姜,我们也是先行者。”亓新华说。
2016年4月,亓新华带领五名“姜二代”,成立了“汶南生姜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有机无公害生姜。培育新品种,初期投资大,见效慢,风险高,对此,“姜二代”们心知肚明。党员亓玉民决定先行尝试,投资30万元,建立高温大棚一处,从80多个老品种中,选取辣味素最低的生姜品种,专门培育“蔬菜姜”。亓新华聘请山东农业大学的徐坤教授和市农科院专家全程辅导,为其“保驾护航”,同时,他还成立了劳务合作社和农机合作社,整合东汶南村的闲散劳动力,全部机械化作业,帮助亓玉民降低劳动力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事情并非一帆风顺,由于冬季低温过低,第一批种植的蔬菜姜减产严重,亓玉民赔了4万多元。“在大棚内铺设地暖,同时加大肥料供给。”亓新华提议,这招果然奏效,生姜的生长周期缩短到了100天左右,辣味素减少了一半。去年9月,第二批蔬菜姜丰收,每亩生姜4000多斤。这期间,亓新华还招聘了大学生电商团队,对产品包装进行统一设计,并注册了商标和“绿色认证”,按每斤15元在网上销售,比地头价高出4倍,亓玉民从中获利30多万元。“我就知道,跟着亓书记干,走不了弯路。”亓玉民说。
为了能更好地种植蔬菜姜,东汶南村特意培养了20名新型职业农民,每1名农民可以管理近20亩,每亩可产8000斤生姜,可为村集体带来收入20万元,单是每年的纯利润便可达到15万元,收入是种植普通“佐料”姜的14倍。
随着蔬菜姜的成功培育,合作社今年又新建了5个大棚,5名“姜二代”们都种上了蔬菜姜,他们还立下了誓言,写在合作社路边的一处墙壁上,表示在种植过程中不添加任何有害药物,并用毛笔署上了自己的名字。“下一步我们准备再种植20亩的蔬菜姜,把更多的‘姜二代\’们吸纳进来,让‘姜兄弟\’的队伍越来越壮大。”亓新华说。
记者 时晔然 编辑 崔绍磊
新闻推荐
再过30年,3个人中就有1个老年人。未来,我们去哪儿养老?近日,在海南三亚南山召开的首届“全球应对人口老龄化中国策略论坛”...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