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田野调查帮农民治螟虫 私立华西协合补习学校关于开办补习班的呈请书和市政府的函复。
清朝末期的私塾(资料图)
扫码上封面新闻,看成都档案馆为你揭秘百年前的暑假档案。
暑假时间安排。
列五中学学生假期作业办法。
写日记、做调查、甚至还要上补习班?你能想象百年前的学生其实也是这样过暑假的吗?
正值炎炎暑天,每天顶着烈日的上班族,偶尔会想起小时候的时光:玩弹珠,捉青蛙,捕夏蝉,舔冰棍……学生时代的暑期生活是人生中最难以复制的愉悦。那是光着脚丫逃离繁重课业的痛快淋漓,也是摇着蒲扇沐浴夏夜的怡然自得。
回溯历史,遥望百年,老成都的孩子咋个放暑假?咋个过暑假?让我们走近成都档案,一起来揭秘。
暑假放好久?成都协进中学放了60天
清代王鹏运《〈彊邨词〉序》:“至于去取,则公自为沙汰之严,已毫无尘杂。俟放暑假后,再为吹求,续行奉告。”
中国的暑假是伴随着晚清学制改革一起出现的,是西学东渐的产物。最早对寒暑假进行明文规定的是1901年袁世凯组织制定的《山东大学堂章程》:“每年春季,以正月二十前后开学,小暑节放学,给暑假;休息至立秋后六日开学,十二月十五以前放学,给年假。”
但在晚清的乱局之中,暑假风气并未形成。1905年,教育改革家严范孙先生就曾批判过中国旧式教育,可见早前学堂的状况:“往者学校未兴,吾国儿童无毕业之期,无寒暑之休,无实验之法,无体操之训。”大意为,以前没有兴起新式的学校时,中国的孩子们不知毕业的年限,寒暑期没有放假,且不做科学实验,并不开设体育学科。
作为中国教育史上改革标杆的蔡元培,后来将寒暑假写进法律,所颁布的《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和《普通教育暂行标准》等出现的规定,至今传承。其中包括了一年分两个学期,分寒暑假。
当时成都的学生们是如何放假的?据成都市档案馆珍藏的一份成都私立协进中学暑假安排显示,在1947年,该学校于7月4日结束期末考试。而7月便开始放暑假,下期的开学时间定于9月。虽未说明具体日期,但算算假期也有60天,校方可谓相当给力了。暑假咋个耍?劝业场的电球是仲夏夜的梦
去邻里亲戚家串门,到乡间田野撒欢,是那个年代大多数学生的暑假休闲方式。
城里的娃在学堂老师戒尺下规矩惯了,一放暑假就往树林钻,田里跳。小伙伴的拍手助兴声中,一个劲窜上彭县张姨家门口的李子树,擦把汗的时间衣兜里就包满了青中带黄的李子。来不及管树下眼巴巴的表妹表弟,一个人就能消灭一半。
暑天各县的集市也闹热。趁着黄昏凉快,蒲江驭虹桥旁各小商小贩的吆喝声此起彼伏。桥头至桥尾,每个摊位都是一块小天地。孩子们看到的是汁水红亮的血旺,熏香肉嫩的仔鸭,白嫩香糯的发糕;主妇挑选的是耐脏又合身的布衣,好使且便宜的犁耙,闲了钱再买几个地里没有种的柿子,给孩子们解解馋。桥上人来人往,桥下摇蒲扇吹龙门阵的,光着膀子钓鱼的,浅滩旁耍水嬉戏的,都是夏日光景。
成都主城里更让人眼花缭乱。放暑假了,几个耍得好的哥俩就相约带着妹妹进城,到闹市看看新鲜玩意。衣兜里只有几块钱,就学大人到锦江边吃碗茶,摊摊上吃碗面。
熟悉成都商业街的小孩子,总是昂首走在前面,带着兄弟几个操大城市,“要买下学期的纸笔,我们就去学道街。妹妹要看通过船运来的洋东西,我们就往总府街走。你们听不听戏嘛,悦来茶园上档次得很,就是怕有点贵。”
钱兜干瘪也没啥,光看稀奇就能让孩子们开心整个夏天。劝业场内,川商樊孔周筹买电机以及建厂房,为全场置灯供电照明。前后的出入口还高悬一圆形的大电球,每次亮灯都能让看惯了煤油灯的围观者拍手称快。从大人口中听闻了这一新鲜事的孩子们自然也想去探个究竟,相互托着手看看是怎么个点灯法。当电球突然耀眼于逐渐暗沉的天际时,也将光亮投进了孩子们仲夏夜的梦。暑假不学习?写日记做调查帮农民治螟虫
那些年暑假就在吃喝玩闹中度过?档案告诉你,学生们的暑期生活也很充实,学习实践一点也没有落下。
成都市档案馆内,一份四川省立列五中学(今成都列五中学)假期作业办法显示,各科教师于学期结束前,应依照所列范围,指定学生假期作业。而所开出的名单里面,就包含了写字、笔记、演练、调查、收集等项目。
其中,“写字”,即练习大楷小楷及行书,“做笔记”,则是阅读指定书籍后写心得体会,以及写暑期日记。在实践中学习扩宽知识面也是暑假作业要求之一,比如去做附近乡俗,商业等情况调查,以及去乡间田野观察生物,制作动植物标本等。
成都市档案馆珍藏的成都济川中学崇宁分校学生暑假协助防治螟虫的办法可以看到,学生在暑期还要帮助农民防治螟虫,增加粮食生产。
当时的暑假作业涉及了农商方面的社会实践内容,其实也印证了当时主流所提倡的教育思想。各种思潮兼容并蓄,教育改革吹遍全国,西方近现代的教育方式和理念也从上至下影响和贯穿。
成都市档案馆编研人员介绍,从当时的暑假作业就能够看出,教育已经从枯燥的书本中“解放”出来,不局限于书本上的学问知识,而是要在实践中全面锻炼学生能力,注重素质培养。“培养学生们在街巷田间动手和思考的能力,成为更符合社会发展的技术和实用人才。”
1912年,时任教育总长的蔡元培提出了“军国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五育并举思想,实质上就是德智体美育和谐发展的思想,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亦是首创。这项改革适应了辛亥革命后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也顺应了社会变革的潮流。暑假找工作?鹤鸣茶馆上演"六腊之战"
如今的学生们面临升学和就业压力,大多都会利用假期参加各种补习班。这一现象,其实早在百年前就出现。
一张私立华西协合补习学校关于开办补习班的呈请书和市政府的函复显示,时任校长黄芥舟向成都市政府“打申请”,称一些即将面临升学的学生们要求在暑假进行补课,并希望于暑袜街正本小学内暂设分校,暑假后即行撤销。
四川历史文化学者郑光路表示,老成都时期,大街上要是出现了公办或私立补习班的广告并不是什么新鲜事。除了一些国文格致学科的教学开设,日文培训、绘画指导、武术招生……各式补课层出不穷,都集中盐道街、学道街一带。
暑假,老师们也得考虑他们的工作问题。除了给学生补课,一些老师还时不时要往少城公园(今人民公园)跑。公园里最大特色就是茶馆多,有的撑起大伞自划一块地皮,摆起茶摊生意;有的坐拥装修讲究、宽敞亮堂的茶馆,招徕名人贵客。
其中,鹤鸣茶馆是文教界人士经常光顾的场所,也是“六腊之战”的场所。“六腊”原取于1915年蔡锷将军率领滇黔护国军与北洋军鏖战之地,即“泸州,纳溪”间的谐音,后又形容暑假(6月)寒假(腊月)期间各中学教师席位的之争。
郑光路介绍,老成都的学校实行期聘制度,一年两期,每期都有上岗离职或调换的变化。茶馆如战场。校长稳坐方椅,右手立块招聘启事。身穿薄长衫的老师们一一掏出文档呈上,文档内有前任校长的评语和落款。“该师道德稳重,教学出众……”每每一见好评者,校长面露悦色,面试者也暗知有戏:“下半年的伙食有着落了。”
“因为严格的聘用制度,保障了那时候师资水平高。”郑光路介绍,要是教师被发现有道德问题,必将受到社会各界的谴责和唾弃。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杨晨档案资料由成都市档案馆提供
1912年的四川高等学校照片。(路德·那爱德《回眸历史——20世纪初一个美国人镜头中的成都》)
新闻推荐
85后华人在美创办大学申请在线咨询平台 已吸引常青藤大学等200多所美国学校入驻
CollegeFindMe部分学生用户据教育部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首次突破60万大关,达60.84万人,同比增长11.74%,持续...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