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面
正面
侧面
蜀汉铭文青铜弩机远程射杀张郃,三国“自动化武器”到底有多厉害?扫码上封面新闻看精彩视频。
在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内,澄清的玻璃罩下,一个豆青色的瓷碗泛着温润的光。与同室摆放的三国时期的弩机等物相比,它其貌不扬,十分“低调”,与普通老百姓家吃饭的碗没什么两样,但它却有个响亮的名字——诸葛碗。
这只碗有何特殊?它与诸葛亮有着怎样的关联?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研究员梅铮铮讲述了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夹层碗看似大只可装少量的饭食
这个诸葛碗全称为明豆青釉诸葛碗,产自明代,豆青釉,口径15.3厘米,底径6厘米,通高7.3厘米,平口,深腹。
其造型简约,远看并无特别之处。不过,近看会发现,其碗口与碗底十分接近,碗深仅1.5厘米。也就是说,这个碗的实际容量非常少,只能浅浅地铺上一层。
但由于碗腹较深,从外观上给人一种容量大的错觉。古代商家为节省食材,故意用碗深小的容器盛放菜品,以此显得食材很多。
这不禁令人又多了几分疑问:古人为何要制作如此构造的碗?为何以诸葛亮的姓氏命名呢?
梅铮铮解释道,诸葛碗实际上和诸葛亮没有任何关系,他既没有用过此碗,此碗也不是他发明,但这个碗背后的故事,却和诸葛亮相关。
为迷惑司马懿诸葛亮军阵前显饭量
《三国志》裴松之注里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234年,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十万大军聚集五丈原,准备和曹魏大都督司马懿的大军决战。司马懿老奸巨猾,坚守不出,诸葛亮只好派士兵前去挑战。
据记载,士兵到了司马懿营帐后,司马懿不问蜀汉的军事部署,只关心道:“你们丞相一天做些什么事情?”士兵说:“‘丞相日食不过数升,但凡事亲力亲为,士兵被判军棍二十杖,他都会亲自过问。”司马懿听罢,叹息道:“诸葛亮快死了。”
士兵回去后,将其见闻告诉诸葛亮,诸葛亮感叹司马懿过于狡猾。他深知自己身体抱恙,若被司马懿洞察,司马懿的忌惮便会少了几分。
梅铮铮说,民间根据这段史实,传说诸葛亮发明了诸葛碗,装上饭食,故意拿到阵前,当着司马懿的面,连吃了几大碗。
“这个碗非常浅,只能装很少的饭食。但诸葛亮用此举迷惑司马懿的大军,让对方认为自己身体还很硬朗。民间就根据这个传说,制作出了诸葛碗。”梅铮铮说。
杜甫流落成都时,曾到武侯祠拜谒,留下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梅铮铮认为,诸葛碗透露出百姓对诸葛亮早逝的惋惜之情,“它表达了老百姓的一种美好愿望:若诸葛亮能长寿一些,北伐中原,兴复汉室也许就能完成。”
封面新闻见习记者钟雨恒摄影关天舜
新闻推荐
1962年,徐棻的五部大戏《燕燕》《秀才外传》《水上三拜堂》和《离雁哀》上下本接连上演。她把这一成功归功于童子功:北...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