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本报“悦·读”俱乐部策划组织首次研学活动在杜甫草堂举行,来自棠湖中学实验学校的40名“悦·读”俱乐部小会员走进博物馆,参加了主题为“追寻杜甫足迹、感受人文成都”的研学活动。
现场,“悦·读”俱乐部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将40位小会员分成4组进行探究性学习,让小会员不仅亲身感受到杜甫草堂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还通过一系列的体验活动与研学活动,将探究性学习与文学课程有机融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探究能力。
此次研学活动由《成都日报》“悦·读”俱乐部与棠湖中学实验学校联合举办,成都精锐教育的志愿者们全程提供了课程指导。杜甫草堂博物馆给予本次活动大力支持,还为孩子们安排了专门的解说员提供精彩讲解。
寻杜甫足迹做问题性探究
“悦·读”俱乐部的研学活动为每位小会员提供了一份课程菜单,每个组所要进行的问题探究都是在这份课程菜单的指导下完成的,内容包括前置性课程菜单、课程内容、课程项目等。在这份菜单里,每个学生要通过提前预习杜甫诗句及杜甫草堂的典故,列出自己在这个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通过记录问题的探索过程,分组完成一篇有关杜甫诗歌的研究性学习报告。
跟随杜甫草堂博物馆专职解说员南晓的脚步,小会员们踏进了杜甫草堂这一文学圣坛。在南晓的带领下,小会员吟诵着杜甫的诗句,感受着这里独特的艺术魅力:在波光粼粼的浣花溪前,小会员亲眼见到了在杜甫诗歌中多次出现的浣花溪景象。在茅屋前,小会员们领略到杜甫写作当年生活的场景。在大雅堂,小会员获知很多关于杜甫的生平事迹以及杜甫草堂所蕴含的文学价值……曾在课本中出现的杜甫诗句在此时已经化为一处处美丽景色,真实立体地呈现在每个小会员面前。
“以往我跟家人常常来这里,但这次到杜甫草堂是来找答案的。”棠湖中学实验学校六年级六班的周庆节在出发前已经提前预习杜甫诗歌,并将预习中所遇到的问题记录在自己的研学手册上。在她的小组里,每个组员都有着详细的分工:有拍摄图片的,有文字记录的,有整理信息的,有填写研究报告的。
跟周庆节一样,六年级七班的刘俊康也是一名小组长,他一直紧紧跟在解说员的身边,还时不时地发出疑问声,“杜甫为什么叫诗圣?”“杜甫为什么会来到成都呢?”“为什么会有安史之乱呢?”他的组员则不停地记录下相关问题的知识要点。在研学活动中,每个小组都列出了一份“问题清单”,他们要在寻杜甫足迹中解决这些问题。
将课堂“搬进”杜甫草堂
参观结束后,小会员们在课程老师的指导下分组进行讨论。每个小组跟随研学课程菜单,通过各种途径进行问题性探究。在这个过程中,小会员还需通过寻杜甫足迹所获得的知识点,梳理并围绕有关杜甫草堂的任一话题展开主题研讨。
“大雅堂的壁画所呈现的艺术价值”“杜甫诗歌在每个时期的不同特点”……在主题研讨现场,每个小组根据自己拟定的讨论主题,经过整理筛选资料、小组合作研讨、拟定演讲稿等步骤,将自己今天的所见所闻以探究性学习的模式深刻记录了下来。小会员们激烈的讨论、有趣的观点、良好的谈吐也引起了游客们的驻足观看。一位游客不住地称赞道:“你们将课堂生动地搬到了杜甫草堂”。
“我们不仅了解到杜甫的生平,还了解到关于唐朝的历史文化。”此次的研学活动采取的小组合作模式,结合小会员的学段特点,通过深入挖掘杜甫草堂这一文化资源,与文学经典课程真有机融合,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与沟通协调能力。与此同时,在研学活动过程中,嵌入了语文学科、历史学科等多个学科知识点,通过“一日导游”体验、经典诗词大比拼等体验、竞赛活动,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记者 谢函颖 摄影 谢明刚
新闻推荐
龙湖西宸天街效果图日前,成都龙湖正式宣布:龙湖第三代,成都第五座天街——西宸天街,将于12月21日正式开街,三个月后,城西将打破...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