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4日,成都市青白江区城厢镇十八湾村村民,正在村里引进的一家龙头食品企业生产线上忙碌。本报记者吴传明摄
扫二维码看直播,“村红”带你打卡十八湾村。
乡村名片
成都市青白江区城厢镇十八湾村,因其地貌有18道自然形成的河湾而得名,现规划有1000亩鲜切花蔬菜藕观光基地、1000亩食用菌种植基地、1000亩食品加工产业园。在2017年四川百强名村排名中,该村排名31位。
今日打卡
□本报记者侯冲
“看,这片水是养蛙的。”“那片池子是种藕的。”10月4日,车子刚驶入成都市青白江区城厢镇十八湾村,村民刘义坤扯着记者胳膊一个劲地介绍。
十八湾,村如其名。车子在村内拐来拐去,目之所及,一派生机盎然,既有集中布局的加工企业,也有热闹欢腾的农家乐庄园,还有规模成片的种植基地,随处可以触摸到产业兴旺的跃动脉搏。
抱团发展 食用菌产业见起色
12时30分,记者走进村民万孝容的家。漆黑的菌棚里,她正用手电筒查看食用菌长势。一根根茶树菇从菌袋里“探”出头来,万孝容盯着它们就像看自己孩子一样。
万孝容家一直有种植食用菌的传统。她父亲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种植,2006年,她与丈夫不再外出务工,留在十八湾村种植食用菌。
“当时机械化率低,产量上不去。”刚开始种的时候,万孝容没少走弯路。在她看来,最大的问题是村里种植户单打独斗,“今天有,明天无,批发商不愿意从这儿进货。现在他们认识到,只有形成规模,才能找到稳定的销售渠道。”
随后,十八湾村开始集中打造食用菌种植基地。村党委书记万孝成介绍,他们从改善基础设施做起,通路通电,让运输材料和拉货的车辆都能出入,然后规划料场,通过流转土地等鼓励种植大户修建菌棚,扩大规模。
经过多年建设,十八湾村食用菌园区的基础设施已基本完成,形成以食用菌育种、制袋、种植、产品加工、文化展览、休闲娱乐等一条龙的生产加工企业链条。该村还依托省、市食用菌科研单位创新特色食用菌技术,建设食用菌标准化种植大棚。
万孝容的事业随之有了起色。目前她种植食用菌20多亩,主要以鸡菇、平菇为主,一年收入10多万元。“产品不愁卖!”她笑呵呵地说,自己种植的食用菌以鲜销为主,主要销往成都周边。
国庆假期,万孝容和丈夫忙着维修大棚、制作菌袋、育种等,“明年要再扩大规模。”
订单不断 加工企业假期忙碌
当天,成都宜家食品有限公司风味包装袋车间内,20多名工人紧张忙碌着,浓郁的酸菜气味扑鼻而来。
“9月20日接到河南一家方便面厂的订单,国庆期间公司只放了两天假。”公司副总经理游华甫告诉记者,为赶进度,生产时间也加长了。
该公司主要为康师傅、统一等知名企业供货。为何落户十八湾村?游华甫坦言,除乡镇和村上的政策支持外,打动公司的还有这里的自然条件。“十八湾村环境好,污染少,对于食品加工企业来说很重要。而且很多原材料村里就有,可就地收购。”
48岁的村民陈毕荣已在该公司工作了7年,她的工作是检查自动封装后的包装是否有破损。“在家门口打工,方便省心,挣得也不少。”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自己每月工资3000多元,还能帮助家里种地,再加上爱人外出打工挣的钱,一家人年收入七八万元不是问题。
在十八湾村,像宜家食品这样的加工企业还有12家,提供就业岗位上千个,年产值可达7.5亿元。
“村里90%的家庭有了小汽车。”村民张燕发现,不少企业的车棚里原来挤满电瓶车,现在电瓶车少了,汽车停车位有点不够用了。
十八湾村还有更新的梦想。万孝成表示,该村距离四川自贸试验区成都青白江铁路港片区仅2.5公里,下一步将对产业进行提档升级,让村里的产品走向世界。
新闻推荐
打造全球最大金融科技“双创”平台交子金融梦工场三期“金融麦田”12月启用
交子金融梦工场三期“金融麦田”效果图从500米的高空看去,犹如一片连绵的麦田;由国内一流建筑大师操刀设计,这里将成为国内...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