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新闻 新都新闻 温江新闻 双流新闻 郫都新闻 简阳新闻 彭州新闻 邛崃新闻 崇州新闻 金堂新闻 大邑新闻 蒲江新闻 新津新闻 都江堰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成都市 > 成都新闻 > 正文

成都竹枝词中的民俗风情

来源:成都晚报 2018-10-08 03:44   https://www.yybnet.net/

◎周 菽(诗人)

竹枝词,是民歌与诗的完美结合,它通俗而不庸俗,高雅而不高傲,亦庄亦谐、雅俗共赏,正适合用来抒发人们心中的乡土记忆、桑梓情怀。清代中叶以来,成都的竹枝词吟唱之风特盛,产生了大量作品,今有林孔翼辑录《成都竹枝词》等书。成都,这片哺育新老成都人的热土,在“成都竹枝词”的渲染与诠释下,更显得格外的美丽、悠久、深邃。

一扬二益古名都,禁得车尘半点无。

四十里城花作郭,芙蓉围绕几千株。

成都古称“益州”,又称“芙蓉城”,由于特殊的地理、气候和政治环境,其历来就十分繁华、美丽,堪与江南富庶繁荣、烟柳明媚的扬州媲美而毫不逊色。与其说“一扬二益”是指“扬一益二”,不如说扬、益相埒,不分轩轾。“四十里城花作郭,芙蓉围绕几千株。”如果没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滋润和昌明繁富的经济供养,哪来这芙蓉围绕的四十里花城?

作为一座历史悠久、闻名遐迩的名城,成都的历史与现实定位,是绝不“打让手”的天府之国一样,不论气候、风物、生活水平,都是中国第一流的去处。莫怪成都人自信、骄傲,因为我们拥有这的确值得骄傲、自豪的成都。正所谓:

九天开出一成都,华屋笙箫溢四隅。

半壁由来天府重,独怜刘禅是人奴。

好一个九天开出、半壁重区的天府!只可惜出了一个扶不起的阿斗。九天开出之“天”,其实就是成都得天独厚的气候、地理环境。一是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风调雨顺、四季温润;一是偏居西南一隅,四周高山峻岭,构成天然屏障——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故而诗人说:

天气晴和乍放晴,锦城丝管喜新声。

桃园绝境人尤乐,魏晋烽烟未受惊。

绝是一处真实版的“桃花源”。静谧、神奇的世外桃源,离不开文化礼仪的培育、浸润。而成都自古以来,就是文化发达、礼仪昌明之区。

张仪城楼文翁室,遗少驰心广异闻。

不到成都争识得,当垆人有卓文君。

同庆阁傍薛涛井,美人千古水流芳。

荣坊酒肆争先汲,翠竹清风送夕阳。

文翁开辟,功在万代;相如文君,流韵千古;工部校书,俊逸可想。

时光匆匆,今日成都,不复当年“九里三分”,事物总是前进、上升的,成都亦欣与这上升、前进的大趋势。现在提起蓉城,人们爱说“来了就不想走”,无意道出老成都民歌诗人曾有的自信:

三年五载总依依,来者频多去者稀。

不是成都风景好,异乡焉得竟忘归?

这不就是“来了就不想走”吗?

放风筝与扯响簧

春来东角较场前,赌放风筝众少年。

马尾偏牵羊尾小,一群高放美人边。

春天,“较场”众少年赛放风筝,有美人、鹰、蝶等式,多以大为贵,独“羊尾”以小见奇,且连放三五只,如羊群摇尾于上。空中众美兼具,亦不可无此小点缀。又或多接马尾代麻线用,顽童谓“较轻些”。

晴空丽日、春风骀荡,老成都的较场坝,一群活蹦乱跳的顽皮少年,手牵长线、抬头望天,赌放风筝,头上蓝天白云,衬托着风筝的五颜六色、千姿百态;地下芳草青青,三三两两的小人儿东奔西挪,点缀其间。眼睛看不到阻挡视线之“钢筋混凝”,耳朵听不到车水马龙、人声鼎沸之喧嚣,只有无言而美丽的风筝,随着和风与心潮,在一望无际、纯净透明的空间飘荡。

谈到放风筝,不禁令人想起另一更具成都特色的玩乐——扯响簧。老成都俗谚曰:“杨柳青,放风筝;杨柳黄,扯响簧。”说出春日里成都儿童两大活动。

谁家稚子响新簧?惹得儿童嬲爷娘。

鬼脸人头频急购,免他绕膝要椒浆。

小儿以竹木为器,锐下柄上,旁开二孔,绳束而纵之,风入孔,其声清扬远闻,号曰“响簧”。贫人不惜购买以娱其子,或市人头鬼脸以为戏具。

“响簧”都在室外“扯”,空间阔、摆布得开,和风筝一样,都是集健身、强心、娱乐于一体的有益游戏活动。伴生“扯响簧”,小孩子们还能玩“人头鬼脸”,川人所谓“戏脸壳儿”。道具齐全,妙不可言。

清明前后是放风筝、扯响簧的最佳时节,谁不爱花明柳媚、暖风和煦的春天?这“一年之计”的所在,老成都乡俗尽显、风情万种。

除穷鬼与游百病

牛日拾来鹅卵石,富贫都作送穷言。

官家未必藏穷鬼,莫把钱神送出门。

陶诗序:“正月牛日天气晴和,即初五日也。”按高阳子衣敝食糜,正月晦日巷死,后人于是日祝之,名“送穷、除穷鬼”。唐人以正月下旬送穷,姚合诗:“无人不送穷”,退之《送穷文》亦云:“正月乙丑晦”,《坚瓠集》云:“池阳风俗,以正月二十九日为穷九,扫尘投水,谓之‘送穷\’”。今成都则以正月初五日送穷,送后暗拾鹅卵石归,谓“不空回且得元宝”也。

元宵处处耍龙灯,舞爪张牙却也能。

鞭炮连声灯烛亮,黄州会馆果堪称。

府城隍庙卖灯市,科甲巷中灯若干。

万烛照人笙管沸,当头明月有谁看。

为游百病走周遭,约束簪裙总取牢。

偏有凤头端瘦极,不扶也上女墙高。

正月十六,城上城下,妇女遍游,谓可除一年疾病,号曰:“游百病”。

绝怜二月好春光,席扎牌楼灯烛光。

妇女丁男齐结束,药王庙里烧拜香。

城中上冢趁晴天,女轿夸多走接肩。

穿街过坊来狭陌,菜花黄到绣裙边。

青羊宫里仲春时,赶会人多密似蚁。

一自当年闹会后,而今冷淡不堪思。

您看,过去的人们,居然把“送穷”作为春节牛日的固定而隆重的节目,有趣固然有趣,但对广大穷人来说,朝不保夕的挂虑、寅支卯粮的现实,滋味其实不好受,绝不仅仅是走过场、“为好耍”的民俗仪式。

而“元宵处处耍龙灯”、“北郭城隍神至尊”、“科甲巷中灯若干”、“女轿夸多走接肩”,等等民俗风物,和老年头的风筝、响簧一样,因为时代的变迁、名物的改变,早已不可复见了。现在即使还有,顶多是仿真版,或者以经济收入为目的、为吸引游客而设,已经没有自然兴起、代代相传、遍地开花、人人参与的真正民俗风味。

正月间、春日里,平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妇女,于城上城下、城里城外,到处遍游,不管是为“除百病”,还是上坟冢,那“凤鞋也上女墙高”、“菜花黄到绣裙边”的娴雅风致,也许正是老成都人原生态幸福生活吧?!

四季风情与婚嫁习俗

一年大计,又不独在春,《竹枝词》就像一座文字的博物馆,向我们展示那远逝的老成都四季风情:

五月榴花五月红,雄黄角黍尽同风。

丝丝绣出儿童佩,鬓插新符避守宫。

龙舟锦水说端阳,艾叶菖蒲烧烟香。

杂佩丛簪小儿女,都叫耳鼻抹雄黄。

六月初六太阳好,暴晒无非衣服书。

妾衣在身何用晒,郎书储腹不忧鱼。

七月十五盂兰会,重阳多吃九皇斋。

富家贫户皆如此,祈福消灾惬素怀。

茶半溢时酒半酣,家人夜饮作清谈。

儿童月饼才分得,又插香球舞气柑。

中秋夜,儿童以神香满插气柑儿舞,名曰:“流星香球”。

上述种种,同样因时代、名物之变迁,有的已经消失(如“盂兰盆会”)、有的已不必要(如“暴晒衣服书”)、有的即使办得到,也不时兴了(如儿童舞“流星香球”)。

有意思的是,“暴晒衣服书”竹枝与“九日登高”竹枝,不仅道出两样民俗,词句间还别有深意,耐人寻味:“郎书储腹”恰如“妾衣在身”,天赋高才,还需后天勤奋,知识永远保质,何须暴晒?!

聣聣鹅声众语哤,玻璃楼前轿八扛。

笙箫迎上阿哥背,代掷娘家箸一双。

迎亲时,除旗伞鼓吹外,必抱双鹅,取其类于雁也。省城楼轿上下俱画彩大块玻璃。俗于新妇出阁时,令其兄背负上轿,手执箸一双,回头代掷,以为抛却娘家饭碗。

装嫁新娘作泪痕,红毡铺轿说回门。

回盘礼物知多少,外搭红甘蔗几根。

大慈寺后产生庙,送子催生各位神。

蜜意痴情都可诉,娘娘也是女儿身。

孩提一岁做抓周,针线鞋袜样样收。

还有面圈和蜡烛,亲朋坐席不须留。

鸡卵烧胎艾叶燔,五丝束腕病除根。

东厨果是能司命,夜夜弓鞋踏灶门。

正午以鸡子艾叶烧,唤向人家各祈一线,五色具备,束病者腕上,夜则以右脚踏灶门,轻轻叫之,妇女名之曰:“烧胎”。

忽听锣声响不休,几回访问得缘由。

栽秧时节田无水,放堰都来祈郡侯。

黎风雅雨好花椒,到得成都制作高。

穿插成珠香串串,平安如意费心劳。

真希望我们的后人回看我们,就像我们在这里回看前人,能用包容的心态来谈及“老辈儿”那些坚诚的信仰和生动的想象。

这信仰之坚诚与想象之生动,还有心态之包容,恰恰造就了万古常在、多姿多彩,让人道不完、夸不尽的民俗风情。

新闻推荐

不同版本《卡农》轮番奏响 蓉城乐迷国庆欣赏经典音乐会

提起卡农,大家最熟知的就属德国作曲家约翰·帕赫贝尔的《D大调卡农》了。10月2日晚7:30,爱乐汇轻音乐团在特仑苏音乐厅上演...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成都竹枝词中的民俗风情)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