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01版)
大伙吃饱了牛羊肉,喝醉了杆杆酒。而海来石坡却依然清醒着。村民们虽然搬了下山,但如果没有产业,他们依然留不住。
搬迁新居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置业。
乡党委政府和村委会开始规划达布村的产业发展。
达布村集体搬迁下来的农户有63户。搬迁之前,村里的部分青壮年就在外地务工。乡党委政府和村委会在原有的就业渠道上,积极展开帮扶。鼓励引导和帮助青壮年寻找外出务工途径,增加家庭收入。
2017年达布村共转移劳动力122人,其中对口援建地转移了38人,该部分人每年可创收250万元左右。
留守家里的部分妇女和老人,乡党委政府和村委会则和当地新华村的烤烟种植大户联系,在烤烟大田移栽、收烟的用工高峰季节,解决部分人员用工问题。
村民阿牛吉木是一名彝族妇女,这段时间她都在烤烟地里打短工。家里新建的钢结构住房有着75平方米,配套修建了20平方米的厨房、卫生间、储物室。早上,她把最小的女儿送到南箐中心校后,自己就去烤烟地里做工。
阿牛吉木家里有五口人,自己每天打零工可以赚60元,同时还要打理从当地新华村农户手中租过来的一亩三分地。一儿一女在江浙一带打工,一年每人可以挣到3万元左右。老公也在成都打工,每天可挣130元。家里人人都有事情干,而且每年的收入也很可观。
打工回来后的阿牛吉木还要忙着收拾屋子,一天的生活虽然忙碌,但她的心里却像喝了蜂蜜一样甜。
申果乡先后有5个村搬到了山下。乡党委政府利用村民们有畜牧经验的优势,启动了“借畜还畜”项目。申果乡利用90万元产业扶贫资金,从云南购买了72头小牛,采取村民入股的方式,让搬迁的5个村和当地南箐养殖场合作,搞畜牧产业。
达布村还成立的羊养殖专业合作社。贫困户以每户5只羊和畜草种植形式入股,村集体以10%比例的羊和管理、养殖、销售形式入股,集中修建了500平方米的养殖羊圈,购买了235只能繁母羊,至今已发展至340余只。年底,将按贫困户70%、村集体30%进行分红。
海来石坡说:“在发展畜牧的过程中,我们感觉到的困难就是土地太珍贵了。我们好希望能够就近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牲畜养殖场,让村民放开手脚大干一场。”
困难再大也要干!说起达布村的发展规划,海来石坡说,我们将努力践行乡村振兴工程,加快贫困户每户培养一个明白人工作,进一步打造牛、羊养殖产业规模化的建设,在适应种植中药材的地方规模种植中药材。同时,建设好中药材交易平台,加速电商、乡村俱乐部、便民服务中心等多层次产品结构和生态的旅游产品结构的建设,为达布村发展乡村旅游,建设幸福美丽新农村打下坚实基础。
树新风 生活美
出了深山大沟,住进了崭新家园,村民们打心底里高兴。村民吉呷阿合的家门口,土豆、四季豆、小白菜等作物快乐地喝着雨水,飞快地生长着。
蓝瓦白墙的新家里,墙面粉刷干净,窗明几净,沙发、电视、餐桌、储物柜等样样齐全,东西收拾得整整齐齐。吉呷阿合笑得合不拢嘴,他说:“以前村子里都是泥路,下雨天走路裤腿上都是泥巴,房子更是几十年以前的土坯房,经常漏水。家里也没有液化气,只能砍柴烧水做饭,经常被烟熏得泪流满面。”
“现在的新房子,不仅用水、用电、取暖都方便,而且离集镇和学校近了,交通方便了,看个病、买个菜也方便,生活也大变样了。要是没有政府的帮助,做梦也没有想到,这辈子会住上这么好的房子。”
有了新居,还要养成好的生活习惯。
达布村第一书记蒋明洪说:“村民搬进新居后,我们就把改陋习、树新风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深入推进,让群众养成好习惯、形成新风尚。”
在达布村开展的四好家庭创建活动中,村委会通过四好家庭评选,发放洗衣服、毛巾等洗涤用品,鼓励大家养成洗脸、洗手、洗澡的好习惯。
画在墙上的壁画和写在牌子上的村规民约,引导村民们不随地扔垃圾、不随地吐痰,自觉爱护公共卫生,共同建设美丽新家园。
蒋明洪说,通过四好家庭评选活动,村民的生活习惯有了很大改善,现在家家户户的老人妇女们都晓得要打扫房前屋后的卫生,洗衣晒被,收拾家里。外面打工回来的年轻人,也带回来了洗面奶、剃须刀等先进实用的生活用品,带来了文明的生活理念,影响着留守的家人,带给他们不一样的生活方式。
太阳西下,孩子们放学归来。因为搬迁下山,他们能够在教学条件较好的南箐镇小学和中学读书,好几个村里的孩子还成为了班里的尖子生。
在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中,古老的彝村正在悄悄发生着改变。变得富裕、变得文明、变得更加美好!
本报记者 胡正清 苏勇 李仁芳 吉伍伍呷莫 实习生胡启蒙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杨彩华)11月7日,成都市加装电梯惠民工程宣传暨产品对接会在高新区紫竹广场举行。此次活动由市经信委、市质监局...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