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松山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科 主任
主任医师/教授、四川省拔尖中医师
微博:四川省中医院血液科刘松山
微信公众号:松山医学在线
第四十一期 本专栏由刘松山医生每周四发文
事件回放
黄先生42岁,2017年6月连续熬夜加班后,脸色苍白、头晕困倦、身上小红斑,检查是重度贫血、血细胞全面下降,诊断为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重再),属于骨髓不能造血,需要输血维持生命,还有重症感染、严重出血的危险,予以抑制免疫反应、刺激骨髓造血。7月,肝功能严重异常,确定为药物性肝损伤,给予4种药物保肝无效。9月,肝损伤迅速恶化:转氨酶攀升至400单位(正常应<40单位),总胆红素升至700单位(正常应<30单位),脸如死灰如烟熏,大便灰白、小便深黄。
无计可施才“死马当活马医”,联合清热除湿、凉血解毒的中草药。12月,重度肝损伤竟奇迹般恢复。
松山医话
1、药物性伤肝
肝损伤原因主要有病毒感染、药物损伤、饮酒过量,常表现为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药物是在肝脏代谢的,用药种类越多、剂量越大、时间越长则肝脏代谢药物的负担越重,使得药物性伤肝成为肝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特别是慢性迁延性、疑难性疾病的联合用药所诱发,临床上时常见到。如果本身有肝脏疾病、年老体虚肝功能本就不足,在熬夜劳累、过量饮酒、各种感染诱发等多种风险叠加时,药物性伤肝的风险就很大。
已知伤肝的药物超过200余种:治疗肿瘤的化疗药;治疗伤风感冒、风湿病的退热镇痛药;治疗失眠焦虑和镇静安神的精神科用药;抗结核药;避孕药、雄激素、抗甲状腺病等内分泌用药;某些抗感染用药。
黄先生所患“重再”面临高热感染、重度贫血、各种出血的危险,但抑制免疫反应、恢复造血的两种关键药物都有肝损伤的问题,才导致联合用药后爆发了重度伤肝。
2、伤肝的危害
伤肝后肝细胞发生炎症坏死,出现转氨酶、胆红素、白蛋白的异常,严重时还有凝血指标的异常而发生各种出血。肝脏是重要的解毒、排毒器官,肝损伤后体内毒素排出障碍也会破坏其它脏器功能。轻度伤肝危害不大容易恢复,如果短期严重损伤、病情迅速进展危害就较大,甚至不可逆的重度肝损伤、肝衰竭而危及生命。
肝损伤后的问题有:肝脏合成蛋白障碍引起水肿、腹水、胸水;免疫下降引起腹腔、胆道等感染;糖、脂肪、维生素、激素水平紊乱引起高血糖、高血脂、皮肤粗糙、视力下降、骨质疏松;影响消化而食少腹胀、营养不良;胆红素升高发生皮肤、眼睛、小便色黄;凝血因子异常不能止血引起口腔牙龈、尿道等多部位出血。
药物性伤肝要及时减药、停药,但需要治疗的疾病会受影响,比如肿瘤化疗、“重再”治疗时因伤肝而中断用药,等待肝损伤恢复是继续治疗的前提。
3、伤肝与中医
多种伤肝因素并存时就要定期监测肝功能指标,特别在联合用药、调整用药后发生肝功能异常要警惕。药物伤肝发生后,要评估疾病治疗需求、肝损伤程度、保肝治疗有效性,选择最有利于控制疾病、控制肝损的用药方案。
肝损伤后的肝功能指标异常,属于中医湿热阻滞、瘀毒损伤、肝胆失于通畅,通过清热除湿、疏肝利胆、活血解毒予以用药。在有药物性伤肝风险的疾病治疗中,中药参与后既能与西药共同对付原发病,也能起到保肝降酶的作用,防范、降低西药肝损伤的风险而发挥减毒、增效作用。黄先生能死里逃生与中医药对于肝损伤的恢复改善有关,为重症肝损伤提供了中医与西医联动的治疗模式和困境下新的选择。
中药伤肝的认识误区由来已久,与非中医专业人士用药不辨证、追求疗效而超剂量用药等不规范用药有关,而如果中药处方时遵循《中药药典》,伤肝可能性较小。
《松山讲坛》公益讲座通知:
讲座地点: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学术厅。
时间及题目:1、如何认识带“↑、↓”箭头的验血指标,2018.12.08。2、吃得好补得好也纠正不了贫血,2018.12.22。3、装修及有毒环境有何重大隐患,2019.01.05。4、药酒大滋大补,但久喝伤害更大,2019.01.19。
新闻推荐
9月6日开赛,经过两个多月的国际比赛日较量,一度被认为“换汤不换药”的首届欧洲国家联赛(简称欧国联)小组循环赛在北京时间21...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