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的士史话
张建 著四川文艺出版社
连载26
成都职场女性海兰回忆说,她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孕期中,也是享尽了“火巴耳朵”之福。她当时常坐的那辆“火巴耳朵”是她表弟曾用来接送她姑妈上医院的旧车,当她怀孕时,她老公正好接过了她表弟的班,把那辆有光荣传统历史的“火巴耳朵”要了回家,于是海兰就心安理得享用着“火巴耳朵”了。骑“火巴耳朵”的人也得练手艺,因为它的重心偏左,操作不当是要翻车的。所以,海兰的老公在家的大院里练了好几天,才敢把她小心翼翼地扶上车,进而徐徐上路的。如今,每当海兰回忆起那场景都会说:那真是“幸福的火巴耳朵”。
其实,成都男人的这种创造力想象力早在民国时期就有体现,他们就是凭着对上海黄包车的记忆,自己动手造黄包车。但当时没有充气胶轮带,就用汽车报废轮胎剪成长条,替代胶轮带,一切土法上马,硬是造了一批黄包车,当时的成都人称之为“板带车”,于是南河城外就有一群成都造的黄包车在飞奔了。所以,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又有成都男人对自行车进行了创造性的改造,着力在一个“偏”字上下功夫,便把自行车衍生成了“偏三轮”。这也算是有传统而顺理成章的事情,不必大惊小怪了。
“偏三轮”这个名字取得非常科学和人文化,仅仅是一个“偏”字,轻而易举地就把它与人力三轮车之“正三轮”区分开了。人力三轮车之“正”,“正”在三个轮子正好构成等腰三角形;同时也“正”在稳当,又是市场“明媒正娶”的的士营运车,是合法合规,有执照、有工商注册、有发票的。“偏三轮”之“偏”在于,三个轮子构成的是非等腰三角形,稳定性肯定是和“正三轮”无法相比。在市场上无什么地位可言,如果敢去载客营运,那就属于“野的”之类,更谈不上工商手续了。但不管如何说,“偏三轮”还是有个很形象的名字,不管谁,一眼见了,都能叫出这个名字。
老成都人之间不管相识与否,似乎总有些契合之事的巧发。笔者在撰写此文章节之时,总是在想着,能碰上当年“火巴耳朵”的爱家多好,采访他们不知能得到多少美好的故事。几天后,笔者在微信里收到好友海兰发来的一张图片,放大一看,惊大了眼睛,成都当年真有此物?图片是一张“成都偏斗车牌照”,牌照号码13796,从此牌照看,偏斗车牌照发放早已过万辆。问此图来历,得知是海兰的老师阿光发出的,真是一场“击鼓传花传到家,家里正在等着它”。其实,此前发图的第一人、第二人都不知“我家”正在等着它,它却被传于笔者的笔下了,你难道还不相信,老成都人似乎总有契合之事的巧发吗?
后来,在阿光老师那儿,采访到了这张“偏斗车牌照”的历史。本章节的前面已叙述过,成都民间起初都叫“偏三轮”,后来又叫“火巴耳朵”乃至“火巴的”。自从成都东郊的“偏三轮”传到中心城区后,动手能力强的男人也开始仿制了,因为它制造不难,又非常实用,于是乎,大街小巷就能常见其如飞的身影了。但后来有了安全隐患,经常有“火巴耳朵”连同它的主人一起“不打自垮”,这当然是“粗制滥造”的代价。这时,有的小工厂盯住了市场,开始生产较规范的“偏斗车”,作为自行车销售门市部的配套产品予以上市。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就有个叫钟贵昭的成都人,把成都的偏斗车推向了疯狂的高潮。他当时投资创办了一家叫成都和平偏斗车厂的厂子,并担任厂长一职,一心一意专注偏斗车生产。厂址在成都的洞子口,其注册品牌就极具煽动力,叫“全家乐”,让人有着“火巴耳朵”可载一家人的想象空间。钟厂长很有经营头脑,一手抓偏斗车的批量生产,一手抓偏斗车的技术鉴定,组织申报知名品牌验收评审等相关企业品牌建设的系统管理。一时间,他的“和平厂”和“全家乐”真是不仅仅乐了成都,更乐了全国好多大小城市。据近时采访钟贵昭获悉,当年他的和平厂共生产偏斗车超过50万辆,在成都本地销售达15万辆,其余被北京、上海、西安等大中城市的经销商订购。起初,除和平厂专业生产偏斗车外,也有些小工厂在生产,但始终生产规模小、质量差,很快被和平厂的实力给挤出了市场。
据阿光老师讲,由于有了市民的购买和使用,安全性确实也要好了许多,成都的相关管理部门也着手制定了“偏斗车”的使用办法,并实行了凭自行车和“偏斗车”的发票给上户领取牌照的服务。后来由于办照人较多,在多地街道办事处也可办证上户,当时群众十分高兴,他们家里的自行车一下就成了合法的“偏斗车”,真是一辆“偏斗车”方便了一家子。从此,成都的“火巴耳朵”又有了一个官方的名字叫“偏斗车”。
随着“偏三轮”不断驶入成都人的心坎,大气的成都人又赐给了它一个更加意味深长的名字,叫“火巴耳朵”。这个名字很形象、也很抽象。为什么呢?因为“偏三轮”远远看去,那只“偏”出来的轮子,犹如人们长出头颅的耳朵。你看看,“火巴耳朵”是多么形象而生动地来源于生活的名字啊。说“偏三轮”偏出来的轮子像人的耳朵,形象呀,就叫“耳朵”得了,为啥子还要加上个“火巴”字呢?这就得从成都人的“更抽象”谈起了。
“火巴耳朵”一词早就有了,只不过长期用在怕老婆的男人身上,但把这个名字用在物之“偏三轮”身上,倒是创新而来的,创新在于它“更抽象”的原由。成都就是有成都的地方人文。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当成都男人骑着自己动手改造的“偏三轮”,载着老婆满街跑的时候,成都人就幽默地把这个男人的“火巴耳朵”名字又赐给了“偏三轮”了,人之名称陡然变成了物之名称,“火巴耳朵”的人与“火巴耳朵”的物,竟然在一个平方米的小空间高度重合。“火巴耳朵”三个字一经呼出,竟然呼了“两个东西”,又人又物!你能不说,“火巴耳朵”早已从具象思维跳到了很高的抽象思维了吗?
但“火巴耳朵”并未因此而停车,它还在升华,从家用到商用的升华,在没有市场的地方去找市场。于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成都的出租交通市场上诞生了一个名字叫“火巴的”。
“火巴的”就是成都最早的民用“偏三轮”,或曰“偏斗车”,又到“火巴耳朵”的脚踏车,进入了的士服务业,人们就取“火巴耳朵”的“■”与的士车之“的”,进行创造性组合,诞生了这个新名词。从文字上看,是取两词的第一个字相加,其实远远不是一般的简单加减法,而是创造性地从家用交通工具中分离出了一个新的民间出租交通服务的工具。同时,也是再一次对“火巴耳朵”一词的内在进行了大抽象和大简约,由于抽象过大,异地人一时半会儿还听不懂什么叫“火巴的”。(未完待续)
下期预告:蹬“火巴的”也能蹬出自己的事业来。
新闻推荐
■天府早报记者段祯5日迎来小寒节气,这也意味着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才刚刚开始。冻手冻脚的寒冬里,怎样才能让自己...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