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诗和中国
“越过母语,用日语写作多年后,仿佛突然找到了客观审视母语的途径。站在另一种语言的立场,对母语的长处和局限性也许看得相对明了一些吧。”
“郭沫若1921年出版的诗集《女神》,大部分作品写于日本。还有周氏兄弟等留日前辈们对日本现代文学作品的大量翻译,究竟为中国现代诗注入多少新鲜血液,是很值得研究的。”
“2008年地震时,每天忘乎一切盯着电视新闻看,那种悲恸感至今记忆尤深。(我)与日本诗人谷川俊太郎、大冈信、吉增刚造、高桥睦郎、小田久郎,中国诗人骆英等一起发起了募捐活动。”
“2019·第三届成都国际诗歌周”将于9月4日至8日在成都举行。
本届成都国际诗歌周活动,邀请了25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位杰出诗人出席。其中,旅日诗人、文学博士、翻译家田原也将受邀前来成都参会。
对日本诗坛和中国诗坛都非常了解的田原,1965年生于河南漯河,上世纪90年代初赴日留学,现任教于日本城西国际大学人文学部,先后出版《田原诗选》《梦蛇》等5本诗集。
2001年,田原用日语创作的三首现代诗获日本首届“留学生文学奖”。其日语诗集《石头的记忆》,于2010年获得日本第60届“H氏诗人大奖”,是目前唯一获得该奖的中国人。2013年,获国内第10届上海文学奖,2015年获海外华人杰出诗人奖等。
谈成都诗歌
翟永明作品被翻译成不同语言
红星新闻:您曾参加过很多国际性的诗歌活动,有什么不同的感触?
田原:全世界的诗歌节在程序上基本大同小异,但因地域文化习惯的差异,会有稍微的不同。国内的诗歌节规模大,这与我们是诗歌古国、政府大力支持以及中国现代诗充满无限活力有很大关系。
跟西方现代诗人相比,总觉得中国诗人对诗歌的热情更加强烈。非常期待成都诗歌周在国际交流方面作出更多实质性的交流。
红星新闻:首次受邀参加成都国际诗歌周,您对成都诗歌周是否有一定了解?如何看待这次活动?有哪些期待?
田原:知道成都一年一度有诗歌周,很期待这次诗歌周。
红星新闻:对于举办这样一场活动,您如何看待成都这座城市?您眼中的成都诗人以及成都诗歌是怎样的?
田原:在成都举办这样的国际性诗歌活动,对提升成都国际地位和知名度毫无疑问会起到积极促进作用。成都是中国十大古都之一、古蜀文明发祥地,单是有我的“老乡”杜甫的草堂就足够令我向往了。
我交往的成都诗人不多,在海外,常常看到被翻译成不同语言的翟永明的作品,我一直认为她是中国百年来最优秀最重要的诗人之一。
谈中日交流
于坚、西川已是日本人熟悉的中国诗人
红星新闻:作为旅日诗人,您站在不同角度,是否对汉语诗歌会产生不一样的认知?
田原:越过母语,用日语写作多年后,仿佛突然找到了客观审视母语的途径。站在另一种语言的立场,对母语的长处和局限性也许看得相对明了一些吧,一些在母语里名气不大、地位不高的诗人,反而在外语面前显得尤为重要。
红星新闻:能否介绍一下本次参加成都国际诗歌周的日本诗人,有哪些值得中国诗人关注?他们的创作水平怎样?
田原:野村喜和夫是日本当代诗坛的中坚力量,他不仅出版有大量诗集,同时也是一位出色的批评家,他的超写实主义写作值得借鉴。多年前,他的诗选被翻译成英语在美国出版,而且还获得了美国一项重要的文学奖。日本当代有不少值得关注的现代诗人,他们的写作不仅充满活力,也具有强烈的超前性。
红星新闻:作为翻译家,您曾把大量日文诗歌翻译到国内,比如《谷川俊太郎诗选》等。请介绍一下,日本诗歌和中国诗歌,有什么关联?又有什么不同?
田原:中日现代诗的关联性可以大书特书一部鸿篇巨制。欧美现代诗进入东亚,率先登陆了日本。1882年,日本出版第一本现代诗翻译诗集《新体诗抄》。1891年,日本现代诗人北村透谷出版第一本诗剧《蓬莱集》时,胡适即将出生。1897年,现代诗人岛崎藤村出版《若菜集》时,徐志摩刚刚出生。
此外,郭沫若1921年出版的诗集《女神》,大部分作品写于日本。还有周氏兄弟等留日前辈们对日本现代文学作品的大量翻译,究竟为中国现代诗注入多少新鲜血液,是很值得研究的。
红星新闻:日本读者对中国诗歌的了解程度是怎样的?中国当代诗歌在日本整体的译介情况如何?
田原:十多年前,日本诗人对中国现代诗的了解可以说仅仅停留在被译介成日语的朦胧诗。通过这些年中日现代诗人的广泛交流,于坚、西川等都是日本诗人熟悉的当代中国诗人。
谈个人创作
当年汶川地震 每天看新闻写下《堰塞湖》
红星新闻:9年前,您曾经凭借日语诗集《石头的记忆》获得有“日本诗坛芥川奖”之称的“H氏诗人大奖”,也是目前唯一获得该奖的中国人。作为跨越语言与文化进行双语写作的诗人和翻译家,您认为这是一种怎样的体会?
田原:是一种“脚踏两只船”的感觉,既满足我的好奇心,也带来无限的新鲜感。当然也是一种充满刺激的语言历险。
红星新闻:谈谈曾经影响过您个人创作的诗人,或者您个人比较喜欢的诗人。您的诗歌是否呈现出交融之后与众不同的气质?
田原:我真的不知道有哪位诗人影响过我。如果真要说影响,写出来的可能只有朦胧诗了。相信长我几岁或小我几岁的诗人都会有这种经历吧。至于我的诗歌是否具有与众不同的气质,应该是别人的评价,而不是我本人。
红星新闻:《石头的记忆》收录了您为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遇难者所写的《堰塞湖》等26首诗歌,当时是根据新闻报道和了解的情况来写作的吗?这次来成都是否也会创作作品?
田原:2008年地震时,每天忘乎一切盯着电视新闻看,那种悲恸感至今记忆尤深。为了让日本诗歌和文学界为地震灾区募捐,(我)与日本诗人谷川俊太郎、大冈信、吉增刚造、高桥睦郎、小田久郎,中国诗人骆英等一起发起了募捐活动,不仅写诗,还要为日本很多媒体写文章,呼吁大家捐款。这次来成都有写诗的打算,希望成都能带给我想象和灵感。
红星新闻记者 陈谋
田原的诗
与鸟有关
飞来飞走
其实是鸟儿们自己的事情
但这一举动总是牵动我的思绪
包括它们有时听起来像唱歌
又像恸哭的鸟鸣
阴霾的日子,它们用翅膀驮来
远方的阳光
暖亮我灰暗的内心
天若放晴
我阴冷的室内又因它们的
啾鸣而充满生气
活着的鸟
见证着我的死亡
静止在画册中的鸟
感受着我的鼻息和目光
即使在黑暗的梦中
鸟也犹如闪电的精灵
留下歌声后隐去身影
让我记不住它们羽毛的颜色和眼睛
我常常面窗而坐
想像中的鸟
便带领着一场暴雨而来
猛烈地抖动翅膀
像滂沱的雨滴
砸向大地
它们常常饮水和洗足的河
变得乖戾
河湾疯狂地长草
让毒蛇的嘴潜伏其中
让弯曲的河水流过树冠
和枝丫间的鸟巢
而所有的这一切
都发生在一层透明的窗玻璃间
薄而脆弱的玻璃
是我与鸟和世界的距离
有一天,从树顶上飞走的鸟
像一团火光
一闪即逝
它留下的一声长鸣
让我平静的心为之一惊
新闻推荐
罗强主持召开市政府第55次常务会议研究部署生猪补栏、“两拆一增”等重点工作
本报讯(记者常斐)昨日,市委副书记、市长罗强主持召开市政府第55次常务会议,传达学习全国稳定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应电视电话会...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