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川剧艺术中心改扩建效果图
茶馆与川剧
成都茶馆众多,街边茶馆、露天茶馆,随处可见,茶馆是成都文化的一个代表。川剧是天府文化的重要部分,成都则是名副其实的川剧之乡。当茶馆与川剧相遇,激荡的波澜绵延至今。
与在剧院欣赏不同,人们在茶馆里更能无拘无束地感受川剧艺术带来的欢欣。悦来茶园是成都最早的一批新式茶园之一。清末民初,原本在老郎庙表演的川剧艺人联合众票友成立了三庆会,把川剧表演由庙台带入悦来茶园,从此开启川剧与悦来茶园的“鱼水关系”。川剧为悦来茶园带来名声与收入,悦来茶园为川剧提供了场地与改进的条件。
悦来茶园在茶客心中的地位不可替代。这里有上下两层,底楼中部有一舞台天井直通玻璃屋顶。茶园几经修葺,从上世纪初的木质戏楼,到上世纪50年代改建的锦江剧场,在到如今的仿古茶楼,这座川西名园与在此上演的一幕幕川剧一样,饱经着世事沧桑。每到开戏之时,茶客们蜂拥而至,把两层厅堂挤得满满当当。茶客几乎清一色由戏迷组成,边品茗边看戏,顺便吃瓜子、糖果等零食。不少人在此一泡就是一天。
位于华兴正街54号的锦江剧场,名字源自于杜甫的诗句“锦江春色来天地”,它的前身是闻名遐迩的悦来茶园,始建于1908年,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在这百年历史长河中,它曾是四川最豪华气派的戏园,数不尽的川剧风流人物都在此留下风韵,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川剧窝子。
期间,它改名为成都川剧艺术中心,锦江剧场、悦来茶园、川剧艺术博物馆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深爱着川剧的戏迷。如今,穿过春熙路的喧嚣,越过太古里的时髦,阅尽一个世纪沧桑的川剧窝子,将以时尚的姿态重回成都的舞台。
红星新闻记者从成都市川剧研究院获悉,成都川剧艺术中心改扩建项目将于明年启动,悦来茶园和川剧艺术博物馆将重新修建,“不出意外,将从明年春节后开始,预计用两至三年时间让成都市民看到全新的川剧艺术中心。”成都市川剧研究院院长雷音介绍道。
对于这次改扩建,雷音表示随着时代的发展,原有场地狭小、设施陈旧、功能相对单一,配套功能缺失,已严重限制了川剧艺术中心的发展。“改扩建后的占地面积将近两万平方米,剧场、戏台、茶园、川剧博物馆一个都不落下。现在剧场正面的停车场,将会改造成大片绿地,停车场修建在地下,功能更加明晰。”
在雷音看来,锦江剧场的元素不会变,外立面的颜色会变成红色。“浓烈的红色是成都味道与川剧风格的现代诠释。屋顶重檐起翘,兼具官式建筑的端正与川西民居的自在,呈现更具亲和力的表情。”据雷音介绍,在这两到三年的改扩建期间,川剧院的演出将移到成都市京剧研究院、成都城市音乐厅等剧场。
负责改扩建的是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李建明告诉红星新闻,前期通过结构安全性、性价比对、工期评估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最终决定采用保留剧场主楼,拆除西侧副楼新建的方式进行设计。“运用化零为整的手法,原有剧院作为焦点,新建东西两侧建筑作为烘托背景,新老建筑浑然一体。”
李建明也曾在锦江剧场、悦来茶园看过川剧演出,在他印象中,中规中矩的川剧艺术中心已经很陈旧了。“川剧的演出不再局限于厅堂之内,室内、室外、挑台、广场,一同成为一座面向城市的戏台。比如在第二层我们设置了对外的多功能舞台,可以在上面拍照留影之类的。”这次改扩建最大的难度在什么地方?“保证正中间大剧场那个保留,施工空间就比较狭小,这算是比较困难的地方。”李建明坦言道。
在雷音和李建明看来,未来的川剧艺术中心不仅依旧是川剧窝子,而且还将成为比肩春熙路、太古里的网红打卡地,吸引更多年轻人的目光。
名流云集,戏迷爆满
当时光的列车缓缓驶过悦来茶园,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首届得主、81岁的晓艇就在那里,深情的目光望过去,都还是自己18岁的影子……
晓艇是土生土长的成都人。出生于中莲池正街的他,8岁就跟在大人后面,扯着大人的衣衫混进了戏园。悦来茶园建在市中心,华兴正街离中莲池正街并不远,喜欢看戏的晓艇是和悦来茶园一起成长的。“从前川戏都是在乡村里演出的,而且只有穷人家的孩子才学戏。新中国成立后,我在曾远华老师指导下专攻小生,才慢慢演出一些名堂。”
“川剧在新中国成立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有资金,也有大批文人加入其中。我记得当时在悦来茶园,经常能看到李劼人帮着修改川剧剧本,非常让人怀念。”在晓艇的记忆中,上世纪60年代,悦来茶园的剧场粉牌上一旦出现陈书舫、竞华、蓝光临、筱舫、刘成基以及自己的名字时,就会爆满。“这里走出了太多的优秀川剧人,一代传一代。是不折不扣的川剧窝子。”晓艇感慨道。
“每天晚上,我带着笔记本去看戏,每场戏、每位演员好或者不够理想的地方,我都要记录下来,一个月差不多要看30场戏。”著名戏剧评论家唐思敏回忆道。
当时唐思敏还是成都市川剧院艺委会的工作人员,刚刚从川大中文系毕业的他,每天晚上的工作就是看戏。不仅如此,他还承担过打字幕的工作。“以前我们是把这场戏的台词抄到玻璃纸上,用两个玻板夹住,在楼厢第一排中间,用一张张幻灯片把字幕打出来。”别以为很简单,这可是一个技术活。“要熟悉戏,熟悉每一个场口,才能准确打字幕。冬天太冷,经常会把幻灯片粘住;夏天太热,打完一场字幕,基本上是大汗淋漓。”回忆起当年的场景,81岁的唐思敏也是记忆犹新。
戏曲宝地,文化传承
梅花奖得主、成都市川剧研究院副院长王玉梅还在四川省川剧学院读书时,便站上了悦来茶园的舞台。
“1990年,我才15岁,川校的表演,在悦来茶园。这出戏我是女扮男装,老师给我化好妆,穿好服装,上场前老虎盔头一戴,绳子一勒,头上的血顿时全部集中在头顶,不到三分钟我就开始剧烈头疼,想吐。”
固然是扎头太紧的缘故,但年仅15岁就站在悦来茶园演出,说不紧张,肯定是假的。“那天唱的是《杨八姐盗刀》中‘三追三赶’一折,之前排练了很久,而且当时男同学在展示基本功技巧,对观众吸引挺大的,所以整个演出挺顺利,反响特别好,台下掌声就没有断过。这次演出的经历对我来说印象很深刻。”
悦来茶园在王玉梅心目中,是一个很有历史的宝地。“咱们川戏的基地,不仅仅是川戏,还有曲艺在这里的历史也很悠久。从某种程度来讲,它是我们戏曲文化的一种传承。”
王玉梅最近一次站在锦江剧场的舞台上,是今年9月成都市川剧研究院建院60周年的演出。“身经百战”的她早已没了青涩岁月时的紧张,让她惊喜的是,台下有了不少年轻的面孔。“以前坐在台下的都是白发苍苍的老年人或者中年人,现在我们发现,很多年轻人也开始慢慢喜欢川剧。这也让我们在创作时,能够符合年轻人的口味,选择可视性强一点的作品。”未来,无论怎么变,王玉梅希望它始终是一个保留传统的阵营,“这里是咱们川剧延绵不息的舞台延续。”
川剧之美,吐故纳新
前不久,时装之夜年度盛典来到成都,并发布了明星系列成都元素的短视频《时装茶馆》,引起了不错的反响。这当中,与郑爽合作拍摄的川剧女演员,就是来自成都市川剧研究院的青年演员陈兰馨。
在陈兰馨眼中,悦来茶园是教科书一样的存在。“记得我在川剧少年班上学的时候,就来这儿看戏学习了。有一次我们一起在悦来茶园完整演绎了折子戏《东窗修本》,虽然有些紧张,但是看着台下的观众都在为我们鼓掌,也慢慢放松下来,将平时练习的东西呈现出来。”
20岁的陈兰馨跟大多数女孩一样,喜欢淘宝、购物,还对汉服特别感兴趣。“以前上学的时候在电视上看到川剧觉得很好看,我爸爸也是从事这方面的工作的,所以就选择了川剧学习。其实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般枯燥,越接触下来觉得越有意思,不知不觉就坚持到了现在。”陈兰馨希望悦来茶园越来越好,也期望有更多人喜欢川剧。“现在年轻人越来越多,我个人觉得要吸引年轻人的话,演员也应该年轻化。如果一位年轻川剧演员基本功扎实,又特别好看,肯定会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
黄凌暄是陈兰馨在川剧少年班的同学,她们的毕业汇报演出就是在悦来茶园。
“我演的是折子戏《贵妃醉酒》,进茶园的时候觉得很新鲜,演出时也是既紧张又亢奋。”选择川剧,对于黄凌暄而言,起初是抱着试一试的想法。“老实讲,我最开始并不了解川剧,但是这样的传统文化,你用心学习,感受每部戏的不同,每位人物的精彩,每个锣鼓点的重要性,就觉得越学越有意思。”黄凌暄特别享受舞台上的时光,“舞台下的每一分努力,舞台上的每一次进步,都能给我带来无与伦比的欢喜。”
《落下闳》的同款小洋娃娃、川剧面膜等,在黄凌暄眼中都是川剧在新时代做出的改变和努力。“希望能通过不同的角度欣赏到川剧的美,享受川剧各自不一样的东西,我觉得非常开心。”红星新闻记者 任宏伟
实习生 易婧雯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新闻推荐
市民在天府书展上挑选图书。本报记者胡大田摄详见03版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