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白江绿道。
成都铁路口岸。
12月20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国家信息中心等机构,在北京共同发布了《中国人类发展报告特别版》。
《中国人类发展报告特别版》从特区发展、扶贫、绿色发展、国企改革等九个维度总结了中国发展的成功经验。其中,青白江区作为全国唯一代表国企改革推动城市转型发展典型案例成功入选。
《中国人类发展报告特别版》认为:近年来,青白江区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依托中欧班列和自贸试验区,重塑经济地理,优化产业布局,推进国企改革,推动城市转型,将一片老工业基地打造成焕发活力的对外开放高地。其成功经验,对于许多尚处于转型中的地区,有可供借鉴的意义。
□锦舟(图片由成都市青白江区委宣传部提供)
破局 老工业基地转型 从两大支柱性国企改革开始
作为国家“一五”时期规划建设的西南第一个工业区,青白江曾在川化和攀成钢的强力支撑下,成为四川省内最大冶金、化工基地。鼎盛时期,这两大国企曾占据该区工业总产值70%以上。
然而进入21世纪以后,用高耗能、高污染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时期结束。进入工业化发展后期的青白江,所面临的转型压力十分紧迫。
2013年,青白江区作为成都唯一被纳入国家老工业基地改造规划的区(市)县,列入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范围。2014年,青白江区以断腕之决心,关停了攀成钢与川化两大龙头企业。2014年川化退出天然气化工产业,2015年攀成钢全面关停生产线。至此,两大支撑着老工业区半壁江山的“巨头”退出历史舞台。
面对斗转的局面,青白江又一次被推到了历史的十字路口:产能可以淘汰,设备可以关停,产业可以转移,但做面向未来的加法,该从何下手?
打破传统工业发展掣肘,青白江走出国企改革关键一步——“去计划、补市场”。即通过推动大型国有企业改革,重构政府、市场和企业关系,去掉计划经济的烙印,着力市场化方向的“补”,不断激发区域产业的集聚功能、创新功能和扩散效应。
两大国企开始同步进行一场前所未有的“大手术”:川化退出天然气化工行业后,打开与民企合作的混合制通道,与成都上官公司、太亿公司合作,共建川化量力物流有限公司,加快实施总投资约100亿元(远景投资500亿元)的华鼎国联动力电池等项目,致力于打造全国最大的动力电池产业化基地。
攀成钢钒全面关停冶炼系统后,积极探索法人治理结构建设,推动供应分公司等公司化改造,重点在积微物联等非钢产业单元推进董事会职权试点。积微物联自2015年7月上线以来,在线交易额由不到10亿元爆发式增长到2018年平台GMV交易额突破1000亿元,聚集和服务的企业近5万家,成为西南最大的大宗物资电商平台,快速成长为一家百亿级的大型现代物联企业集团公司。
而随着攀成钢炼铁区的关停,青白江进一步腾出了发展的空间。
提速 放大“一带一路”机遇 重铸经济增长“底盘”
随着两大国企的关停转型,处于“阵痛期”的青白江出现了这样一幕:当地GDP不降反升,2016年—2018年GDP增幅分别为8.7%、8.9%、10.5%,高于全国、全省增幅。
显然,光靠两大国企并不足以支撑如此快速的发展,是什么发挥了“扭转乾坤”的能力?
“近年来,我们抢抓‘一带一路’建设机遇,依托成都国际铁路港的建设和良好的工业基础,加快推动成都国际铁路港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青白江相关负责人表示,围绕“去产能、补产业”这一关键,规划建设了“一港三城六个小镇”,迅速吸引电商物流、新材料、智能装备、智能制造等1000亿产业的投资,成为快速消化分流职工、铸牢经济增长“底盘”的重要支撑。
如今,青白江以打造“一带一路”最具影响力的供应链枢纽城市为目标,相继引进供应链管理和现代物流企业100余家,苏宁云商、杭州菜鸟等投资近700亿元的超120个重大产业化项目入驻;现代物流业、复合材料产业、能源新材料产业、绿色建材和建筑工业化产业等已形成产业集群,产业结构在变轨中实现成功转型。
在即将走过的2019年,青白江培育和塑造起新的发展优势——紧紧抓住“去管制、补服务”这一关键,全面简政放权,以权力的瘦身换取市场的活力。
随着推行实施项目承诺制和“区域评估”,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审批时间压缩至60个工作日;深化企业开业“青”松办改革,实现“2小时领照、4小时营业”……随着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青白江赢得“中国营商环境质量十佳区(市)县”“中国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示范区”等众多殊荣。
展望 变中求进 释放发展的不竭动力
今年5月,青白江迎来了一件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事件:万达广场落户青白江,拟于2020年开门迎客。作为万达打造的区域首席城市综合体,预计年营业额约8亿元,提供直接就业岗位1500个。
城市发展从工业向现代服务业跨越,万达入驻的背后,是万达集团相关负责人对青白江发展的一次全面深度评估:“这里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机遇!”
面对商业界“巨鳄”万达作出的这一战略选择,让人再次审视青白江城市转型所取得的成绩:
过剩产能有效化解——随着关停攀成钢钒冶炼系统,化解炼铁产能180万吨、炼钢产能170万吨,约占全国(2015年)化解过剩钢铁产能的10%。
节能减排成效显著——在四川省环保厅组织的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综合考核中荣获全省第三、成都市第一。
产业结构优化提升——川化和攀成钢均布局新型产业,推动青白江先进材料和智能装备产业等迅速发展,连续八年获评“中国市辖区综合实力百强”。
临港优势日益凸显——成都国际铁路港、四川自贸试验区青白江片区机遇叠加,累计形成改革成果案例62项;国际贸易、现代物流、保税加工加速发展。
人居环境大幅改善——加快推进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建设和690公里城市绿道建设,“三治一增”攻坚战全速推进,并先后荣获国家生态区、全国最美探春地等殊荣。
富余职工顺利分流——成功快速消化分流职工,确保产业转型升级平稳有序推进,全区失业率从9%降到2.2%……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研究员冯文猛说,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变革,国内的一批老工业基地均面临着转型发展的迫切需求。青白江作为老工业基地,在传统产业转型过程中,抓住国企改革的关键,取得了一定成功,为其他老工业基地谋求转型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这其中,有三大启示:一是起步早。当地产业开始显现出不适应新时期发展需求之初,青白江能够有意识地主动找问题、寻求解决办法。二是有办法。两大国企果断关停相关生产线后,能够迅速把旧有产业基础利用起来,围绕新技术、新市场延伸出新的产业环节,获得了持续发展的动力。三是有想法。在城市转型中,青白江依托产业基础,将生产、生活、生态有机协调起来,进而推动城市发展的持续优化和不断更新。
高标准定位、高质量推动,面对所取得的成绩,青白江视野放得更宽:加快规划建设蓉欧铁路港国家级经开区和综合保税区、“一带一路”产业合作园、金青新“一带一路”大港区等,继续奔跑在“变中求进”的征途上。
新闻推荐
我小的时候,家住在成都南门外的小天竺街。小天竺街和黉门街交界的地方有一个坛神巷,在巷子口的弯弯上,有一个废品收购站。那...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