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第一次参会,我提了6个问题。4年来,这些问题都在改进。今天,我只想说,成都空气变好,是大家的共识。”新媒体大V、成都青椒网创始人邱永浩4年4次参加了这种会议,他在会上的4次发言,问题一次比一次少、赞美一次比一次多。
“同样的配方、不一样的味道”——从忧心忡忡到忧大于喜,从喜忧参半再到喜大于忧,光阴走过2016、2017、2018、2019四年时间,成都空气质量逐年向好——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截至12月26日,成都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已达285天。像邱永浩一样,相信你我都有同样感受:成都一年比一年蓝天多,一年比一年空气好。
从谈问题到谈可持续、从谈解决办法到谈下一步建议,座谈会也见证了成都市民对污染防治工作最直接、最直观的态度和看法。12月27日,连续第4年,在同样的地点,围绕同一个话题,大气污染防治面对面座谈会如约召开,市委副书记、市长、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罗强率相关市级部门和12位来自社会各界的市民代表围坐在一起,喝茶听建议,共话生态环境保护。
蓝天变多 空气变好
市民对成都的认可度越来越高
满满的绿色获得感、蓝天幸福感,随着茶香自然流露,弥漫整个空间。邱永浩首先发言,他对这几年成都空气的变化非常欣慰:“我是做新媒体的,平均每天有16个小时花在网络上。所以我能很直观地感受到,网友对成都认可度、信任度越来越高。”
和他一样,感受到变化的还有成都伊藤洋华堂有限公司经营企划室室长平石幸雄,今年是他来成都的第4年。“刚来成都的时候,我记得是冬天,当时戴了很多天的口罩。之后每一年,我戴口罩的天数都在减少,今年甚至都没戴了。”回忆小时候在大阪读书的情形,他说当时学校周围很多工厂,污染很重,上课都不敢开窗户。后来日本经过了10多20年的治理,空气才得到改进。而成都才用了几年的时间,“前几天在成都还看到了日偏食,我想这和空气变好不无关系。”平石幸雄说,他关注到成都在建设绿道、TOD,从长远看,这是一条绿色、可持续的道路。“作为零售企业,我们在每个商场都配备了垃圾分类箱,希望能凭自己的力量,带动更多市民参与到环保中来。”
市人大代表、成都市疾控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梁娴关注环境与健康的关系。她认为,呼吸道和心血管疾病占门诊的比例能反映空气对健康的影响,“从数据看,心血管疾病在门诊的比例下降了百分之3点几。从这一层面说,今年的空气真的比去年好了很多。”对成都提出的要靶向治理、精准监管大气污染,她印象很深刻,“后面如何做得更好,确实需要精准研究。”
会上,就下一步大气治理路径,市民代表也提出意见。成都理工大学环境学院教授蒲生彦提出,建议在数字环境体系建设中打破壁垒,让群众更好地参与环保。省人大常委、建川博物馆馆长樊建川建议建立起商会和部门沟通机制,及时了解企业需求。而针对市民代表提出的问题,市级部门也一一予以回应解答。
聚焦靶向治理、精准治理
绿色幸福来源于全社会共同努力
市民代表的话语道出了2000多万成都市民的蓝天幸福。今年,成都第11次蝉联了“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冠军,而生态幸福正是成都市民幸福感的重要来源。这一幸福感来源于政府的精准施策、来源于企业的高度配合,也来源于全体市民的理解支持。
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成都近年来全力打好污染防治十大攻坚战,特别是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今年截至12月26日,成都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285天,比去年全年增加了18天,PM10、PM2.5平均浓度比2018年分别同比下降6.9%、6.7%,创下自2013年国家实施空气质量评价新标准以来最好水平。
聚焦靶向治理,成都市围绕工业、机动车、扬尘“三大污染源”,狠抓治污减排、控车减油、清洁降尘,推动全市大气污染防治靶向治理、精准管控。在推进科技治气方面,成都市持续运用“散乱污”企业整治督查平台、“智慧工地”监管平台、扬尘在线监测平台等信息化系统,强化污染源精准管控:创新打造了“一中心支撑、一平台驱动、一门户引领”的成都“数智环境”系统,实现对企业电力数据的实时调度、工地扬尘和运渣车的实时监管;持续推广应用多尺度喷雾(淋)除霾、3D气溶胶激光雷达扫描、VOCs观测走航、车载空气净化装置、机动车尾气净化装置等科技治气技术,精准“干预”削减污染总量;今年9月30日投入运行首批50辆安装了“车载空气净化装置”的公交车,车载空气净化系统对吸入的PM2.5、PM10净化率可达96%以上(截至11月底,累计运行9463班次、35万公里、2.38万小时)。
在水污染防治和土壤污染防治方面,成都市持续实施水污染防治“626”工程和土壤污染防治“620”工程,国省考断面已全部消除劣V类水体,提前完成2020年目标,全市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
此外,成都市还提出实施低碳城市建设“636”工程,以6个方面、36条措施,加快构建绿色低碳的产业、能源、城市、碳汇、消费和制度能力体系。
大气治理任重道远
防治需你我共来参与
今年创下了好成绩,明年的压力势必会加重。“希望市民群众能够客观认识大气治理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对于明年的期待,在场的媒体界代表如是说。
事实上,成都大气污染治理难度的原因分先天和后天两者。从先天看,成都位于四川盆地西部,市域内海拔落差达到5000米,山区、丘陵区和平原区气象背景差异大,同时总体风速小,静风频率高、冬季雾日较多,常年存在逆温层,不利于大气污染的水平和垂直扩散;从后天看,成都市人口稠密、机动车保有量大、产业集聚,污染物排放集中且排放量大。这些都为大气污染防治增加了难度。
成都大气污染防治依然任重道远,座谈会上,市级部门作出表态,必须更加有耐心和定力,既要打攻坚战,更要打持久战,坚持系统治气、科学治气,“一微克一微克去抠PM2.5浓度、一天一天去争取空气优良天”。
具体做法上,首先要强化污染源管控力度。持续巩固“散乱污”整治成果,严控燃煤污染,深入推进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重点行业企业超低排放改造。要提升重污染天气应对水平,进一步强化全市重污染天气的会商、预测、预判,以及应急响应、处置和后评估,提高重污染天气应对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同时,要加大科技治气技术应用,依托院士工作站,深入开展典型区域臭氧生成机理研究,指导日用玻璃、铸造等重点行业持续推进绿色发展,试点开展园区VOCs在线监测。加大“多尺度喷雾(淋)除霾”“多维除霾生态系统”“车载式空气净化装置”等技术在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的推广应用,继续加强科技治气技术及产品的研发、推广、应用,推动科技在空气质量改善中更好地发挥作用。还要深入推进突出环境问题整治。
从下午5点到晚上7点,2小时的座谈开诚布公,意犹未尽。最后,大家形成共识——共建共治美好家园,需要我们共同努力,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在各自岗位上尽职尽责。部门和代表都呼吁道,希望企业严格落实环保主体责任,努力实现清洁生产、绿色发展;市民群众们也请自觉践行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绿色出行、绿色消费、绿色办公、绿色生活,为呵护碧水蓝天、共建共治共享美好家园贡献力量。本报记者 缪梦羽
新闻推荐
喝的是盖碗茶 聊的是“大气” 成都市长罗强连续四年邀请市民代表共同商讨大气污染治理
成都市长罗强连续四年邀请市民代表共同商讨大气污染治理12月27日下午,2019年成都大气污染防治面对面座谈会举行。12月...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