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大教授首次复原秦代成都城池格局图 成都秦城想象复原——少城街道鸟瞰图。
成都秦城想象复原交通分析。■成都何时建城?
成都的建城史,目前有籍可查是在秦灭蜀后,张仪修建成都城为始。据《华阳国志·蜀志》载:“惠王二十七年,仪与若城成都,周回二十里,高七丈;……成都县本治赤里街,若徙置少城内。营广府舍,置盐、铁、市官并长丞;修整里阓,市张列肆,与咸阳同制。”
■城池如何布局?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从周波教授提供的复原图上看到,城池布局是:大城内,设有蜀侯(蜀国王改称)、蜀相、蜀守等分衙署。大城北近武旦山,南至赤里。后又在大城之西筑少城,城墙仍从城北取土,版筑夯土而成,称少城。少城东西狭,南北长。北部为县治衙署,并设有令、宰官职,南部为商贾市集。
成都是何时修建相对完备的城池的?所谓秦代成都“龟城”是个什么样子?竣工后的成都城池有多大规模、又是如何布局的?……
12月28日,成都“创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课题组”在四川大学望江校区文科楼举行“成都建城2330年学术研讨会”。会上,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前副院长周波教授,首次根据画像砖和零星文献记载,展示了秦代成都城池格局图。
学术发现:
秦时成都衙署设在上南大街
成都的建城史,目前有籍可查是在秦灭蜀后,张仪修建成都城为始。《华阳国志·蜀志》载:“惠王二十七年,仪与若城成都,周回二十里,高七丈……成都县本治赤里街,若徙置少城内。营广府舍,置盐、铁、市官并长丞;修整里阓,市张列肆,与咸阳同制。”
周波教授称,公元前310年张仪仿秦朝都城咸阳,修筑了成都的城池。这也被多数史家认为是成都建城的开端。
事情的缘由是:公元前316年,秦朝派张仪和司马错攻占成都,于公元前314年以张若为蜀守,将衙署设在赤里(今上南大街)。
公元前311年10月,张仪征调民工修建成都城池,从成都北郊和西郊取土,采用版筑、夯土垒墙。因成都潮湿,城墙屡筑屡塌,后因应地势,在地势较高之处筑墙,首次修建了成都城池。
史书记载传说,张仪在建城初期遇到许多困难(屡筑屡塌),久未构筑成功。一天,张仪见一只大乌龟从江中浮出,缓缓爬行至城东南隅而消隐。他大惑不解,求教于巫师。巫师支招道:沿龟所画范围筑城墙。
这个传说,意为成都城市格局符合古代堪舆学和风水理论,后者实际蕴含了朴素的生态地理学观念。
大城布局
沿循山脉走向,利于季风穿城
张仪建城历时一年,于公元前310年9月完工,迄今2330年。
建成后的秦城为一龟形状长方形,城墙周长12里(4.94公里),城墙最高7丈(约17.1米)。城墙下面为仓,上面为屋,不少地方设楼观射栏。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从周波教授提供的复原图上看到,城池布局是:大城内,设有蜀侯(蜀国王改称)、蜀相、蜀守等分衙署。大城北近武旦山,南至赤里。后又在大城之西筑少城,城墙仍从城北取土,版筑夯土而成,称少城。少城东西狭,南北长。北部为县治衙署,并设有令、宰官职,南部为商贾市集。
少城修筑后,作为大城之屏障,它与郫都和临邛城池构成犄角防御的态势。大城的中轴线,由西南斜向东北,偏东约35度,这有利于城内街道房屋延长日照时间,因成都平原阴湿,终日浓云迷雾,日照稀缺。街巷布局,也沿循成都两边山脉走向,利于季风吹拂过街巷房屋。
公元前249-247年,张仪筑城后60年,蜀郡太守李冰开通疏浚河道,使郫江和捡江(流江)自城西南流过,增强了成都的防御性和交通运输便利,使之成为川西地区商贾互市中心和物质运输枢纽,也打下了成都宜商宜居城市形态之基础。
张仪建城前,“成都”一词已出现,所筑新城被称“成都”,意思是,成都为仅次于秦国之都咸阳的重镇。
成都何时被冠之以“成都”,有着诸多不同看法。历史学家徐中舒先生认为,“都”就是古代边境上没有城防建设的自由都市,没有城墙的市邑亦称为“成市”。
历史上,何时确定成都建城的年份也历来有争议。另一种观点认为金沙遗址是成都建城史的开端。此次周波教授的学术发现,有理有据,资料翔实,他的发言,受到现场30多名蜀中学者的关注和认同。
大咖声音
张仪所筑成都秦城形态更完备
四川大学南亚所教授、中国世界史研究会副会长何平认为,当年张仪筑成都城墙,是按社会组织和结构更复杂的秦朝都城咸阳的制式,改造成都的。之前,成都长期为古蜀国王都,但张仪所筑成都秦城的城市文明形态更为完备,且有确凿建城历史记述,“当然,为慎重起见,可暂把公元前310年确定为成都建城年份,如将来发现更充分证据,也可把成都建城日期往前推移。”
位于上南大街一带的秦城之前的古蜀国都是否有城墙,目前尚无定论。
记者了解到,现场展示的秦代成都城池布局图,是周波教授指导其研究生罗希路精心绘制成的。
作为成都“创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课题的负责人,何平教授指出,成都创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的活动迄今已开展一年多,受到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的关注。下一步,课题组将围绕成都在历史上的卓越表现体现一种什么样的城市精神?它的经济、技术和文化创新的活力源于何处?天府文化作为成都数千年文明生活的积淀,它在城市风貌、人居环境、审美和生活情趣以及其精神生活等方面如何得到继承发扬,还需进行深入、细致、科学的挖掘论证。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李贵平
新闻推荐
参赛运动员对成都体育舞蹈赛事环境和办赛能力赞不绝口2个“首个”12月27日,亚洲体育舞蹈联合会(简称“亚舞联”)总部落...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