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成都,秋天的黄昏。
14岁的巴金,正捧读一份《新青年》杂志,读到一篇介绍世界语的文章,眼前一亮,被世界语创立者“希望博士”的美好理想所深深吸引。
此后不久,巴金就开始在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学习世界语,为他寂寞孤独的生活洒下了欢乐的阳光。1920年冬天,在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读书的巴金,怀着求知的热忱,给上海《东方杂志》主编、上海世界语学会负责人胡愈之写了一封信,请教世界语的问题。
不久,胡愈之给巴金回了一封信。除了回答巴金所提出的问题外,还热情鼓励巴金刻苦学习世界语,为社会的进步做贡献……胡愈之的来信,像一把火,点燃了少年巴金心底蕴藏的学习世界语,了解世界的火种。
这一封来信,是他们终生友谊的开始。
1932年前后,是巴金创作的丰产期,作品迭出。又因为持有不同的艺术观念,抱有不同的政治态度,受到某些文人和文艺批评家的攻击,污蔑他的写作是为了“贪图巨额稿费”,巴金愤而搁笔。
1933年新年,胡愈之主编的《东方杂志》,策划了一个“新年的梦想”专栏,其用意是要打破蒋介石对进步文化的封锁和围剿,正如鲁迅所说:“想必以为言论不自由,不如来说梦。”
这一举动,得到了众多文化名人的响应,茅盾、郑振铎、郁达夫、老舍、叶圣陶、邹韬奋等纷纷寄来稿件。
虽然巴金正处在流言和攻击的激愤中,已经搁笔三个月,但一见好友胡愈之策划的征稿,他毫不犹豫地给予热情支持,是最早撰稿者之一。
在“新年的梦想”里,巴金坦荡地表明了自己的心迹:
“我的希望是什么?自由地说我想说的话,写我愿意写的文章,做我觉得应该做的事,不受人的干涉,不做人的奴隶,不受人的利用。靠着自己的两只手生活,在众人的幸福中求得自己的幸福,不掠夺人,也不被人掠夺。”
据《人民政协报》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杜文婷)昨日,由中共成都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广播电视台主办,市广电台少儿频道承办的“奋进新时代天府好少年...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