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康复中心大楼
通过玩具做康复治疗
诊室的门变成了孩子们喜欢的“大熊猫”
童话世界般的儿童康复中心
这家全国有名的儿童康复中心“变了”!
经过一年的升级改造后,11月27日,位于成都市红星路一段的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市一医院)儿童康复中心重新投入运营。这个打造得如童话世界般的康复中心,采用了全新的人文医疗概念,更符合儿童的心理,让孩子们在充满童趣的环境里接受康复训练,这将有利于脑瘫患儿们的康复治疗。
就在儿童康复中心大楼升级改造后重新启用的这天,首届中日两国儿童康复论坛暨神经发育障碍精准康复论坛在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召开,这标志着西部儿童康复正在实现与国际接轨,西部地区特殊儿童将享受到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折翼的天使
他们从全国各地来到这里
也许还有很多人并不了解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儿童康复中心,但当你来到这里,听到全国各地不同方言的时候,会突然发现:原来这里的康复患儿来自我国大江南北。
什么样的医院能够吸引全国各地的患者纷至沓来?技术实力是唯一的解释。
儿童康复中心主任董晓莉告诉记者,该中心成立于1996年,是四川省第一家专门的儿童康复机构,也是四川省中管局批准的省级儿童康复中心,开展小儿脑性瘫痪、智力障碍、语言障碍、孤独症谱系障碍等发育障碍性疾病的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以及高危儿的早期干预等。
经过20余年的努力,儿童康复中心已发展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综合性儿童康复机构,始终保持四川省内儿童康复龙头地位。“每日在这里接受康复训练的患儿有100余人,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包括西藏、新疆、云南、贵州、甘肃等省外病人。”董晓莉说。
在儿童康复中心楼下,一名家长提着孩子双手训练他走路,“他3岁,在这里康复治疗半年了,现在提着他双手就能够往前走,我们终于看到了他将来可以独立行走的希望。”妈妈说,在来成都前,孩子全身都是瘫的,几乎没有一点力量,“我们走了很多地方,终于打听到这里,我们找对了地方!”妈妈的脸上洋溢着幸福。
董晓莉主任说,这些正在接受康复治疗的孩子就像折翼的天使,“我们希望通过康复治疗,让他们尽快回归校园、回归社会、回归家庭。”
拯救家庭
他们不断将技术推向新高度
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儿童康复中心在国内的声名,是靠家属一点一点地扩散开来的。有很多孩子在这里走向康复,又有很多孩子来到这里接受治疗,每一次循环,都是康复中心良好声名的叠加。
然而,拥有这样的名气,并非一蹴而就的。董晓莉原本是一名儿科医生,当她开始从事儿童康复这个工作时,就发现这个专业对家庭的意义更加重大,“跟看好一名普通疾病患儿不同,脑瘫等患儿经过康复治疗后回归家庭,是对家庭的拯救。”因此她开始潜心钻研,带领团队,在医院党委班子的带领下,将儿童康复技术不断推向一个个新的高度。
她告诉记者,儿童康复中心在建立之初仅有单一的运动功能训练,通过慢慢学习、摸索、总结,逐步发展到充分融合及发挥各自长处的祖国传统医学与现代康复医学为一体的综合康复治疗模式,从而将治疗有效率提升到98%以上。
这个儿童康复中心创造了很多“率先”:他们率先在省内开展了GMs全身运动质量评估;率先将箱庭疗法用于脑瘫及其他存在心理及行为问题的儿童;率先在成都市内开展多学科MDT儿童痉挛管理;率先在四川省内开展儿童脑炎及脑外伤等重症的中西医结合早期康复,早期介入脑炎、颅脑外伤、脊髓炎的早期康复,这对患儿疾病的转归及预后起到了较好的作用,减少因病致残的发生率,降低了伤残程度……
名气的增大,让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儿童康复中心也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
2004年在“挪威协力会援助四川省脑瘫儿童社区康复项目”中,他们担任了培训指导工作,完成了历史上首次对成都市脑瘫儿童的筛查;
作为四川省残联脑瘫康复培训基地,为省内培养了第一批社区儿童康复人员;
2009年,他们承担四川省中管局重大疾病“小儿脑瘫的防治”项目;
2012年,成为四川省重大民生项目“四川省贫困家庭脑瘫儿童救助计划”的首批定点医疗单位……
与此同时,他们在教学培训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西医标准化规范化培训、中医师带徒传承工作等,还接受韩国、巴基斯坦等多国和非洲地区进修生。
升级换代
从多个维度呈现“高端”
然而,在儿童康复中心大楼尚没有升级改造之前,它的环境与其在国内的名气并不匹配,“大楼陈旧、灰暗,治疗室空间较小,色彩单调,并不能让孩子们喜欢上这里。”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副院长王永生说。
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市一医院)院长陈泽君透露了一组数据。她称,《中国儿童康复现状与发展》指出,我国0-6岁残疾患儿约占2%左右,2019年四川新生儿出生102万,预计每年四川新增约2万残疾儿童,“关注残疾儿童需求、为患儿提供更好的诊疗服务是医院的责任和担当。”
正是基于责任与担当,为了改善病区环境,让患儿们更好地康复,该院用一年时间对儿童康复中心进行了升级改造。改建后儿童康复中心总面积从以前的1500平方米,增加到现在的4000余平方米,其中包括3000平方米的治疗部和1000平方米的住院部。
除了面积增加,还完善了无障碍设施及环境改造,实现了设备的提档升级,“医院投资了3000余万元,改善病区环境、购置前沿康复设备、引进培养优秀人才、强化人文环境,多维度为患儿提供高质量的康复服务。”陈泽君说。
记者在现场感受到,最能体现“代入感”的是儿童康复中心的环境,斑斓的色彩、卡通的图案,包括像星空一样的天花板,无一不是从儿童的视觉出发,为他们构筑一个轻松、愉悦、充满想象与力量的新天地。一名家长对记者说:“孩子很喜欢这里,我们家长也很喜欢,因为孩子生病,心情总是很压抑的,但这里的环境让人变得轻松。”
升级改造后的儿童康复中心,从环境到技术、服务,终于得到了统一,从多个维度呈现出“高端”。
尽显公益
康复中心的“长、宽、高”
副院长王永生用“长、宽、高”三个维度来阐释现在的儿童康复中心:
长:即为历史悠久,有24年历史,是四川第一家建立儿童康复中心的医疗机构;
宽:即为医务人员的宽厚、仁爱之心,对所有的残疾儿童都充满了爱;
高:是指在技术上要有高度、有国际视野。除了引进国内外最先进的技术,包括日本的一些现代康复技术、美国培生听力训练中心等等以外,还结合我国传统医学,建立了成都市第一家院士工作站,与天津中医药大学石学敏院士开展了多项针灸康复技术,开辟了多项四川省儿童康复的新纪元。
王永生副院长告诉记者,为了推动儿童康复的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儿童康复的服务水平,2019年该院通过了《儿童康复中心建设规划》,并将其列入医院十大重点任务。他说:“在我院制定的中医药发展五年规划中,建名科、塑名医、治专病是重要的内容之一,而涉及到万千家庭幸福的儿童康复中心,正是我们要努力去建设、推动的科室。”
如今,儿童康复中心的升级正不断在患儿身上创造“奇迹”:目前该中心联合超声科及骨科对儿童痉挛MDT(多学科协作)管理,进行超声引导下对痉挛肌肉实行精确肉毒素局部阻滞术,术后骨科予以石膏外固定,快速改善脑瘫及其他原因引起的痉挛导致的运动功能障碍,这样可使患儿尽快获得步行能力。董晓莉主任告诉记者,MDT儿童痉挛管理已经创造了奇迹,“一名9岁的彝族女孩来的时候是被妈妈背进诊室的,仅仅经过4天的治疗,她自己站起来了。”
除了MDT,还有学龄期大年龄阶段脑瘫孩子的骨骼肌肉管理、冲击波缓解痉挛和挛缩、拮抗肌肌力训练、核心肌力训练……“来自外省的一名10岁脑瘫男孩,他已经丧失行走能力半年了,经过最前沿的康复治疗和管理,他重新迈步走了起来。”
董晓莉告诉记者,除了脑瘫患儿的诊治,儿童康复中心的服务还包括智力障碍、语言障碍、孤独症谱系障碍等发育障碍性疾病,以及儿童脑炎及脑外伤等颅脑损伤性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早期重症康复、脊髓疾病及周围神经损伤骨折后关节活动障碍恢复期康复治疗、高危儿的早期筛查与管理、学龄期学习困难儿童的认知及注意力训练抽动及多动障碍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等等。
院长陈泽君说,儿童健康与家庭幸福、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息息相关,通过“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多数残疾儿童能显著改善功能,使个人、家庭和社会均受益,“作为公立大型三甲医疗机构的儿童康复中心,我们理应承担起这个责任。”
曹一莎 本报记者 邓晓洪 文/图
新闻推荐
川内首套3D“鹰眼系统”显微镜在市三医院投用放大手术视野 精准打开“折叠人生”
通过“鹰眼系统”做手术视野更开阔3D眼镜除了能让电影、游戏场景变得更真实之外,还能成为医生手术的帮手。成都市第三人民...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