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新区一隅
打卡成都“两区一城”,见证区域协同发展进程。
2日—3日,由成都市委网信办组织的网络媒体“走转改”“两区一城”协同发展主题采访活动在成都举行。来自人民网、新华网、四川日报全媒体、每日经济新闻和成都日报·锦观新闻等中央、省市媒体采访团一行,以参观、探访的方式,深入了解成都“两区一城”建设情况,实地感受成都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立足城市能级提升
“主干”成都加快“两区一城”建设
2014年,四川天府新区正式获批为国家级新区。眼下,四川天府新区经济总量由获批之初的1681亿元跃升至3500亿元,居19个国家级新区第5位,成都直管区经济总量由217亿元增至520亿元、年均增速13.3%,在较短时间内迅速集聚起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优势。
今年4月28日,成都东部新区正式挂牌,这片870平方公里的土地,寄托了成都转型突围的战略愿景,也承载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相向发展的期望。
今年6月3日,西部(成都)科学城亮相。共建西部科学城,西部(成都)科学城以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基础支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创新策源地为战略定位,以西部(成都)科学城为载体,聚力协同创新,提升策源能力,优化创新生态,抢占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制高点,吸引全球创新要素资源集聚,加快形成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无论从成立时间还是发展脉络来看,三个区域在每个时代都是成都城市发展活力最足的区域。
7月,中共四川省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期间,作为“主干”的成都如何在新时代实现新作为的课题被多次提及。也就在此次会上,做强成都极核和主干功能,加快天府新区、成都东部新区和西部(成都)科学城“两区一城”建设被明确。
为此,成都提出,立足能级提升,超前谋划城市、区域发展重大政策设计和功能建设,加快构建以天府新区、东部新区、西部(成都)科学城“两区一城”为主要支撑的高能级平台体系,打造联动辐射区域的多维功能中心,形成基于良性互补、双向赋能的平台化功能聚合体。
对于成都的“两区一城”协同发展。采访团每到一处,总能听到类似于这样的表述,“主动作为、对标先进,打造开放主枢纽和发展新引擎,构筑改革主战场和环境新优势,建设城市新中心和市民新家园,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极核功能和竞争优势。”
在很多人看来,这是成都的目标,也可以看出成都的“雄心”。
感受发展“加速度”
“两区一城”的未来令人期待
在位于三岔湖北岸的马鞍山观景台规划展览馆,采访团成员通过声光交融的立体画面和生动详实的展板、沙盘,对成都东部新区规划建设情况进行全面了解。登高望远,在展览馆外的平台上远望,三岔湖星罗棋布、丹景山巍峨青翠。作为成都东部新区生态价值转化的重要载体,三岔湖区域布局了天府奥体公园等一批重大项目,围绕湖泊周边基础设施改造,毛家河城市绿廊工程、三岔湖环湖慢行步道空间工程、环湖路一期改造工程、迎宾大道及周边景观改造工程正在陆续成形。
“随处可以感受到发展的气息。”在前往天府国际机场的路上,这样的感慨很快成为“共识”。天府国际航空港,采访团实地参观了即将在明年投用的天府国际机场。除了核心的机场工程,周边配套的酒店、消防大楼、综合服务大楼等配套项目也已成型。“机场对区域发展的带动作用已经在很多城市得到论证,成都东部新区令人期待!”一位媒体人这样感叹。
成都超算中心作为成都市、天府新区推进科学研究、技术研发和产业创新发展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成都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西部(成都)科学城、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天府实验室的重要算力支撑。“这样的超级‘巨无霸’对区域发展绝对是一个‘新引擎’。”一边参观,一边认真地做着记录,“一期完成主机及配套系统建设,主要包括硅立方、动力楼、科研楼三栋建筑,总建筑面积约6万平方米,应用领域涵盖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能源化工等各个方面。”36氪编辑汪子琪说,“相信以后一定会有机会再来这里采访,太令人期待了!”
从机器人查房、远程会诊、智慧急救车,到无人机喊话、智能测温、AI健康信息采集……在成都高新区新川创新科技园,天府软件园姊妹园AI创新中心,采访团感受了一把人工智能的技术优势所带来的“震撼”。“这里研发出的多项‘黑科技’助力疫情智能化防控,在人工智能技术服务抗疫前线及后方都发挥出重要的示范作用哦。”当介绍的工作人员抛出这句话后,采访团的记者马上提出要求,“一定要再来采访这些企业。”
李婉清 本报记者 赵荣昌 摄影 曾书睿
新闻推荐
▲青白江区大弯街道网格大队集结青白江区大弯街道突发事件处置指挥调度郭华本报记者夏菲妮文/图2020年成都市青白江...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