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中国数字碳中和高峰论坛昨日在成都举行
9月7日,首届中国数字碳中和高峰论坛在成都举行。论坛还举行了数字技术赋能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数字经济驱动低碳转型新跨越、数字生活引领绿色低碳新风尚三场平行分论坛。各领域专家学者和企业等社会力量齐聚本次论坛,探索如何有效利用数字化手段助推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重大目标。
数字经济驱动低碳转型新跨越 分论坛
中国互联网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海:
开展智慧城市建设
推动各种生活场景节能减排
昨日下午,首届中国数字碳中和高峰论坛“数字经济驱动低碳转型新跨越”分论坛举行。红星新闻记者注意到,分论坛主持人“大有来头”——系中国互联网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海。
他在会上指出,提出“双碳”目标后,生态环境部、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等多部委均为实现“双碳”目标加紧制定行动方案。“来自政府、学界、业界的专业人士济济一堂,交流探讨数字经济驱动低碳转型的理念与实践经验,共同展望‘双碳’未来,这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他说。
值得注意的是,在介绍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产业与规划研究所总工程师高艳丽时,吴海指出,城市是“双碳”目标实现的最大应用场景,开展智慧城市建设则成为全面展开“双碳”战略的强有力推进方式。智慧城市在达成城市治理高效、居民生活便捷目标的同时,也通过城市的数字化转型助力各种生活场景中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
在介绍浙江浙大中控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首席专家杨永耀时,吴海表示,要实现“双碳”目标,不仅要聚焦能源转型问题,更应充分认识到这是经济社会发生系统性变革的必然路径,更需要推动全社会生产生活方式进行转变。
他还表示,“双碳”时代的到来,给环境科技带来诸多新机遇和新挑战。科技企业也正在积极通过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方式来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
智慧城市改变生活:
可变车道+AI交通诱控应用 交通平均提速超15%……
平常人潮涌动的交通枢纽,如何实现旅客平均小时吞吐量提升22.6%,出租车平均小时吞吐量提升22.8%,旅客平均等候时长缩短28分钟……
在昨日下午举行的首届中国数字碳中和高峰论坛“数字经济驱动低碳转型新跨越”分论坛上,浙江浙大中控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首席专家杨永耀分享了杭州东站智慧枢纽建设的“智慧”成绩。
作为智慧城市专家,杨永耀表示,所谓智慧城市,一定是致力于提高城市运营效率,比如在城市大交通场景,要构建交通大脑、综合交通、公路交通、城市交通、城轨交通。
比如,浙大中控研究的AI+交通信号优化、智能全可变车道、诱控一体交通协同控制系统、全息道路、智慧路口、一键护航等一系列技术和产品,正是为解决这一问题。杨永耀透露,通过算法决策,可变车道自动由直行切换为左转,车辆平均提速超15%,目前,这一产品已实现出行时间缩短10%,110等应急车辆生命通道提速超过50%。
中国信通院规划所总工程师高艳丽提到了“数字孪生城市”的概念。
所谓数字孪生城市,是指通过构建城市物理世界、网络虚拟空间的一一对应、相互映射、协同交互的复杂系统,在网络空间再造一个与之匹配、对应的“孪生城市”,实现城市全要素数字化和虚拟化、城市全状态实时化和可视化、城市管理决策协同化和智能化。这意味着,这一模型可以根据数据,对城市达峰时间及中和时间进行科学的推演,并在一个区域内助推碳平衡。
数字技术赋能行业绿色低碳发展 分论坛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史德年:
工业互联网助力数字化转型
“据统计,2020年成都中心城区遥望雪山次数达到75次,‘窗含西岭千秋雪’为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那么在节能减排中,企业需要发挥怎样的作用?”中国电信四川公司副总经理、四川省大数据产业联合会会长谢毅钊一开场就抛出这个问题,在他看来,节能降碳和绿色发展密不可分,而数字技术将助力构建低碳新生活。在9月7日下午举行的首届中国数字碳中和高峰论坛的平行分论坛——“数字技术赋能行业绿色低碳发展”上,汇集政府部门、专家大咖,以及来自百度、联通数字科技、旷视科技、易华录的企业人士,共同探讨未来行业发展。
数字化助力 从源头减少碳排放
数字化技术如何助力工业碳达峰碳中和 ?“以数据为核心,基于传感器集中收集的海量数据,结合软件平台和大数据分析技术来实现工业自动化控制、智慧化管理。在数字化技术赋能下,企业生产力和工作效率得到提升,同时能源使用和碳排放有效减少,实现节能降本增效。”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史德年如此概括数字化技术促进工业碳减排的着力点,在他看来,工业碳减排的着力点有四个方面:获取企业内部涉“碳”的各种信息,把“碳”管起来,摸清碳家底、规范碳核算;数字化助力研发设计,从源头减少碳排放;数字化技术助力生产制造,从过程减少碳排放;数字化助力运营服务,整体上节本增效提质。
史德年认为,数字化技术赋能行业减排探索,工业互联网则将助力数字化转型,“通过人机物互联,实现工业经济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网络化连接,构建新型工业生产制造服务体系,形成工业经济发展的全新生态,工业互联网是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石。”
打造数据湖生态循环
数字化技术助力绿色低碳发展,有哪些手段和方向?在论坛现场,来自易华录、百度、华为云、联通数字科技、旷视科技的诸位高管也分享了其领域的最新探索。
北京易华录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宋征提出“数字基础设施赋能行业低碳发展”这一观点,“数据湖为新一代绿色低碳的数字经济基础设施,以高效降低数据存储能耗与成本的光磁电智能混合存储系统为底座,以收集、整理、开放数据要素、发展区域数字经济为己任,以人工智能和云计算为服务形式。”宋征介绍,易华录城市数据湖着力打造了一个“天上有云,地下有湖”的数据湖生态循环。
宋征表示,实现“双碳”目标需要多措并举,无论是源头防治、产业结构调整、新兴产业培育、绿色低碳生活等各个方面,数字技术都将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各行各业面临升级换代
“低碳化、电气化、数字化是实现碳中和的关键要素。”华为云中国区副总裁胡维琦也提到了这一观点,她认为,“双碳”目标给中国经济提出“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要求,碳中和也将引发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同时带来各行各业升级换代机会。
清华大学互联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伏羲智库主任李晓东在谈到数字碳中和与成都的关系时,他期待看到成都拿出更多人才培养方案。“成都正吸引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安家落户。中国有丰富的计算机人才,但提到数字碳中和,需要的往往是复合型人才,既要懂数字、懂经济,还要了解人文和社科,现阶段这样的人才并不多。”
数字生活引领绿色低碳新风尚 分论坛
互联网企业下一步发展方向:
助力形成 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9月7日,首届中国数字碳中和高峰论坛在成都开幕,“数字生活引领绿色低碳新风尚”平行分论坛上,蚂蚁集团社会公益及绿色发展事业群总裁彭翼捷介绍称,为推进实现碳中和目标,蚂蚁集团将区块链技术应用到碳中和行动中,推出蚂蚁链企业碳中和管理SaaS平台,并将逐步开放给行业或企业。此外,蚂蚁集团还将通过蚂蚁森林等多个平台,共同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分论坛上,数字经济企业的相关负责人,围绕数字技术助力实现“双碳”目标阐述见解。中华环保联合会绿色循环专委会秘书长蒋南青表示,需要共同探索多元化碳普惠机制,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
出行行业能否
率先实现“碳中和”?
数字技术广泛深入于生产生活,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出现,已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汽车互联网企业,易车集团党委书记刘文华发现,2020年我国约16%的碳排放源于交通出行,预计到2025年还要增加50%。若出行行业未能率先实现“碳中和”,我国的“3060”战略发展目标的实现将会面临极大挑战。
刘文华认为,数字化技术带来出行形态的变化。云计算、物联网、5G、人工智能、自动驾驶、区块链等数字技术正在飞速进入汽车产业,汽车“新四化”浪潮席卷全球。数字技术使汽车、出行、交通行业深度融合,形成以新能源、数字网联、车路协同等数字化技术为载体的大众化出行形态。这种新的出行形态不只是技术模式上的,更是思维模式上的更迭。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魏志玲也认为,汽车行业要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重点攻关新能源、智能化、5G应用、智能驾驶、高性能芯片等技术,这既是当前汽车产业国际竞争的焦点,也是将来发展的大趋势。
可再生能源推动
世界经济“绿色复苏”
“能源转型进入快车道,可再生能源迅猛发展,有望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引擎,推动疫情后世界经济‘绿色复苏’。”贝壳找房高级副总裁林涛表示。另一方面,当前互联网发展已进入产业互联网的全新阶段,互联网企业要把助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作为下一阶段发展的方向。
公众参与是让更多人了解“碳中和”意义的有效方式,虎牙公司副总编辑王希光表示,虎牙从2019年起,就把直播的底层技术完全开放给合作伙伴,后者不需要再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底层技术研发。“通过这种方式节省了很多资源,也是一种节能增效的手段。”此外,虎牙也将通过“直播+”的方式,让更多人了解“碳中和”的概念,“让年轻用户了解它的意义所在,并参与其中。”
中国工程院院士、云计算技术专家王坚:
今天的数字化,就是一百年前的电气化
“城市容纳了全球50%、60%的人口,但是消费了约70%的能源。”这是昨日举行的首届中国数字碳中和高峰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云计算技术专家王坚在演讲中提出的一组数据。
引用这一数据,王坚表示,在双碳目标的实现过程中,不能简单将目标拆解到具体的行业或部门,“城市关乎生产和生活,应该被视作一个非常重要的主体”。据悉,目前,全球前100名城市的碳排放量约占全球碳排放量的20%。
为此,王坚提出了“城市数字化”的概念——城市的数字化,关键在于让城市资源使用效率得到巨大提升,从而在城市人均资源消耗量远低于发达国家时,且达到碳中和的情况下,依旧让人民生活水平有一个极大提升。
“今天的数字化,就是一百年前的电气化。”在王坚看来,应该将数字化放在和电气化同等重要的位置来看。据了解,在美国工程院于2003年发布的20世纪100项工程技术成就榜单中,电气化排在第一位,之后是飞机、汽车、互联网、计算机。王坚认为,电气化并不是一个特定的行业,正如数字化一样,未来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的可能性是不可估量的。
王坚曾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在一个机动车保有量300万的城市,平时不堵车的时候路上是20万辆车,高峰堵得水泄不通的时候,路上是30万辆车,只多了10万辆。“只是多出来了10万辆汽车,不应致使城市交通瘫痪。”在他看来,核心是没有利用好数据。又比如,酒店因为配置不合理也可能浪费大量能源,而这也需要数字化发挥作用。
红星新闻记者
叶燕 邹悦 李彦琴 王培哲
摄影记者 王效 王欢
新闻推荐
总销量37730台 总销售额65.16亿元第二十四届成都国际车展 有啥消费新趋势
本届车展上新能源车成交总量创新高各大豪华品牌亮相车展9月7日,为期10天的第二十四届成都国际汽车展览会(以下简称“成都国...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