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成都 今日新都 今日温江 今日双流 今日郫都 今日简阳 今日彭州 今日邛崃 今日崇州 今日金堂 今日大邑 今日蒲江 今日新津 今日都江堰
地方网 > 四川 > 成都市 > 今日彭州 > 正文

品茗读书,别只顾往前冲

来源:西昌都市报 2019-05-09 08:13   https://www.yybnet.net/

品茗读书,

别只顾往前冲

A

B

文/何万敏

A

《阿来的诗》

2019年4月11日,在四川省作家协会、四川省扶贫开发局等单位举办的2019年四川省“万千百十·扎根凉山聚焦凉山”文学扶贫活动上,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阿来,有一个精彩的演讲,围绕“文学如何处理与社会、现实、人生的关系”谈天说地。他认为,脱贫攻坚是在中国开展的伟大社会运动。本来,作家是有能力对社会变革敏锐反应的,如今反而对社会现实表现出一些漠然、甚至产生消极的看法。觉得文学好像是另一种存在才是纯文学,结果作品空洞、麻木、无病呻吟。他批评,作家成为游离于现实生活主流之外的群体,这是不正常的。

“伟大作家的作品,都关涉深刻的社会现实。”阿来肯切地表达他的文学观点,“要从人类共同繁荣的理论上来思考脱贫攻坚,文学必须关注社会现实。”而他说自己每写一本书,都是对现实主义精神的客观打量,也是自己的一次学习过程。

写小说之前,阿来写过十年的诗歌,作为文学尝试的开始。由于这本诗集几乎囊括了阿来创作的主要诗歌,被他视为“正可以看到一个人如何从幼稚走向成熟,如何从一个文学的门外汉渐渐摸索到文学的门径,而这个过程又需要怎样的耐心”。我想印证的是,阿来写作之初的文学,是与他所处的现实紧密相关的。仅以诗集开篇《群山,或者关于我自己的颂辞》为例,“我坐在山顶/感到迢遥的风起于生命的水流/大地在一派蔚蓝中狰狞地滑翔……月亮正在落下,太阳正在升起/我抵达一个村庄,老人向我指点也的残影/我指给人们我在山上避雨的高大云杉/招待我的女人哪,我嗅到/你身上炒米与凋零的梨花的味道/乡亲,我不是要专写忧伤的诗句/五月凋败的花朵绽出等待十月的果实/这是甜蜜的味道……”宽广的大地,绵延的群山,安宁的村庄,亲爱的乡亲,在阿来的诗意表达中,充盈饱满的生命力。诗句连接着无边的大地,或者说诗句如同粮食一般本来就生长于土地,果实才有甜蜜的味道。

阿来的文学由此出发,我们有幸阅读到他后来的成名作《尘埃落定》,以及随后的《空山》《瞻对》《蘑菇圈》等等。

B

《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

凤凰卫视还没有像今天这般难看的时候,有一档节目讨我喜欢,就是“锵锵三人行”。脱口秀貌似挺随便地坐在那儿清谈,但是谈什么和怎样谈,透露出的是谈话人的学养和见识。可能,窦文涛之所以能够在众多主持人当中赢得名声,正与他主持节目潇洒发挥、巧舌机趣相关。遗憾的是,一档开办时间较长的节目终究还是抵挡不住时间的刀子。好在窦文涛仍不甘寂寞,张罗的“圆桌派”在优酷,到2019年已经是第四季。

蒋方舟是这档节目的常客,我在此认识了她。其实,开始认识小蒋的时候和全中国人民一样,新概念作文捧红的作家韩寒、郭敬明、任晓雯等正鱼贯而出,年龄还小几岁的小蒋虽然不属于这支队伍,但她7岁开始写作,9岁写成散文集《打开天窗》,2008年20岁不到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2012年清华毕业就任《新周刊》杂志副主编,每一步都令人刮目相看。许多人见不得别人好,讥讽和争议也如影随形。出镜“圆桌派”谈她的真情实感,怎么也不待人见。倒是欣赏的人特别给力,著名文学批评家谢友顺称赞,“忽然发现努力多年才稍微领略的文字秘密,今天已被一个13岁的女孩轻易地掌握,甚至比我们做得更好,难免有些让人沮丧”。引谢老师这段评语我没有去找出处,是网上扒的;还有一则小故事讲,《东京一年》新书发布会结束后,作为嘉宾的陈丹青走到屋外抽烟,他看了一眼站在一旁发呆的蒋方舟,说:“虽然外界已经很重视你了,但你还是被轻视了。”见过世面的人,我相信不会胡夸。看“圆桌派”里的蒋方舟,没有觉得她哪儿讨厌,反而像是邻居家的小姑娘,葆有她青春的朝气,以及一点涉世未深的懵懂;却又不是一张白纸,毕竟比同龄人多一些阅历和阅读。刚刚好。

就好似她写到:“青春这个大园子,有点美丽,有点诱惑,有点危险,就是没有用。但若全拔了无用的劳什子,改种饱腹的卷心菜,伊甸园变成菜园子,未免也太可惜了。”她在同书名的文章《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的最后写下这段话,可以让我们理解她。文章留有写作日期,2009年,这一年,蒋方舟20岁。

C

《沉思录》

上海译文出版社的“译文经典”,有一个有趣又通俗的名称,叫窗帘布系列,因为精装书的封面设计使用了类似窗帘布的图案,好看,放在一堆书里的辨识度很高。它讨人喜欢的原因还有两个:一是内容,偏重哲学、文学经典,都是名著,译者靠谱,有些尽管以往出过,但那些“老版本”市面上已经不容易找到;二是印装,如今重出的印刷质量要好许多,全部精装,精美舒适,纸质优良,极少大部头,开本为小32开,便于阅读、携带和收藏。我记不得什么时间开始购买这个系列了,反正后来一直是见一本买一本,慢慢已经有了几十本之多,资料表明目前已出95本,我没有去数是否买齐。以致书多了,忘了早些向读者推荐这一系列的好书。好吧,有了第一次以后会记得与大家分享。

《沉思录》是两千年前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对人生进行的深刻哲学思考,他在处理政务、征战四方的闲暇,采用箴言形式随时记录下自己与心灵的对话,一共十二篇。他告诫人们,生活中总要有一点闲暇时间反省自我,不断学习历练人生;要保持心灵的宁静,减少欲望淡泊名利;要珍惜眼前所拥有的,只有现在才是重要的;不要执着倏忽不定的外物世界,不要执着于身外的名与利,不要活在外力的迫使下;而要按照自己的意志,按照社会理性的要求活动,放弃那些只对作为动物存在的人有用的东西。后人把这本哲学著作,当作一本可以安顿灵魂的书,因为书中凝聚着作者思想的结晶,闪耀着智慧的光辉。

此书编辑归纳,这本《沉思录》探讨了自然与社会的关系、宇宙自然与人生的关系、理性与欲望的关系、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展现了作者对日常生活的思考。常言道,开卷有益嘛,这本哲学不是枯燥乏味又艰深难读的,恰恰相反如同在聆听一位智者教诲。“天亮之后,要是你不愿起床,不妨这样想:‘我要起来完成一个人的工作。既然这是我生来便要完成的事,是我来到人世的目的,那我现在去做,有什么好不满的呢?难道我生来就是为了裹在毯子里取暖的吗?’”道理十分简单明了,他的话容易听得进去。

D

《人论》

“译文经典”一种,仍采用甘阳的译本。我读这本书的时间较早,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本书和“二十世纪西方哲学译丛”中的其他各本一起,风行一时。那时候我热衷写电影评论,记得在评论潘虹主演的《井》时,就曾经引用这本书中的金句,“一种‘人的哲学’一定是这样一种哲学:它能使我们洞见这些人类活动各自的基本结构,同时又能使我们把这些活动理解为一个有机整体”,以此抬升影评的思考深度。直到今天我也不敢妄说弄懂了书中的哲学观点,再想一想当初的幼稚,觉得几乎是囫囵吞枣。

甘阳的中译本序其实可以算导读。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被西方学术界公认为上世纪以来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在西方世界影响甚广的《在世哲学家文库》将他与爱因斯坦、罗素、杜威等名家相提并论,专门编成一本厚达近千页的《卡西尔的哲学》作为该文库的第六卷,并在扉页上将其誉为“当代哲学中最德高望重的人物之一,现今思想界具有百科全书知识的一位学者”。

顾名思义,《人论》自然是研究所谓“人的问题”的。全书共十二章,分上下两篇。上篇是回答一个总的问题:人是什么?卡西尔提出了他自己关于人的定义:人与其说是“理性的动物”,不如说是“符号的动物”,亦即能利用符号去创造文化的动物。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动物只能对“信号”作出条件反射,只有人才能够把这些“信号”改造成为有意义的“符号”。他在这里引用了歌德的一句名言:“生活在理想的世界,也就是要把不可能的东西当作仿佛是可能的东西那样来处理”——在他看来,人的生活世界之根本特征就在于,他总是生活在“理想”的世界,总是向着“可能性”行进,而不像动物那样只能被动地接受直接给予的“事实”,从而永远不能超越“现实性”的规定。下篇转入对人类世界本身的全面考察,总标题是:人与文化。与其像亚里士多德那样认为“人是政治的动物”,不如说“人是文化的动物”。从这一定义出发,对各种文化现象,诸如神话、宗教、语言、艺术、历史、科学等,进行全面的探索。书中探幽析微,旁征博引,充分体现了一位哲学大师的睿智与精深。

E

《照夜白:山水、折叠、循环、拼贴、时空的诗学》

当初应允“新月副刊”编辑为《西昌都市报》开设“每月荐书”,我先想到要推荐的就有艺术类图书,倒不是因为我早年酷爱绘画,在四川美院混过两年,但丢的时间长了已经手生,想用阅读的方式来加以弥补;而是觉得我们普遍缺失艺术教育和审美修养,各种艳俗和庸俗的表现充斥着社会领域,就像一些人也想着要“高端大气上档次”,但其审美本身就限定了粗鄙的视野。记得吧,早年喜欢把适用于卫生间的瓷砖粗暴贴满楼宇外墙,目下可见新村建设中抛弃美好的民族建筑传统,屋顶的颜色要么天蓝要么猩红,大煞风景。

然而,中国人其实懂得审美的。看看中国画就知道了,几千年延续下来的传统,博大而深厚;只不过不用心体会细致领悟,可能总觉得中国画几乎千篇一律,就难怪老外面对中国画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一部山水画札记,依作者设想,各篇之间具有关联性,隐藏结构、脉络、体系,但每篇各自又是独立的,读者可以从任意一篇开始读。至于书名,“夜白”是唐代的一匹名马,作者文中讲的看画的方法,与此关系不大,他更愿意借“夜白”来表达古人绘画的光与色,像一个意象。

文章的说辞还是实在,并不虚玄。“我早盼望这样的史说:它须由画家所写,否则总嫌挠不到痒处;它须写得好看、有文采,不能是庸常的中文;它该有锐度、有性情,它须能读到作者这个人。”陈丹青对此颇为欣赏,“韦羲此书,处处由唐宋经典而观照山河,时时以山水画盛世而审视今朝,他对西南乡邦的眷爱,宛如沈从文,他的遣词和语锋,时见胡兰成的影子。”我买此书,说实话先相信了丹青老师的眼光,不媚俗、很独到。中国山水画传统逾千年,相关著述汗牛充栋,挑书还是要慎重的。

韦羲年轻,没有学究气。此书着眼点虽为史论,眼光却是发散性的,铺衍得开又收束得拢,因而字里行间有豁然开朗的视觉发现。作者身为画家,带我们看画,看古时候的山水,其实也带我们观看一个世界的新颖角度。毕竟,与西方绘画相比,中国画的最大特点是画时间,散点透视让观者看到不一样的时间和空间,因而画面更加有广阔度和纵深度。表现的就是中国人的思想:山外有山,似水长流。

F

《心画:中国文人画五百年》

“从文献记载看,文人艺术的思想似乎最早出现于11世纪末。苏轼及其文人圈在他们的著作中提出了一种新理论,并得到了后世文人的普遍接受。……董其昌对其后的艺术论著和艺术风格的影响具有支配地位。苏轼和董其昌都是多方面的天才,他们身居高位,声名显赫,生前身后皆名满天下。”在作者看来,“苏轼提出了士人画,而董其昌详尽讨论了文人画的传统,因此,研究文人艺术理论自然当以苏始而以董终。”

作为研究中国文人画的经典之作,本书重要的贡献,是还原了文人画的真实含义及其产生的社会环境。文人画在北宋产生之时,主要指的并非是一种鲜明的绘画风格,而是士大夫阶层对自身创作活动的一种认同和期许,并以此和那些职业画家划清界限。之后,经过南宋、元代、明代,文人画的概念不断变化发展,文人画与院画、画师作品之间的关系变得愈加复杂微妙。苏轼对于士人阶层的推崇,在董其昌的南宗北宗论中得到一种新的回响。“如果把中国绘画看作一个整体,就会清楚看到从宋代末期开始,它的典型形式就受到文人艺术家的影响。”因此,文人画的意义在于,“中国文化产生了一类特殊的艺术家,他们集政治家、作家、书法家和画家于一身;最重要的文人艺术家就符合这一理想。作为饱学的精英,他们是决定中国艺术形式的人,他们的理念也成为后世作者们的基本出发点。文人文化有效地成为了中国绘画及其理论的基石。”

本书以纵横开阖、明暗相照的叙述结构展开,切入中国画的生成原境,以广阔而宏大的历史视角、对思想体系的社会历史背景的细腻分析、饱含思辨力和理论穿透力的笔触,清晰呈现了中国文人画理论的生发、演变与成熟的发展全貌。

作者卜寿珊是美国著名艺术史家,现为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研究员。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就一直致力于中国文人画研究。这本书是作者在1968年哈佛大学的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写就。“在中国艺术理论这一重要领域,这本书过去一直作为有用的入门书,现在这本书依然能对学生们有所裨益,这让我倍感欣慰。”

G

《茶之路》

清明前后,大量新茶上市,我来应景推荐两本茶书。先是一本《茶之路》,看重媒体人下的功夫深,中国主要的产茶地逐一深入寻访,言之有物。“我们邀请茶人、摄影师和编辑记者,踏上前往中国那些茶树的种植地的山路。行走在这些茶山里,绘画一幅关于茶的旅途。寻找茶的源头,也就是找寻中国人精神的源头。”创意总监令狐磊的想法是,“找寻源头,并非出于好奇心,他应是我们的本心。在作为桌上那一道青翠或金黄的饮品之前,它在怎样的景象里生长,它经历了怎样的故事。这是明代茶人所缺乏的自然之道,他们在书斋茶室里悬挂山水画幅,焚香插花布道,意图营造自然,但始终无法抵达真正的茶源,感受当地的风土。”

在不热爱阅读的人们普遍看衰纸质图书包括期刊的今天,高端的精品杂志《生活月刊》实力不软,现在的每期定价是100元人民币。它创刊于2005年12月,以“生活的禅意,生命的教育”为创作理念,寻找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与文化的真正内在价值,是一本讲述“生命”与“生活”的人文杂志。从传统中国获取灵感,以“天地人真善美诗礼乐”为内容框架,注重印刷工艺美学与考究的装帧,大开本的《生活月刊》成为一本美艺之书。

杂志的“茶之路”系列别册,曾经荣获SOPA(亚洲出版业协会)颁发的卓越生活时尚报道奖,被评“笔触传神富感染力;全篇充满浓烈文化气息,兼具专业知识性。整体筹划及制作宏大而细腻”。成书结集时在原册基础上作了重要补充和修订,鲜明区别于普通的茶类图书,既有美学价值,又有档案价值。

陆羽的《茶经》开篇有言:“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陆羽的年代,巴蜀之地就有双人合抱的大茶树。而关于茶饮最早的文字记载《僮约》,也发生在西汉时期的彭州武阳。访茶之旅,也跟随春风的脚步,从四川开始。川茶三大产区的蒙顶、峨眉,采茶、制茶、卖茶的故事,讲述的风格犹如品茶,缓缓道出。之后的太湖、余杭、西湖、皖南、潮州、云南、闽东和闽北、闽南,至宝岛台湾,一片一片的茶叶,和文字一起散发着绵香。

H

《茶叶江山》

我买到的版本是2015年3月第32次印刷,书腰上的文字很有诱惑:2014年中国茶界第一书,未上市即被抢购25000册。广告语擅长的是夸张、夸大、夸口,正如许多人会把书腰丢掉,读书人更看重内容。

好在没有失望,毕竟作者懂茶。周重林过去做过《普洱》杂志联合创始人,是中国茶叶新复兴计划联合发起人、云南大学茶马古道研究所研究员,近年来致力于茶业知识的研究、普及、传播,出版多本专著,这本书算代表作,持续热销两岸三地并受到广泛好评。本书主要围绕普洱茶和茶马古道展开,故事串联起了历史线索,与作者实地踏访的饱满情感结合,阅读起来轻松惬意。有些标题杠杠的,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样子。比如“不爱喝茶的人还是中国人吗?”,不知要让一些更爱喝奶茶或者咖啡的小青年躲到哪儿去。标题扎眼,道理仍需要讲明白。“将喝茶与爱国关联起来,这并非中国独有的孤例。英国人在殖民地印度种植茶叶期间,饮用印度茶而不是中国茶,同样被视为一种对王室效忠的爱国表现;等到了美国独立战争期间,美国人也号召同胞抵制英国运输来的茶叶——不喝茶就是爱国的表现。”话题有来路,“喝茶与否,与民族、国家捆绑,茶叶原产地变得与领土主权一样重要。2012年,瑞士日内瓦大学汉学家朱费瑞在法国《世界外交论衡月刊》推出的6/7月份‘中国专刊’里,重发了一篇文章……文章说,中国领导人寻找中外都认可而又体现中国人民族身份的物品,茶叶是最理想的选择。因此,茶叶作为植物的发现史及其作为国饮的历史,在中国都成为举足轻重的国家大事。……朱费瑞的结论是:中国茶文化的新兴现象,与当下中国的政治社会现状有很大关系。”

这本书的副题“我们的味道、家国与生活”标明了一种情怀,自始至终洋溢着中国茶人的忧思和责任感。作者认为,从一滴水可以看一个世界,从茶叶的历史入手,可以窥见近代史上为了争夺茶叶市场,我国与印度、法国、英国等国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和斗争。归结起来,它追问的还是千百年中,茶怎样融入我们的生活与血脉?而今天,我们还能经由这片叶子,找回昔日的味道和生活方式吗?

新闻推荐

成都平均每人每天产生多少生活垃圾?数量如此庞大的垃圾是如何处理的呢?环卫设施市民开放日活动举行,参观市民直言 “没想到,垃圾处置方式如此环保!”

在锦江区环卫清运中心,市民观看污水处理过程你知道成都每天要产生多少生活垃圾吗?答案是约1.75万吨。如果按常住人口1600万...

彭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彭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6次春天之约2019-05-07 06:26
猜你喜欢:
评论:(品茗读书,别只顾往前冲)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