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郫县三道堰镇居民杨家琼过起了“包租婆”式的新生活:自家40平米的小门面出租,通过“保底+溢价分成”形式每年带来可观收入。
这一变化,得益于三道堰启动“镇域发展景区化”。
2012年,三道堰明确将发展旅游作为支柱产业,定位“天然秀美水乡”、“郫县旅游引爆点和游客集散地”,开始探索另一种“以水兴镇”的可能。仅两年多,该镇就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今年的国庆大假,这里每天迎来3万人次以上的游客。
“起关键作用的,是多方参与、利益共享的特色街区建设模式。”三道堰镇人大主席廖世香说。
□本报记者 张明海
融水入镇 探索“因水而兴”
三道堰曾经是成都重要的水陆码头,因古蜀国望丛二帝在柏条河治水、筑堰灌田而得名。
因水得名,却也因水而“困”:成为成都市重要的水源保护区和自来水厂取水地后,三道堰不得不将一批豆瓣加工企业迁离,并从此与工业无缘。
2012年,三道堰定位“天然秀美水乡”、“郫县旅游引爆点和游客集散地”,并启动了“退楼亮水”和“引水入镇”工程,开始探索另一种“以水兴镇”的可能。
退楼亮水,就是通过采取“货币终结、自主改造、异地置换”方式,三道堰沿河两岸建筑一律后退50米作为旅游发展通道,改变以往农家乐沿河密布、河道被占据的乱象。
引水进镇10公里,则让整个小镇呈现一派“小桥流水人家”的田园生活画卷。
改造的基础上,三道堰镇还整合省市小城镇建设资金500万元和县级配套资金3000余万元,集中用于重大项目建设和以奖代补,引导撬动近2亿元社会资金参与城镇建设。
创新模式 让原住民富起来
如果说融水入镇,让三道堰有了农旅融合的基础,那么惠里特色商业街的打造,则通过运营模式创新,让小镇“活”起来。
这条商业街于2014年6月建成运营,全长3公里,商业面积5万多平方米,集美食、休闲、娱乐、风光、民俗文化等为一体,整个打造政府没有出一分钱。“我们探索出整合资源、统一运营、利益共享的IOS模式。”古堰社区负责人介绍,社区以公共资源入股,公司以3500余万元现金入股,按照社区49%、公司51%的出资比例成立四川堰韵商务服务有限公司。“采取经理人负责制,双方委派人员共同对特色街区进行运营和管理。”
这一模式不光是解决了政府的资金难题。“平台运营公司会给我们一个保底价,然后按照业主七、平台三的形式进行溢价分成。”杨家琼说,以前铺面自己出租,每月最多500元的房租,现在保底价就有1000元,加上溢价分成,40平米铺面每月能有1480元左右的收入。
堰韵商业服务公司经理李松漫认为,平台公司的统一运营,实现了小镇的推广和升值;溢价分成则在企业和社区利润增加的同时,充分保障了原住民的利益,可谓“一举三得”。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王眉灵成都地铁4号线一期预计年底开通运营,是继1号线南延线后,成都市今年通车的第二条地铁线。2010年,成都市第一条地铁线开通,至今运营总里程达66公里。按照最新出炉的《成都市城市轨道交...
郫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郫都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