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州这段时间忙得不亦乐乎,他的公司参与策划运营了许多龙舟赛事——随着传统佳节端午的来临,成都市多个区(市)县都在上演龙舟赛。那么,“龙舟”究竟给城市带来了什么?成都大学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研究中心的吴建瓴教授,一直致力于传统文化、节庆活动的研究。他认为,合理运用城市水道举办龙舟赛,是一个展示城市环境的好办法,既能带动旅游的人气,又能将体育与传统文化结合,“吸睛的同时还能吸金,龙舟赛的效应更多是在赛场外。”
借助赛事传播城市形象——
蒋志全的船说 让新津龙舟出国门
和李明州一样忙个不停的,还有新津县兴义镇杨牌村的蒋志全。蒋志全今年62岁,祖传的造船手艺,造龙舟已有47年了,是方圆几百里的好把式。今年,他多了一项“任务”,让媒体全程记录自己的造船过程。
龙舟赛前后,《成都日报》摄影部拍摄的“蒋志全的船说”,在微信、微博上被刷屏,不仅让网友重温了旧时的记忆,也吸引了《中国日报》的关注——这份向海外发行的报纸,让新津龙舟赛走出了国门。
新津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杨玉石告诉记者,从传统手工艺人切入,是对龙舟赛营销宣传的一种新思路。“目前,新津龙舟赛的宣传营销已经走向全方位、立体化,不仅借助各类新媒体手段,去年还策划了国际名校皮划艇邀请赛,把水城发展水上运动的雄心展露无遗,向国际传播新津城市形象。”
无独有偶,2016年中国龙舟公开赛(成都·金堂站)4日开赛,这是该赛事第六次走进金堂,从中不难看出金堂打造专业体育赛事的意图。不仅如此,金堂还多次成功举办铁人三项赛事,该赛事已逐渐成为当地的一张“城市名片”。
“城市形象营销与体育联姻,往往效果显著,回报长远,是城市形象宣传迈向国际化的一条捷径。”一位区县的外宣负责人这样说道。
沿袭传统打造文化名片——
非遗项目展示 让金堂龙舟文化浓
新津南河上,进行完比赛的龙舟选手们并未放松下来。一首快艇驶过,数十只鸭子丢到了水中,顷刻间,刚才的选手都变成了“浪里白条”,每抢到一只鸭子,岸上就欢声雷动——每年新津龙舟赛后,都会上演“搏浪擒鸭”的环节,这一习俗已沿袭了数百年。
新津龙舟赛起源于唐代,既是一项民间赛事,也是一项传统节庆活动。2008年新津端午龙舟会被列为成都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被列为四川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新津文广新局副局长李志娟介绍说,新津打造龙舟赛,就是打造一张“文化名片”,同时还成立了龙舟协会,旨在把龙舟赛发展成为全民健身活动,“所有镇乡、社区、企事业单位均可参与,这让新津龙舟赛有了更厚实的本土化土壤。”
浓浓文化味,是龙舟赛的一大亮点;沿袭传统,也是各地不约而同的选择。金堂龙舟赛期间,非遗项目土桥高台狮子、转龙蚕丝被、蜀绣、草编等都会粉墨登场。
配套活动带动旅游发展——
民俗加上节会 让郫县龙舟人气高
相比于其他地方,郫县三道堰的龙舟赛表演与娱乐成分更高。三道堰旅游办主任梁春霞告诉记者,去年活动举办了一周时间,吸引了20万人前来玩耍。
而今年端午期间,三道堰将举办欢乐泼水活动和龙舟表演赛、抢鸭子、鱼鹰表演、马术表演等水乡民俗活动,同时还将、配套举办醉美水乡啤酒节、食尚水乡美食节活动。
同样,新津在龙舟赛现场舞狮子、舞龙灯;金堂则举行现场说书、腰鼓、威风锣鼓等表演……各地龙舟赛都通过配套活动来提升人气,拉动旅游。
吴建瓴教授认为,端午节的“龙舟情结”,一方面反映了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回归的期望,一方面也反映了如何传承这些传统的探索。“各地热衷龙舟赛,无非这项活动既能吸睛也能吸金,既宣传了城市,又推动当地旅游发展,一举多赢。”
本报记者 洪继东 文/图
新闻推荐
紧接01版当前,成都正抢抓机遇,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我们要着眼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立足于促进全市青少年健康成长、为城市发展注入源头活水,把关心下...
郫都区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郫都区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