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篆刻,追溯其历史距今已有3700多年,可谓中华传统艺术中最“年长”者。在张仁君眼中,篆刻艺术是中华传统艺术的完美融合,小小刻印包含了书法、绘画和刀法三者的万千变化,既有豪壮飘逸的书法笔意,又有优美悦目的绘画构图,且兼得刀法生动的雕刻神韵,称得上“方寸之间,气象万千”。
嘉宾
张仁君,字石耕,斋号君堂,郫县人。西泠印社陈明德先生的第三个入室弟子。现为西藏自治区刻字篆刻协会副主席,四川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成都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开明印社社员,四川绵阳印社执行社长,成都市青年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委员。中国书协西部书界新秀第二期篆书篆刻研修班毕业。
采访手记
2016年5月 成都
大概很多人和我一样,对刻章和篆刻的区别没有太深的认识,平时接触得最多的也就是各种公章,那严肃得近乎刻板的字很难给人带来美感,更别提欣赏和收藏了,这种印象一直持续到采访张仁君之前。
走进张先生的工作室,他正在完成一件作品,偌大的工作台上密密麻麻地摆放着篆刻工具。张仁君年纪不大,头发极短,一身休闲装显得精神头十足。伴着一杯清香的竹叶青,我们的采访在一种非常轻松的氛围下展开,我发现他是一个很风趣也很健谈的人。
在两个多小时的采访中,我们聊了很多,从他如何走上篆刻道路、目前四川省内篆刻发展的情况、他自己的远期规划,一直到篆刻中蕴藏的中国传统文化等等。让我收获最大的则是通过与他的交谈,真正对刻章与篆刻有了清晰的认识。
对于篆刻,张仁君有着自己的看法,“篆刻最早的起源可追溯到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发展至今已有3700多年,因此篆刻也可以说是中国传统艺术中最古老的一门。篆刻经数千年发展,融合了书法、绘画等艺术元素,因此也和诗、书、画并称四绝,同时又与笔、墨、纸、砚、印并称文房五宝。优秀的手工篆刻印章具备独特的艺术价值,它不仅是一件艺术品,同时也是一件收藏品。它的收藏价值不仅在于篆刻的石材载体上,篆刻者本身的水平高低,名气大小也是篆刻作品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话
金石藏日月,方寸纳乾坤
结缘篆刻,触摸古文化
记者(以下简称记):你当初是怎么走上篆刻这条道路的?
张仁君(以下简称张):说起来还是长辈的影响。我爷爷在国画、书法和木雕上有着颇深的造诣,父亲也继承了这些技艺。从小父亲对我的要求就很严格,七岁时让我开始练习书法,我为了不挨打,只好硬着头皮跟着学。我12岁时开始喜欢刻东西,不过对篆刻还没什么概念,自己拿着钉子在自家房子的瓦片、火砖上刻着玩。
开始探索篆刻是1998年我上大学的时候,最初目的也是为了挣点外快,那时的行情是10元一个字,我一个月生活费也不过100多元。我买了很多书法、篆刻方面的书,最初主要是练字,到了大学毕业,有了工资,我开始有能力买石材和刻刀,才真正像模像样地开始篆刻。但因为缺乏老师的系统指导,从大学到工作后的10年里,我在篆刻上的进步一直不明显,我也纠结困惑了10年,直到遇上了陈明德老师。
记:陈老师算是真正把你带进了专业篆刻领域。
张:中国传统艺术的学习,无论是书法、国画还是篆刻,都需要名师指导和传承,想靠自学出名堂,可以说是难于登天。我在自学篆刻的那些年,因为和成都文化圈接触较多,对业内一些前辈也比较熟悉。陈明德先生是著名书法篆刻家游丕承的弟子,又是目前世界上水平最高的印社——西泠印社的社员,在篆刻领域是一位真正的实力派“高手”。
与陈老师认识是在2010年,与他交谈,解决了我很多困惑。当时我就想拜师,他坚决地拒绝了。我也不气馁,经常拿着作品去向他请教,积极地与他交流心得体会。就这样差不多一年多,陈老师看见我确实有诚意,也有一定的功底和想法,最终同意接受我成为他的第三个入室弟子。可以说从2011年他收我后,我才算走进了专业篆刻这个领域。我在这条路上之所以走得这么顺,陈老师的指导确实让我受益无穷。
记:自学篆刻很难出成绩的症结主要在哪里?
张:首先就是基础不牢固,主要是书法水平不够。现在很多人在书法上投入的时间实在太少,浅尝辄止,其实哪里那么简单。篆刻所用的文字主要是篆书,篆书是个很复杂的体系,包括小篆和大篆。小篆还稍微好一点,有着统一的规范,但大篆就非常广泛了,包括金文、石鼓文、楚文字、汉砖等。这些文字研究不透,掌握不牢,刻章就完全无从下手。
自学篆刻目前还有一些“野路子”,比如有些篆刻者自己发明文字,还以此为荣。这种“野路子”大多是为了布局而做的权宜之举。你看看,古今中外那么多篆刻名家,谁是靠发明文字而出名的?文字是古人在几千年文明里智慧的结晶,篆刻又是一门触摸古文化的艺术,自创文字这种行为根本难登大雅之堂。
书法布局刀法,贵在融合
记:篆刻并不仅是一门传统艺术,而是多门传统艺术的融合。
张:过去人们说,一方印章虽小,内容却极为丰富,正所谓“金石藏日月,方寸纳乾坤”,这就需要一定的文字功底。所以我跟着陈老师学篆刻,开始最主要的就是练书法,每天练书法的时间长达五六个小时。主要是篆书,包括石鼓文、《峄山碑》《袁安碑》《袁敞碑》等。可以说所有的篆刻家起初都不是一个单纯的篆刻家,而必须要先成为一个合格的书法家,才能有资格搞篆刻。一个连纸上写字都写不好的人,又怎能在石头这样坚硬的物体上写好字呢?
篆书有一定功底后,就要开始学习布局。篆刻是在一个非常有限的空间内进行的,因此也被称为“方寸间流淌的风雅”。这种空间上的局限决定了篆刻不可能像书法那样自由广阔和洋洋洒洒,只能选取有限的几个字来表达意境,所以字与字之间的布局非常重要。你要完美地处理好大与小、疏与密、多与少的结构关系,这种布局和结构处理,与国画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从最终作品上来看,篆刻结构也是篆刻家水平高低最直观的体现。
最后当然就是雕刻和刀法的训练。其实相比书法和布局,刀工反而是篆刻学习中相对容易的环节。虽然书本上对篆刻刀法总结了近80种,但在实际操作中,最常用的还是那么两三种。你看小小的一方印,融合了书法、绘画和雕刻等多门传统艺术,所以说好的篆刻家也必须具备多方面的艺术修养。
佳石名刻美文,缺一不可
记:篆刻相比书法和国画,有着更加悠久的历史。
张:篆刻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的甲骨文,距今已有3700年的历史。到了战国时期,逐渐开始形成较为完备的体系。汉晋时期是篆刻第一个黄金发展期,这一时期主要的材料是玉石、金铜和牙角。
到了唐宋,由于楷书的应用逐渐取代了篆书,同时官印和私印根本上分家,篆刻在这一时期发展相对缓慢。元末画家王冕发现了花乳石可以入印,使得明清时期的篆刻又进入一个发展的高峰期,此时的主要材料逐渐演变为石材。到了近现代,吴昌硕、齐白石等大师进一步将篆刻发扬光大。可以说篆刻和书法、国画一样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记:相比传统的书法和国画,篆刻艺术有着独特的审美特点。
张:篆刻与书画,我认为前者是一个可以亲近的艺术,而后两者则是典型的墙上艺术。为什么呢?比如,很多人收藏书画,都是挂在墙上静静欣赏,没看到有谁把书画拿在手上触摸和把玩的。而篆刻比书画更能让人亲近,更有温度,更有审美情趣。
篆刻收藏讲究,须要兼有“佳石、名刻、美文”,三者缺一不可。佳石就是要求篆刻的载体——石材是好石材,除了具备便于篆刻、细腻、温润等要素,现在很多石材还非常名贵,比如寿山石、青田石、昌化石和巴林石,这四类被称为“石中贵族”,本身就是难得的收藏品。名刻则是对篆刻者本身水平的一种评价,包括布局、刀工等。美文除了印章上的文字,还有石材本身的纹理。所以一方印刻好后,价值不仅在于本身的艺术美感,同时也有材质的价值,是一个多元化的审美集合。
印风靠沉淀,欣赏需底蕴
记:篆刻作品其实也是篆刻家本身的性格体现。
张:是的,篆刻者融入了自己的思想、认识和情绪在其中,因此盖出来的章,也是篆刻者本身性格的鲜明体现,我们称之为印风。印风的形成需要多年沉淀和积累。比如我在生活中是一个耿直、乐观,没有太多弯弯绕绕的人,我的作品,人们评价就是印风“清爽、干净、有力量”。我绝对不在喝酒以后篆刻,因为那样会对我的状态造成负面影响,造成作品的不完美。
但要自我评价的话,我认为时至今日还欠了一点火候,不是体现在技法上,而是在自我沉淀上。一个艺术家,要真正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还是需要在40岁以后,这当中主要是对人生阅历、思想情怀等方面的积累,因此我还需要在篆刻的道路上努力前行,不断提升和完善自己。
记:篆刻对欣赏者也有着较高要求。
张:一直以来我都认为篆刻是一个小众的艺术形式,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门槛最高的艺术形式。造成小众的原因有很多,对创作者来说,它的门槛首先就比书法和国画要高。书法和国画的价值主要来自创作者本身的功底,它们的材料很便宜,一刀宣纸,一壶墨汁,一架毛笔即可。虽然有很名贵的砚台,但那并非充分必要条件。而篆刻不同,正如前面所说,石材是一方面,此外还需要有刻刀、印泥等,这些在今天都价格不菲。
此外,篆刻还需要欣赏者有着较高的文化底蕴。对外行人来说,一方印章大多数都是看不懂,最多看看线刻得直不直,深不深,印底是否干净等等,最多感受一下印出来的印是否清爽漂亮。而专业的篆刻欣赏则需要跳出这些直观的框架,感受一方印中的气韵、章法、布局、刀法等等。
四川篆刻水平居全国前列
记:篆刻近年来的发展状况如何?
张:篆刻因为相对小众,因此从事篆刻的人数并不算多。西泠印社是目前国内国际上水平最高的印社,从1904年创立至今,社员总共加起来有400多位,但其中无一不是国内篆刻领域的佼佼者。
篆刻近几年在四川的发展趋势也非常好,从全国来看,四川的篆刻总体水平可以排在前五名。成都就有四川最大的印社——开明印社,我的老师陈明德既是西泠印社的社员,同时也是开明印社的秘书长。我和其他几位师兄弟也是开明印社的社员。另外第二大印社就是绵阳印社,我目前是绵阳印社的执行社长。
记:对期望在篆刻道路上能走远的后辈,您还有什么想说的?
张:篆刻是一个很难依靠自学成才的艺术形式,真的想走得更远,有所成就,还是需要找到有实力的老师。在知识的积累上,好的老师不仅能教给你基本的专业知识,更多的是他们多年来积累、总结、感悟出的宝贵经验,这些是书本上学不到的。
另外篆刻本身是一个技巧性很高的艺术,主要是刀法的学习,而刀法又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理论过于空洞的技巧,比如用得很多的冲刀和切刀,光看书上的介绍,你根本就弄不清楚到底该怎么操作,这就需要老师手把手地言传身教。因此我建议大家如要学篆刻,就算不能像我一样成为名师的入室弟子,也需要有一位能够常常指导的老师,你会发现真的受益无穷。
本报记者 吴亦铮 文/图
新闻推荐
“来到成都,我了解到这座城市为创业者打造了一个很开放的生态圈。接下来,我们以中国市场为核心的项目也会来到这里,融入成都。”“成都有很好的创新创业基础,非常看好四川的先进制造业以及成都的生物...
郫都区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郫都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