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盼到今天,办过手续就跟住了几十年的老房子告别,搬新家啦!”昨日上午,青羊区灯笼街107号院举行万和路—灯笼街棚改项目兑付腾退现场工作会。第一批次48户居民共计领到了4960万元的安置补偿款。
对于在这个老旧院落住了数十年的很多居民来说,或许这是最后的一场居民坝坝会。补偿款发放现场,不少关系要好的老街坊相互约定:争取把新房买到同一个新小区,几十年的老邻居住在一起更安逸。
169户居民 梦想终于实现
上午9点30分,家住1单元5楼的吴正清一家第一个领取了安置补偿款。他告诉记者,以前一家人挤在40多平方米的老屋内,棚改项目启动后,一家人在郫县买了两套房——老两口住90多平方米的1楼,4楼的130多平方米的房子留给儿子一家,小区绿化率达60%多。“我们一家人都很满意,幸福生活近在眼前!”吴正清说,临走还让记者帮他跟老房子一起照张相,合影留念。“住了几十年,有感情了。”他笑着说。
灯笼街107号1栋的谢建是首批签订搬迁协议的居民,也幸运地赶上了首批安置补偿资金的发放。核对身份,签订领取合同,谢建显得有些忙。“新房已经看好了,补偿款到位,下午就去交钱。”
80岁的段大爷是正式签订搬迁补偿协议的第一人。当青羊区统建办和民生银行工作人员将100多万的拆迁补偿款交到老人一家人手中时,老人紧紧握住了两位工作人员的手。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棚改启动以前,段大爷家一家7口人“蜗居”在56平方米老房子里,挤满四代人不说,厕所天花板渗水更是困扰了段大爷多年。搬离破旧的红砖房,住上舒适新居,169户万和路—灯笼街棚户区居民的梦想如今终于实现。
青羊区统建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万和路—灯笼街棚改项目首批共48户居民领到了4960万元的安置补偿款,而其余的121户的1.70亿元搬迁补偿款也将陆续发放到位。
群策群力 逐一破解难点
从项目启动模拟搬迁到签约生效、旧房腾退移交,再到48户首批住户的款项发放,青羊区万和路—灯笼街棚改项目前后仅用了不到一年时间。“高效率的背后,得益于扎实的群众工作和主体作用发挥。”青羊区统建办有关负责人表示。
时光回溯到2015年的7月18日,江汉路72号的成都红光小学操场内的几棵梧桐树下,数百名居民顶着烈日,围聚一起,眼神中充满了对新居的渴望。在这场棚改项目模拟搬迁动员会上,赵崇实、王在蓉等居民代表主动请缨,肩负着数百人的居住渴望,从参与的5家测绘公司和45家评估公司中选出了大伙都信得过的“测绘和评估公司”。
作为老居民代表,王在蓉知道,这样的模拟搬迁只是搬迁改造启动的前期预热环节。“必须确保百分之百的同意改造率,确保正式拆迁协议百分之百的签订,才算是真正迈出圆梦新居的第一步。”169户居民在新华西路街道的帮助下成立了居民搬迁改造自治委员会,包括赵崇实、王在蓉等居民在内的居民代表成了大家眼中的“网红”,拆迁大小事和政策的宣传讲解,都落到了他们的头上。
“从要我搬变我要搬,只有大伙一条心才可能完成。”王在蓉说,在合理拆迁安置补偿下,理当应该积极响应号召,大家也希望能够早点告别老旧居民小区停车难、房屋破旧、配套设施差的现状,最终实现了住新房的愿望。
项目启动以来,在青羊区棚改办的牵头下,青羊区统建办、新华西路街道等多部门合力推进配合下,在居民代表的支持、宣传下,项目实施主体单位青羊区统建办,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反复沟通交流,最终逐一破解难点。
“除了今天到场的住户,还有部分涉及省级机关和事业单位、市级国有公司,属于单位整体签约,希望所有签约后的住户尽快与我们联系,共同办理兑付腾退及相关后续工作。”青羊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本报记者 李自强 赵一 文/图
新闻推荐
我市将组织行业协会、行业专家等制定标准在全球认定一批精选川菜餐厅侯初初
标准走出去·川菜新路子到2020年末,全市餐饮零售额将突破1000亿元大关,年均增长10%以上,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13%以上;将形成5家以上10亿元的龙头企业、10家全国餐饮行业百强企业;打造10个川菜原辅料...
郫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郫都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