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成都 今日新都 今日温江 今日双流 今日郫都 今日简阳 今日彭州 今日邛崃 今日崇州 今日金堂 今日大邑 今日蒲江 今日新津 今日都江堰
地方网 > 四川 > 成都市 > 今日郫都 > 正文

小成都大成都 老成都不识新成都

来源:成都日报 2019-09-16 01:34   https://www.yybnet.net/

华灯初上,市民在城市绿道上慢跑

孩子们在小区里愉快地玩耍

人民南路成为连接中央商务区和城南新区的城市中轴线

如今的成都高楼林立

《成都日报》相关报道

城市越变越大,越变越美

吴亦铮/文 本报资料图片

“穿城九里三,围城四十八”说的是老成都的大小,从护城河算起南北只有4.5公里,围着护城河跑一圈只有24公里。根据《成都市志》记载,1949年,成都总面积29.9平方公里,城区面积18平方公里,不到现在锦江区的四分之一。70年后的今天,成都城市面积已经超过1.4万平方公里,这里高楼林立、交通发达、游人如织……俨然一派国际大都市的风范。更重要的是,随着成都的不断发展,已经突破了自古以来“两山夹一城”的传统区域,正在形成“一山连两翼”的新城市格局,为这座古老的城市拓展出了新的生长空间。

变化快 老成都也迷路

前不久,我参加了一个小学同学会。在高中同学会都很难聚齐的今天,小学同学会几乎是天方夜谭,但就是这么不可思议的事居然办成了,感谢互联网,感谢朋友圈,感谢手机导航——明明都是老成都,好多人却说找不到聚会的地方,姗姗来迟……在同学会上,我见到了20多年没见到的“怕鬼娃”。“怕鬼娃”姓苏,是我小学时的铁哥们儿,因为某次大家凑起来讲鬼故事,他被吓得哇哇大哭,因此得了这个外号。

多年不见,寒暄自不必提,只是不太好再用童年的外号,姑且就叫他小苏吧。杯盏交错间,我问小苏,你现在住哪?他带着几分醉意答道,现在住华阳,你呢?我答,郫都。这段对话让我俩都陷入了回忆。

华阳、郫都,对于童年的我们,都属于“在那遥远的地方”。在我的记忆里,小苏应该是住在总府路的。在20世纪80年代以及之前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成都人对成都城区的定义,都是停留在一环路以内。那时候站在天府广场,正面对着四川科技馆,左手边就是西城区、右手边就是东城区,两个区被一环路围了一个圈,一环路之外就是金牛区。

对于老成都一环路周围的印象,我还记得很清楚。1987年左右,我爸带着4岁的我,辗转乘坐带着“毛根儿”的电车,到武侯祠接受传统文化熏陶。那时除了武侯祠的红墙外,周围全是郁郁葱葱的稻田,甚至还能看到牛和马。景区门口小商贩推着三轮车叫卖着各种稀奇古怪的小吃,我爸花了5毛钱给我买了一只红通通的清蒸大虾,这只虾定格了我童年对武侯祠的所有记忆,只不过到今天我已经实在想不起那是一只什么虾,但武侯祠外就是农田却在我的脑海中存在了好久。

一环路内是成都,一环路外就是农田;至于火车北站,那是通往未知的远方;至于动物园,更是“世界的尽头”;若是说去温江双流金堂……在我的心里,那就是去“外地”了。记得小时候和我父母去郫都区,那时还叫郫县,甚至还得去茶店子买长途车票坐长途巴士。如果那时候谁告诉我,郫都以后会成为成都的中心城区,我肯定觉得这个人脑壳有点搭铁。而今哼唱《五环之歌》也过时了——成都继北京之后,成为了第二个拥有六环路的城市。

住平房的羡慕住楼房 第一高度屡屡刷新

1991年竣工的蜀都大厦共34层,高116米,曾经是成都市第一高楼。当时楼修好以后,大人小孩都跑去坐观光电梯看稀奇,留下了“登蜀都,望成都”的惊叹。而我经常去的,则是小苏家住的大杂院,与蜀都大厦一街之隔。这是座颇有川西风格的老式三合院,在不大的几栋平房里,住着七八户人家。

当时我很羡慕小苏家有个大院坝,离春熙路、天府广场、人民公园也很近,好吃好玩的非常多,比我家周围热闹多了。而他却很羡慕我家,住在楼房里,有自己的厕所和厨房,做饭上厕所不用“打拥堂”。

小苏家的厕所是我唯一要吐槽的地方。大杂院里的厕所是旱厕,用几块木板和一个木门隔开,几家人都在用,而且卫生条件很差,气味自不必说,每逢下雨更是下脚的地方都没有。进厕所前得先问有没有人,没人回答后才能进去。而且木门已经老旧了,经常关不严,所以上厕所的时候必须用一只手把门拉着。有一天,我和小苏在大杂院里写作业,一位孃孃有点急,冲进院门奔厕所就去了,也没问有没有人就开始扯木门,可能是因为内急充分调动了人体内的“洪荒之力”,那一把扯的劲有点大,连门带着拉门的大爷一下子都给扯了出来,弄得大爷和孃孃尴尬不已,院里面笑成一片。

后来总府路一带改造,小苏家被安置到了玉林大队,在一环路外。当时小苏的妈妈对此非常不满,不止一次地抱怨,“怎么能把我们安置到‘乡坝’去?那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日子怎么过?”不过新的安置房独门独户,有独立厕所和厨房,小苏妈妈实地考察后,虽然对地段依旧不满,还是架不住楼房“真香”,还是高高兴兴地搬了家。今天的玉林小区,因为赵雷的《成都》而成为网红打卡地,被看成是成都生活方式最有代表性的社区之一。当年住平房的想住楼房,后来住楼房的想有电梯,如今住在高楼上的又羡慕起“有天有地”的院坝……城市越变越大,越变越高,也越变越美,机会越来越多,让奋斗的人心想事成。

1926年,成都建成了30米的华西钟楼,是当时最高的建筑;1969年和1978年,高度均为69米的天府广场钟楼和成都电信枢纽大楼相继落成,成为城市地标。如今,别说蜀都大厦“老皇历”,“339”“468”都不是第一,天府新区正在打造677米的“中国第一高楼”。成都高楼的经济地理开始走出一环路、三环路,拓展至南延线等新兴商务区。

城里人住出去 外面人住进来

小学毕业以后,小苏和我就断了联系,我家也从一环内搬到了二环边。后来我上大学以后,我妈觉得终于完成了照顾我的“历史使命”,开始愉快地在各个农家乐中享受退休生活。于是在2005年的时候,我家又搬到了农家乐的发源地——郫县。刚开始的时候,我妈有些不适应,经常给我抱怨,“以前是城里人,现在变成县城人了,去哪都不方便,坐公交车至少1个小时起步。”

等我2009年结束“北漂”回成都时,她已经非常享受当下的生活。在她看来,“住在郊区人少、空气好、环境好。周围到处都是农家乐,耍的地方多。而且要进城,可以开车坐城铁。非要挤在城头咋子嘛?”2017年,郫县撤县建区,郫都区成为成都市的中心城区,我妈又高兴地给我说,“看嘛,这下子又成了城里人了。”这两年,她估计是耍农家乐耍上了瘾,一年四季泡在成都周边不同的县市古镇,体验更纯粹的田园生活。

虽然成都的城市在不断地变大,城区的概念也从老成都的一环内逐渐拓展到了三环、四环甚至五环和六环,居住在成都的人却并没有因为成都变大而感到生活不便。如今我上班从犀浦坐地铁2号线到红星路二段,只需要40分钟,家的“油老虎”SUV汽车也不开了,绿色出行!交通的便捷让成都变大的同时,也变得越来越快,越来越方便。

钱钟书先生的《围城》说:“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这个有趣的现象如今也有了新的体现:老成都走出老城区,追求他们所期盼的乡村田园生活;同时这座城市的创新创造精神吸引着来自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年轻人源源不断到这里居住、生活和奋斗,让成都变得越来越时尚、越来越繁华。《成都日报》作为成都的忠实记录者,在一篇篇报道中,记录下了城市规模的扩大,也见证着城市的发展和成都人的生活变化。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成都城市面积扩大了400多倍,到今天已经突破了自古以来“两山夹一城”的传统区域,正在形成“一山连两翼”的新城市格局。城市规模的扩大,意味着城市经济不断攀升、就业机会不断增加、城市功能不断完善,生活在成都的人也伴随着城市的成长,切身感受着更美好的明天。

下期预告:成都人娱乐方式升级

新闻推荐

翻窗入室的疯狂盗贼

本报全媒体记者郝飞宋雨霜小区居民家中的电脑、苹果手机、黄金项链、现金被盗的事情频频发生,这让成都市郫都区某小区...

郫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郫都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小成都大成都 老成都不识新成都)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