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城山下青城县⑧ 王安石与李士宁。
更多人文历史,扫码上封面新闻看更多精彩视频。
文/龚静染绘图/罗乐
青城县处在青城山之侧的台地上,岷江之西,地理位置上的独特让这里积聚了历史的厚层,最新的考古中发现,青城县一带的文明史可以推到4300-4500年以前的新石器时期。
史前遥不可及,但青城县一直流传着黄帝的传说,确又能证明此地历史悠久。相传黄帝曾经到过青城山,“山上有黄帝授道坛”,这段故事是怎么来的呢?当时黄帝为了打败蚩尤,就到青城山求宁封子传授“龙跷飞行之术”。宁封子是何许人也?《列仙传》中说:“宁封子者,黄帝时人也。封子积火自烧,而随烟气上下。”他得道升仙之后栖于青城山,后来黄帝一统江山后,便筑坛拜宁封子为“五岳丈人”,所以青城山又叫丈人山。宁封子得了黄帝的恩宠,从此显赫一时,“道士入其岳,丈人服朱光之袍,戴盖天之冠,佩三庭之印,乘科车从众灵,而来迎子。”
青城山从此便有了圣山的光环。《玉匮经》中说:青城山被黄帝封为五岳丈人之后,“乃岳渎之上司,真仙之崇秩”。
民间高人章詧被李士宁一梦断生死
唐僖宗时期,朝廷觉得光修庙拜祭还不够,还下诏派内臣袁易简、刺史王兹、青城县令崔正规,带着圣旨到青城山做法事,青城山又得了一个“希夷真君”的名号,再添荣耀。但这件事是事出有因,中和元年(881)夏天,“县境亢旱,苗谷将焦燋”,所以不得不求助于老天,而做法事的那天夜里,固然灵验,出现了惊人的一幕:“龙吟于观侧,溪中风雨大至。”而从那一年起,“枯苗再茂,县境乃丰。”
祈吉得到了善报,青城山被神灵附体,山脚下的青城县自然也会沾上神奇的气息,从此让这块土地出现了很多匪夷所思的事情。《太平御览》中说:“在岷山之南,群峰掩映,互相连接,灵仙所宅,祥异则多。”所谓祥异,即吉祥与灾异,祥异之事一般会从风物与人世得以体现。在史书记载中,青城县确有不少异事出现,如在《宋史》中就记载有:“太平兴国二年八月,青城县民家竹一本,上分双茎。”“天禧元年七月,青城县民王伟田禾并一茎九穗。”
其实,青城县关于祥异的记载非常多,奇人异事自古不缺,但多沦于稗官野史,只在民间流传。而能够进入历史视野的寥寥无几,但青城一地就出了那么一个人,他曾经搅动过大宋王朝的神经,汴京城里无人不识,街市闾巷无人不谈,名声大有超过宁封子之势,而此人就与青城山有很大的关联。
故事得从头说起。话说宋朝有个叫章詧的人,字隐之,祖辈本来是福建人,后来迁到成都已经好几代了。章詧是个民间高人,博通经学,尤长《易》《太玄》,写有《发隐》三篇,“明用蓍索道之法,知以数寓道之用、三摹九据始终之变”。如此有才,但此人却不愿做官,过着以道自裕、尊生养气的闲散生活,益州太守王素称他为冲退居士。
有一天,章詧做了个梦,梦见有人送信来,便问是谁的信,对方回答:“东岳道士。”第二天早上一醒,他就忘了这件事,与一个叫李士宁的人同游青城。在渡船走到青城途中时,他们在水中洗脚,章詧突然诗性大发,吟出了一句:“脚踏西溪流去水。”李士宁神秘一笑,马上答道:“手持东岳寄来书。”章詧大惊,这正是他梦中所见。回去之后,章詧没过多久就死了。
这个故事颇为离奇,章詧是不是一个传说中杜撰的人物呢?不是,《宋史》列传隐逸中有《章詧传》,而这个故事出自苏东坡的《仇池笔记》,苏东坡也是章詧的同代人,与章詧相识。
章詧,字隐之,成都双流人,“博通经学,尤长《易》、《太玄》,著《发隐》三篇”,学问非同一般,但终身不仕,是个民间高人,死于北宋熙宁元年(1068),活了76岁。章詧的儿子叫章祀,继承了其父的衣钵,“亦好古学,尝应行义敦遣诏。仍世有隐德,其所居犹存。”
受王安石赏识因李逢谋反案发配湖南
如果我们要细细考证这个故事的真假,这就要说到故事中另外一个人:李士宁。
李士宁是蓬州(今四川仪陇南)人,曾经在青城山学道,有异术,后来他就从青城去了京城开封,“挟术出入贵人间”。此人还有一大本事:出口成诗。但他做的诗不是自己写的,皆用古人句,也就是把前人的诗句集在一起,创造了所谓的“士宁体”,这在当时是个传奇之事,仿效之人不少,风靡一时。
北宋魏泰与李士宁同代,他在《东轩笔录》中有一段关于李士宁的文字记载:
李士宁者,蜀人,得导气养生之术,又能言人休咎(吉凶之意)。王荆公(王安石)与之有旧,每延于东府,迹甚熟。荆公镇金陵,吕惠卿参大政,会山东告李逢、刘育之变,事连宗子世居,御史府、沂州各起狱推治之。劾者言士宁尝预此谋,敕天下捕之,狱具,世居赐死,李逢、刘育磔于市,士宁决杖,流永州,连坐者甚众。
魏泰是北宋有名的世家子弟、京城玩家,他的姐夫曾布当过宰相,是王安石变法的重要支持者。所以,他是非常了解李士宁的,很多事情都是亲眼所见,不是道听途说,这段文字比较客观地记载了这样一段史实:李士宁是个有异术的四川人,当时在京师游走,王安石很赏识他,留他在家里住了半年多,厚遇之。这样的待遇非常人所有,两人常常在家里纵论天下,当时正是变法的关键时期,所以李士宁对王安石变法事了然于胸,且或多或少对其有影响,成为了王安石的幕后智囊。后来,李士宁又认识了宋太祖的四世孙赵世居,并赠送了他一柄宝刀,说只有你赵世居才配佩戴,言下之意是让他“承复天命”,当然这是后人推断。但在宋神宗熙宁八年(1076)出现了余姚县主簿李逢谋反案,赵世居被说成是背后主谋,被处死。此事也牵连到了李士宁,他被杖脊后发配湖南,而他能够保住一命,又跟王安石的相助有关。
李逢谋反案是北宋时期的一件震动朝野的事情,但魏泰认为这是一段冤狱,“引士宁者,意欲有所诬蔑”,意思是借此案来反对王安石变法,李士宁被平白无故地牵连进去。但他赠送宝刀给赵世居,在与赵世居的交往背后,却又仿佛藏着惊人的政治目的。试想,如果赵世居当上皇帝,李士宁就有可能成为国师级的人物,一跃而显赫于天下。
新闻推荐
朱郑氏老人与家人拍摄六世同堂全家福摄影记者王勤临近中午,一架波音737飞离成都双流国际机场。住在机场二跑道附近的...
双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双流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