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生盼着教育公平
为均衡配置师资,各地逐步建立健全教师流动制度。省政府下发的《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今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期限5年。其中提出:“力争每年教师交流数量达到辖区内教师总量10%左右。”
□本报记者 江芸涵
2013年秋季学期,经历了6年在农村学校的交流生活后,刘云清回到了温江区东大街第二小学任校长。与此同时,东二小学的20名教师奔赴区内农村学校去交流,这当中不乏骨干教师。张倩玉就是其中一位,她去的是踏水学校,任一年级网班教师。她说:“我想把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带给农村学校。”
近年来,为实现公平教育,均衡配置师资,各地逐步建立健全教师流动制度。省政府今秋下发的《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对加强教师交流提出硬性要求,“力争每年教师交流数量达到辖区内教师总量10%左右”。
四川省教师交流有没有真正动起来?城市教师交流去乡村,除行政手段外,还需哪些驱动力?近日,记者就此展开调查。
A
农村学生占总数的八成多,但农村教师的水平尚需提升
10%的指标:“逼”城市教师动起来
德阳市委办公室一份关于农村教育的报告显示,目前农村在校生224251人,占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87.46%,然而,“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滞后,最明显的是教师素质、教育教学和科研能力与城市学校差距巨大,学科结构不合理,年龄结构不合理,村小教师大多为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的中师毕业生或民转公教师,教学教研、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提高难度较大。”
德阳尚且如此,全省农村教师紧缺以及学历、学科结构失衡等突出问题可见一斑。城乡师资水平差异日益突出,成为制约四川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瓶颈。
为合理配置教师资源,2006年,省上提出,建立中小学教师服务期制度和定期交流轮换制度。“凡大中城市城区和县城城区中小学2000年以后新聘任的教师,一般应到农村中小学任教2年。”
2008年,省教育厅首次提出具体目标——“县域内每年城乡教师交流数量,要达到辖区内教师总量的10%左右。”
此后,通过多种方式,让城乡教师流动起来。
5年后,“10%”再一次进入省政府制定的文件中。省教育厅人事处相关负责人认为,这是一个强烈的信号,意味着“‘10%’将纳入各地政府教育管理考核,逼着各地把教师交流落到实处”。
为什么要“逼”?在这位负责人看来,一是城乡之间和农村学校之间发展不够均衡的现象依然存在;二是师资差异已成为“择校热”愈演愈烈的最大推手。从城市到农村,从强校到弱校,只有让教师流动起来,才能真正实现教育公平。
B
“铁打的学校,流水的老师”,原来的驿站式流动弊端多
支教难题:留人不易留心更难
今年9月秋季学期一开始,达州市120名城区学校骨干教师收拾行囊,陆续奔赴该市86个乡镇农村学校,进行为期一年的支教。在攀枝花,第二批“百村支教行动”启动,100名城区学校教师奔赴农村……
每到新学年,欢送支教老师下乡的场景总会在各地出现,貌似轰轰烈烈,背后的问题却不容忽视。
记者发现,在集聚大量资源的城市优质学校,优秀教师很少参与交流。城市教育部门和学校为了升学率,常将优秀教师留在城市。此外,城市教师交流时间也较短,一般为一年左右,且乡村学校往往不知道下一批交流人员还来不来。
从全省范围内来看,以“扶贫帮弱”为特征的支教,虽取得一定成效,但是流动的教师数量少、时间短,支教的教师主人翁意识不强,归属感较差。原因很简单,从名校流动到差校,路更远了、环境差了,甚至还可能遭“白眼”,在不少教师看来是“人往低处走”。带着这样的情绪,教师不愿流动。即使去了,也是“铁打的学校,流水的老师”,这种驿站式流动怎么能让老师爱校如家、爱生如子?
事实上,农村向城市跑,郊区向市里跑,非重点学校向重点学校跑,才是诸多教师理想中的“流动路径”。三台县芦溪中学是一所有着6000名学生规模的省级示范高中,校长张家勇却发愁,每年仍会流失30多位业务成熟教师,占教师总数的10%,都是前往成都、绵阳等大城市的中学,想留也留不住。
省教育厅人事处相关负责人感慨,要让教师积极参与城乡交流,除了硬性的制度,还需一整套激励保障措施。
C
将教师由“单位人”转变为“系统人”,交流才好搞
“县管校用”:缩小了校际差异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走在全省前列的成都市,很早就看清了:支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师流动管理问题。教师流动,涉及教育、人事、编制、财政等多个部门,必须系统解决。
以前,温江城区教师因为编制固定在学校,很多都不愿意去农村任教,即便是短期交流,城区校长也对一些骨干教师扣着不放。2007年起,成都在青羊、温江、双流、郫县四个区县先行试点,探索“县管校用”的管理体制改革,其核心就是将教师由“单位人”转变为“系统人”。
如今,温江区公办教师的“雇主”已不是学校,而是成立于2008年的“成都市温江区教职工管理服务中心”。该中心先后与2840多名教职工签订了人事聘用合同,教师与学校仅签订岗位聘用合同。政校分离、管办分离、聘用分离,使温江教师实现了由“校管校用”向“区管校用”的转变。
“按照每所学校的学生人数,温江区教育局对每所学校科学定编、竞争上岗,盘活了全区的教师资源。”温江区教育局人事科科长胡勇说。
有了机制保障,教师的刚性交流在成都四个试点区县得以落实。近3年来,温江名优教师的交流比例达到61.9%,上百名城区教师向农村流动,改善了农村学校的师资条件。如今,温江区农村学校的师生比例从过去的“1:10”变成了“1:11”,农村学生流入到城区择校的数量已明显下降。
2012年,中心城区青羊区的33名校级干部参与交流,占全区校级干部总数的16.3%。通过“区管校用”的调配,三环外学校名优教师数量从2008年的47人增加到405人,三环外的实小西区、实小明道、泡小绿舟等迅速成长为新兴优质学校,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区域内校际差异,缓解了择校热。
D
省内丘区的城乡教师交流,多了“生活成本”的障碍
谋求推广:需打激励“组合拳”
2007年,34岁的刘云清作为成都市“百名城区校长赴农村”的一员,去温江区最边远的农村学校寿安小学支教。当时他有些不情愿。但2010年,支教期已满的刘云清却放弃了回城机会,留在震后重建的寿安九年一贯制学校任校长。原因之一就是“区管校用”的改革。
刘云清认为,在人事关系解决之后,要让教师愿意交流到农村,配套的激励措施不可少。在温江,交流到农村的教师享受额外“待遇”——每月几百元的农岗补贴;评优评先及职称晋升,也要求教师必须有交流经历。
不过在芦溪中学校长张家勇看来,温江教师交流之所以能真正“动”起来,有一个先天优势——地处平原,农村学校离城区不太远,教师交流的“生活成本”不高。他认为,要想把“县管校用”推行到四川省广大丘陵山区,教育管理部门必须打“组合拳”,为交流教师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
今年8月,自贡大安区也开始进行“区管校用”改革,区政府对于主动调动、支教和援教的教师给予经济上的激励:到农村支教的教师每天有20元生活补助,及车费补助;城区学校老师到农村去,还将分别享受每个月50元、100元、170元、280元4个档次的补贴……
“在我们这个财政收入不多的穷区,每年花费100万元的教育投入,算得上是大手笔。”大安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
刘云清的建议也许更具有操作性。“区域内的教师交流,其实可以根据地理位置划分学区,教师交流可以在学区内进行,这样相对就近,老师容易接受。”
新闻推荐
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成都首批设立10试点本报讯(记者江芸涵)记者近日获悉,成都市教育局确定10个学校(单位)作为首批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试点学校(单位),试点成效显著的将被转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示范学校(单位)。此...
温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温江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