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会儿在自家开的小饭馆里忙活,一会儿到自留地里查看编艺花瓶的长势……昨日记者在温江区寿安镇天星村13组看到,忙里忙外的刘洪并不像一个身患尿毒症的病人。作为一户典型的因病返贫的农民,刘洪全家的生活曾一度陷入困境。幸而在该区党委、政府“***”的帮助下,他不仅靠编艺花瓶卖出好价钱,最近,他和妻子还在村里的编艺公园开起一个小饭馆,每到周末、假期生意挺好,生活的希望被重新点燃。
扶贫开发措施更实,扶贫对象范围更广,扶贫工作机制更新——今年9月25日温江区委十三届六次全会通过了《关于坚持高标准推进城乡扶贫开发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将全区城乡相对贫困户的标准定为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9839元,并率先将城镇贫困户纳入***范畴,一系列举措为城乡贫困户送去了实实在在的帮扶。
合作社有技术指导
产品优先收购
“这些小型编艺花瓶,你别看它个头小就以为价格低,买家其实更喜欢这种型号的,销路更好。”站在地里,刘洪一边拿起锄头刨土,一边对记者说着生意经。
今年3月份,在帮扶单位——该区交通局和寿安镇政府的帮扶下,刘洪和妻子在自家土地上开始编制起了小花瓶,“通过合作社帮忙,截至9月底,已卖出了15500元的编艺产品,预计明年销量会更高。”地里的花瓶长势茂盛,加上做肾透析的费用很大部分可以通过医疗保险报销,刘洪夫妻俩觉得生活又有了希望,脱贫指日可待。
温江区***的机制可谓十分“精准”——每一户贫困户都确定了具体的帮扶责任人、帮扶责任领导,以及区级帮扶单位。通过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一户一法”的精准帮扶,助贫困群众摘掉“穷帽子”。“我们要构建起‘1名区级领导牵头,1个区级部门挂包,联合机关党员干部、公司企业、社会组织、志愿者等力量广泛参与’的***机制。” 温江区农发局农建科科长张涛介绍。
对于刘洪这样的贫困户,就是通过政府的积极协调,当地合作社对贫困户进行编艺技术指导,并采取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的营销帮扶措施,确保贫困户编出来的产品有销路,极大地激发了群众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也让越来越多的贫困户从产业化扶贫链条中获益。
帮贫困户发展生产
农资农技免费
生产发展帮扶一批,就业创业脱困一批,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医疗救助扶持一批,助学保障资助一批,住房保障改善一批,这是温江区《实施意见》中确定的“六个一批计划”。
其中,针对有产业基础、有劳动能力,可以通过发展农业生产实现脱贫的贫困农户,实施产业培育、农资配送、技术服务、营销服务“四到户”,实现稳定脱贫。按照户均每年2000元补贴标准,建立相对贫困户农资农技免费服务系统。今年已经向精准识别出的农村贫困户发放了“农资购物卡”。贫困户可根据自己需要,在指定的***开发农资供应服务网点购买农药、肥料、农膜、微小农机具等36种农资。
和盛镇柳岸社区的骆明玉就是首批收到农资购物卡的贫困户。骆明玉的老伴和女儿都患有精神病,虽然有社保,但仍然生活艰难。骆大爷接受采访时说,“现在家里2亩地种了一些花木,一年肥料、农药这些也要上千元,这个农资购物卡正是我非常需要的。”不仅如此,社区还组织专家对他进行农作物和花木种植技术指导,帮助他联系花木销售。
温江区的***实行“一户一法”,根据每户实际情况建档立卡并制定帮扶计划,而且配有一个专门的工作人员负责联络和走访。在走访过程中,社区工作人员对贫困户的贫困原因和现状进行梳理,对贫困户居住棚房、危房、因病致贫、家庭主要劳动力缺失等具体情况分门别类进行建档立卡,为精准帮扶打下了基础。考虑到骆明玉家的居住条件实在困难,区人大办、区农发局还筹措资金,为他家盖起了砖瓦房,他家三口可以在暖和的屋子里度过这个冬天了。
本报记者 李娟
新闻推荐
一年一度的2015年“太极蓉城”嘉年华活动结束了,夕阳西下的洛带古镇又恢复了宁静,只剩下身着各色太极服装的爱好者依依不舍的眼神。回顾2015年“太极蓉城”系列健身活动的开展,像2015年“太极蓉城”...
温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温江区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