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四川省实施“7+20”的对口支援藏区政策,温江区对口支援色达县。自开展对口援助工作以来,温江区援藏工作队认真践行“三严三实”,把色达当作第二故乡,把藏区百姓当自己的亲人,把改善民生作为援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抓住群众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针对藏区群众看病、求学、出行、增收难题,注重干实事、出实招、求实效。
“我们财政部门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结合色达县当地群众的困难诉求开展一些力所能及的帮扶,让当地群众富裕起来,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温江区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郭宪军说。
发挥部门优势 找准贫困原因
对口援藏五年来,每批援藏工作队财政部门都要派出干部到色达县财政局挂职锻炼。通过这几年的交流,两地财政部门对口合作已经从单纯的业务交流延伸到社会援助方方面面。
“郭局长,我们从群众联系点亚龙乡收集了很多群众的困难诉求,但我们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能不能帮助一把”?色达县财政局陈军局长第一次开口求助。陈军局长虽是一个汉族干部,但也是地道的色达人,打小就在色达土生土长,有着深厚的感情。
“全乡有多少贫困人口?贫困面占多大比例?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贫困?我们能帮些什么?又如何帮?” 郭宪军给正在色达县财政局挂职的本局干部何远珊安排了任务,要求把情况摸准并提出方案。
“我和何远珊在对乡里的贫困户逐户摸排一遍,把原因找准,然后在提帮扶方向”。陈军局长当即表态。
一场解剖问题的手术开始了。
下邱果村的拥拉,独自带着三个孩子住在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土木结构房子。家里没有一样值钱的家具,甚至日常生活用品都很缺乏。类似拥拉这样的贫困群体,在她们的意识里贫困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
以后的半个月时间,陆续汇总了走访情况,贫困的原因逐渐清晰。在调查的160户674名贫困群众中,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仅占5%的比例,小学文化程度的还不到10%,脱贫意识差,内生动力不足应是最为主要的原因。还有58名群众是因病返贫、因病致贫引起的贫困,虽然社保已经覆盖了农村,但还有缺口。也有部分群众虽有致富的积极性,但资金不足、渠道不畅、信息不对称,找不准发家致富的路子,时间长了积极性也在下降,过一天算一天的想法占了上风。
“病因”找到了,需要的就是对症下药!
授人以渔 把增收富民产业扶起来
调研结束后,温江、色达两地财政局就围绕如何援助亚龙乡的问题开了几次碰头会,有的主张把资金直接给群众,缓解现实困难。有的主张就一家一户解决一到两个难题,让他们渡过困难时期。“类似拥拉这样的人,她有劳动能力,但这样的群众单凭自己的能力是无法脱贫的”。正在色达县挂职的何远珊说:“发展集体经济组织,用‘能人+合作社+农户’这种方式,或许是一条路子”。
“合作社这种形式是不错,但在我们当地建合作社有很大难度”,陈军说:“我们还是想尽量减少一些形式上的东西,哪家没牛就买牛,哪家没房子我们就给建房补助,哪家有病人就支援一点,哪家有学生就帮衬一些。”
“但是这种授人以鱼的方式,很大程度上是解决不了群众的脱贫问题,合作社即使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但至少让老百姓看到有这样的产业模式”,何远珊说:“即使失败了,我也觉得值”。
那段时间,围绕建不建合作社的问题大家意见分歧很大。做有做的风险,不做把资金用到其他地方也没错。但最后双方还是统一了意见,合作社还是要建,但要循序渐进地尝试。
“这个担子就压到何远珊的肩上,再大的困难也要想办法,这是群众致富为数不多的路子之一,必须要去做”,郭宪军对建合作社支持产业发展的态度坚决。
那段时间为了建合作社,何远珊毅然从财政局搬到乡上去住,挨家挨户的做思想工作,宣传合作社的好处。面对群众的抵触情绪,何远珊一次讲不通、讲两次,时间长了,当地的群众也在想,他一个温江来的援藏干部,能忍气吞声的到这里开展工作,图什么?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最终亚龙乡下邱果村的群众同意建合作社,先以出售酸奶、酥油、奶渣等农副产品作为增收渠道。
群众思想工作做通了,资金又从何处来?建立合作社可不是一笔小数目。
“我们温江区的金融机构有好几个负责人都曾经咨询过对口帮扶的事情,既然大家已经有意向,我们就牵个头,把资源整合起来”。郭宪军再三叮嘱:“一定给银行说清楚采取自愿。参不参加、金额多少由他们自己定。局班子成员有自愿参与的也以个人捐款的形式给予支持,不涉及一分一厘的财政资金”。
在中行、工行、建行、农行、邮储银行、成都银行、农商行等七家驻温江金融机构865名职工的共同参与下,共募集帮扶资金20余万元。为了管好用好募集资金,亚龙乡党委书记四郎卓玛、色达县财政局局长陈军专门到温江为各出资单位对项目的安排做汇报,规模15万元的养殖专业合作社成为首选的项目之一。8月22日,下邱果村的扶贫养殖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
“成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是发展产业,带动群众致富最为合适的一条路径,温江区社会各界做了很多工作,亚龙乡的合作社具有现实意义和示范作用”。色达县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在合作社成立仪式如是说。
合作社成立这3个多月来,平均每户每月卖农副产品的收入就有三四百元。看到脱贫致富的希望,当地牧民对合作社发自内心地拥护。
加强教育扶贫 汇集多方力量
扶贫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有的甚至要延续到下一代,教育扶贫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唯一方法。今年,温江区财政金融系统在亚龙乡还建立了教育基金,对就读高中以上的学生给予一定的资助,确保他们完成学业。同时一并成立的还有大病救助基金,重点对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的群众提供帮助,在解决他们现实生活困难的同时,帮助他们重建对生活的希望和憧憬。
8月22日,基金成立的当天,首批受助的5名学生每人领取了1500元的资助金。“我一定要用优异的成绩回报关爱我的人,学成后回到家乡,用知识改变这里落后的面貌”。在泸州商学院就读大二的尼夏激动地说。
五年的时间要改变一个家庭的贫困也许存在难度,但是,用5年时间完全可以培养一个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致富带头人。这样的一批人,他们就是火种,带着新思想、新观念,带领群众走向致富的康庄大道。
在对口支援的五年里,温江区财政局为派出挂职人员尽职尽责当好“娘家人”,凡是对群众有利的事情全力支持去做,也取得了明显的成绩,赢得了当地群众的广泛赞许。
仅今年一年时间里,该局就通过各种渠道为色达县募集各类资金73.343万元,引进的物资折合人民币150万元,带动民建温江总支、上海益行公益组织、四川攀枝花花城义工协会等10余家社会团体到色达县开展扶贫济困工作。“我们的工作就是搭建公益组织和社会团体参与***的平台,汇集多方力量参与到扶贫攻坚任务上来”,何远珊说。
在扶贫攻坚任务量大面宽的现实背景下,建立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的长效机制尤为重要。四川攀枝花花城义工协会将联合上海益行公益等多家社团组织、努力把色达县作为第二个扶贫基地。在12月初已经派出10人的考察组,奔赴色达县20所乡村学校和10个乡镇调研情况,当前正在就明年扶贫项目进行策划,预计将投入近百万元资金用于助学、助困以及解决急需的民生问题。
本报记者 李娟(图片由温江区提供)
新闻推荐
温江区“万春智汇·创客空间”揭牌并举行创业论坛镇校合作 优秀创业团队将入驻创客空间
昨日上午,温江区首个镇级“万春智汇·创客空间”在万春镇举行了揭牌仪式,该创客空间以“创意农业”为主题,是万春镇立足毗邻四川农业大学的优势,双方合作共建。昨日万春镇也与四川农业大学团委签署了...
温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温江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