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加快实现新型城镇化,更好地解决人的需求和发展问题,成为成都市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城乡统筹改革的努力方向,也是加快建设城乡一体、和谐相融幸福城市的关键。
一周前,《成都市统筹城乡2025规划》正式发布,明确了未来十年成都统筹城乡战略蓝图。根据规划,成都将实施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金融改革、户籍制度改革、优化完善城乡规划建设体系、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完善城乡一体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城乡基层治理机制、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十项重点任务,加快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先行先试,推动城市群协同发展,实现新型城镇化。
成都成就
去年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收入超200亿元
加快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先行先试,成都探索形成了一批在全国具有推广价值的制度成果。记者从市委统筹委获悉,近年来,成都市在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增长的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1.89∶1,城镇化率提高到71.5%。
成都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开展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改革试点,已初步建立起城乡统筹制度体系,探索出土地、资本、人力资源等要素流动的实现路径,城乡要素配置效率明显提升。推进农村金融制度改革,探索各类农村产权抵押融资,2015年,成都农交所共交易各类农村产权累计成交金额501.316亿元,交易总量居全国同类交易所首位。
城乡规划建设水平提档升级,在全国率先探索乡村规划师制度,实现城乡规划满覆盖。构建“双中心、多层次、网格化”市域城镇体系,推进重点镇向小城市、一般镇向特色镇转型升级,特色鲜明、功能完善、宜居宜业的城镇组团已初具规模。创新形成了“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新农村综合体建设模式,全市建设了155个幸福美丽新村,累计建成新农村综合体和聚居点3900余个,200多万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城乡交通、水利、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持续改善。
城乡产业互动再上台阶,都市现代农业整体提升。2015年,农业增加值达到387.94亿元;都市现代农业规模化生产建设成效显著,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1000亿元;乡村旅游提档升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总收入超过200亿元。另外,“十二五”期间,成都规划建设总面积达367.15万亩的“10+7+3”示范基地(园区、带),探索形成了农业共营制、土地托管经营、“大园区+小农场”等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模式。
实现社会保险制度城乡全覆盖、城乡居民参保全覆盖、城乡就业社保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全覆盖,建立了城乡无缝对接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救助体系,形成了以最低生活保障为核心的综合型社会救助体系。全面完成农村中小学、卫生院、文化站等公共设施标准化建设,基本实现优质公共资源城乡全覆盖。
贯彻实践
双轨并行落户引导人口向重点区域集聚
为加快实现新型城镇化,今年成都将以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为引领,继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实行居住证积分入户和条件准入双规并行落户,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向常住人口全覆盖,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市民化。
成都今年将出台《成都市居住证管理实施办法》和《成都市居住证积分管理试行办法》,调整和完善市外人员入户政策,实行居住证积分入户和条件准入双轨并行的落户政策,合理引导人口向天府新区成都片区等重点区域集聚。同时,将以居住证为载体,出台为居住证持有人提供公共服务和便利的配套实施细则。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预计2016年全市将新培训农业职业经理人超过2500人。
为了加快促进人的城镇化,成都将同步完善提升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今年,将实施公办幼儿园标准化提升工程,建成300所标准化公办幼儿园,普惠性学前教育学位覆盖率达85%。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启动实施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培育20所领航学校,40所特色普通高中和10所综合高中;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推进“3+N”中高职集团化办学,建设2-3个示范性职业性职业教育集团。
同时,实施健康成都行动计划,推进医联体建设、全科医生执业方式和服务模式改革,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推动“互联网+健康服务”,搭建移动互联网信息平台;推进区(市)县“一场、一馆、一池、两中心”建设,开展国民体质监测站试点,进一步完善“9073”养老服务格局。
开局之年
新启动“小组微生”新农村综合体100个
成都今年将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化改革。深化郫县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探索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的有效途径。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推进全国农村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推进温江区、崇州市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和郫县农民住房财产权的抵押贷款试点工作。
今年,成都市将按照1个特大中心城(双核)、8个卫星城、6个区域中心城、10个小城市以及68个特色镇和2000余个农村新型社区的市域城镇体系布局,开展成都市网络城市规划研究。按照“独立成市”的要求,挑选4个小城市、10余个小城镇进行集中打造;引导新村聚居点向五大走廊布局。同时,将成片成带推进“小组微生”新农村综合体建设,新启动“小组微生”新农村综合体100个。
今年成都市还将打造一批旅游特色村、精品民宿和小镇,积极申报创建国家4A、5A级景区,促进乡村旅游和现代农业融合发展,预计接待乡村游客将突破1亿人次,实现乡村旅游总收入超过250亿元。
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今年将编制《成都市环境总体规划(2015-2030)》和《成都市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强化环境污染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同时,扎实开展市容市貌治理,深入推进城郊结合部环境突出问题整治行动,抓好200个村容村貌薄弱村环境治理。本报记者 李霞
专家解读
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我国最大的内需潜力和发展动能所在,《政府工作报告》将“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列入今年的重点工作之一。近来,成都相继出台《成都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15-2025)》《成都市统筹城乡2025规划》《成都市城建攻坚2025规划》等,持续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用“大城市细管理”的现代理念进行城市管理。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成都市统筹城乡2025规划》提出,到2025年,要率先将成都建成城乡一体、和谐相融的幸福城市。”省社科院城镇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张鸣鸣告诉记者,新型城镇化更加注重通过建立城乡之间的有机联系,打通城乡资源要素交流渠道,来实现城镇的经济集聚和人口集聚。
张鸣鸣认为,《规划》有利于实现“人的城镇化”。她说:“规划更加强调生产要素的市场化改革,无论是集体建设用地指标交易、宅基地完善管理,还是农村产权抵押担保、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都是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与此同时,强化示范镇、示范村建设,以及新农村综合体的全覆盖,都是从多个层级完善市镇体系,打通市、镇、村的瓶颈制约,使之成为一个在纵向上贯通的有机整体。”
本报记者 刘飞 实习记者 王鹏
新闻推荐
《廖记棒棒鸡传奇》品牌纪实连载8全国食品安全范例是如何炼成的?
品牌就是市场,质量就是生命。食品安全是食品生产企业的生命线。在第12届中国食品安全年会上,廖记棒棒鸡“食品安全管理之全程冷链”项目被评为年度餐饮食品安全优秀案例。廖记棒棒鸡成为全国食品安...
温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温江区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