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往年相比,今年成都市的秸秆禁烧措施可谓“一抓到底”,更加严厉。
然而,秸秆综合利用的“短板”依然令人忧心;而收运环节,更是 “短中之短”。解决之道,成都正在探索。
农民:卖秸秆费工费时却钱少
一到每年“双抢”时节,新津县永商镇七星村村委会主任王石留就觉得压力倍增。“今年从5月1号起,我们村就分派人手,实行24小时值班,昼夜巡查,一天也不敢休息。”
熬红了眼的王石留守住了自己的责任区,却总是被村民们反问:“不能烧,那咋个整呢?”
据统计,成都市现有耕地600万亩,每年产生秸秆量300多万吨。5月8日,秸秆综合利用新技术成果现场会在崇州举行,多种技术亮相:加工成食用菌生产基料,或是压制成固体生物质燃料,或是粉碎后催腐还田……
然而在现场,当记者向前来围观的农民提出“把秸秆收起来卖给工厂,你们干不干”时,农民们却连连摇头。
“太麻烦,费工又费时,还卖不到几个钱。”一农民告诉记者,“怀远镇就有秸秆加工厂,我们运过去,运费太高;要是上门来收,一亩才给30元。”
“就近堆沤还田最简单,收下来的秸秆堆在田边地角,通过自然腐熟,就可以作为有机肥还田。”新津县农发局农技中心高级农艺师李大成介绍。“但秸秆含较多蜡质,自然腐熟一般需要3个月以上,时间过长。”
“双抢”时节,既要收割小麦、油菜,又要关田放水插秧,加之家里缺少劳力,与新津县一条田坎之隔的眉山市彭山县保胜乡的杨婆婆选择了 “最方便”的一把火。
企业:综合利用卡在“运输关”
“主要是物流成本太高了!”去年,在崇州开厂从事秸秆加工的王安说:秸秆体积大,一辆中型货车一次只能载800公斤,总共每天能收回3吨秸秆;共请了8个工人,每人每天100元工资;汽油费加汽车折旧费每天600元……算下来,每天3吨秸秆的成本达1400元,而最终生产出的生物质燃料卖价不足千元。
2010年,成都市曾有意在大邑县探路秸秆发电项目,经专家论证,收购价需要控制在每吨300元以内才能盈利,且收购前必须粗加工成颗粒,项目就此流产。
“一是要想办法就地粉碎,缩小秸秆的体积;二是要在适当的位置建小型加工点,就近生产。”根据王安的测算,如果4-5个村建一个加工点,就地消化几千亩田产生的秸秆,物流成本能降低80%。
在成都,已经有人抢在了前面。
“我们已在青白江区祥福镇设置了一个生产加工点,并与村上的合作社签订协议,合作社向我们提供已经打成粉末的秸秆,我们按每吨600元的价格收购。”成都芝田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唐良武介绍,公司利用秸秆、锯末等植物纤维,混合聚乙烯等成分,热熔加工成木塑复合材料。
由于刚刚起步,原本期待每月能收购到300—500吨秸秆粉末,眼下只能收到50吨左右。唐良武认为,如果加工点大面积铺开,收购量上了规模,收购价也能再提高,形成良性循环。
政府:让秸秆从田间顺畅到工厂
为打通秸秆从田间到工厂的这一关键环节,成都已着手推动相关工作。
“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是今年秸秆综合利用的重大举措,市财政已将购置秸秆粉碎还田机械的补贴提高到总金额的60%。”成都市农委主任郭金全表示,成都打算探索组建专业队伍,负责秸秆的收、储、运工作。
这支队伍将依托该市农业系统现有的沼气服务队、农机服务队等组建,由政府给予一定财政补贴,“同时也在考虑对农民进行一定补贴,鼓励农民参与到秸秆收、储、运体系中。”
在新都,今年将安排123万元资金开展秸秆综合利用试点工作,其中,重点开展1.7万亩秸秆机械(人工)打捆收集转运试点。
“将在新民镇高祖社区,开展2000亩秸秆机械化收集试验,采用打捆机、拖拉机等现代农机装备,将秸秆在田间打捆,转运到石板滩秸秆处置中心,用于节能砖生产。”新都区农发局种植业科科长曾光智说,“生产节能砖的企业按每吨220元的价格,收购秸秆,区财政每亩补贴20元,用于合作社协调农户和开展秸秆补偿。”
据统计,新都区已完成16597亩农田秸秆的回收,其中机械化收集已完成1000余亩,很受农民的欢迎。
本组稿件撰文 本报记者 刘莉 陈碧红
新闻推荐
70场近日,“巴蜀讲坛——四川省公共图书馆界文化惠民百场流动讲座活动”在新都区天元中学举行了题为《开明“三都”与新都历史文化》的学术讲座,这标志着公益讲座活动,已举行了70场。——...
新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新都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