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中国中车成都公司,首列铝合金A型地铁车辆下线
一校
进一步树立西南交大在轨道交通领域“尖端学术权威、创新转化源头、产业人才摇篮”的世界名校地位
一总部
以金牛区为中心,建成世界级轨道交通高科技产业创新、孵化与服务总部
两基地
以新津和新都制造基地为载体,打造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全产业链
22日,中国中车成都公司首列铝合金A型地铁车辆在成都正式下线,让成都轨道交通产业再次进入人们视线。
轨道交通产业是《成都制造2025规划》确定的五大突出发展的重点产业之一,是成都市重点打造的科技含量高、竞争能力强、辐射带动面广、具有话语权的千亿级产业集群。
成都正在加快形成“一校一总部两基地”的发展格局。何为“一校一总部两基地”?目前进展如何?成都正在蓬勃发展的“一总部两基地”,展示了成都轨道交通产业的未来力量。
在产业空间布局上,成都更加科学、全面地优化了产业链分工、突出了核心竞争力,加快形成“一校一总部两基地”的发展格局。未来,成都将突出发展轨道交通产业多个重点,科技研发板块要推进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打造轨道交通创新人才高地。勘察设计板块,要带动全产业链发展;制定行业国际新标准;引领世界勘察设计技术方向。工程建设板块要抢占新型制式轨道交通建设市场;创新商业模式,抱团“走出去”。
装备制造方面,将提升整车制造能力,重点推动城际动车组、地铁车辆、现代有轨电车、第二代中低速磁浮列车的批量化生产,开展新型制式轨道交通整车联合研制,攻克新型轨道交通的整车设计和制造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首创”的新型轨道交通整车产品以及积极发展车体、转向架、牵引电机、制动系统、受流系统等车辆关键零部件先进制造技术。
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优化产业推进机制,坚持“三个导向”,政府、高校和科研院所、勘察设计和工程建设单位、装备制造企业、投资和运营企业多方合作,共同推动轨道交通产业发展。
争取突破市场准入限制,争取在更多领域获得国家有关部委和中国铁路总公司的生产许可和市场准入许可,强化产业配套,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重点央企在成都轨道交通产业领域的战略部署,积极推动成都市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轨道交通重大工程勘察设计、工程总承包、装备出口等方面抢占市场。
成都商报记者 刘友莉 叶燕 钟茜妮 摄影记者 张建
金牛总部
打造首个国家级轨道交通
高科技产业创新与服务基地
中铁轨道高科技产业园由金牛区与中国中铁共建,规划占地约482亩,建筑面积约70万平方米,总投资约25亿元,项目采用“产城一体化”的都市型园区规划理念,分三期梯次开发。”
超前的规划、完善的产业链,配合“区-产业功能区-街道”三级联动招商机制,中铁轨道高科技产业园受到了国内轨道交通行业龙头的关注,中铁二院等60余家轨道交通企业纷纷入驻,目前已经实现税收近2亿元。金牛区相关负责人透露,将打造首个国家级轨道交通高科技产业创新与服务基地。
前不久,成都轨道交通产业技术研究院在金牛区挂牌,成都轨道交通产业发展联盟也同期成立。据金牛区相关负责人介绍,研究院力争用五年左右时间,产出自主创新知识产权200项以上,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50项以上,制定轨道交通行业标准10项以上,培育上市企业5家以上,初步建成“行业领先、国际一流”的轨道交通技术创新平台和产业孵化平台。
新津基地
初步完成轨道交通
三大核心产品的产业化
在新津轨道交通产业园,目前正源源不断地向成都地铁交付列车,成都地铁建设推进速度很快,为了跟上节奏,每天都在加班加点进行车辆的生产,力争年内完成30列列车的生产目标。
目前新津轨道交通产业园正花大力气在有轨电车车辆、轨道系统、四电集成等方面进行布局,以牵引、动力、通信、信号为代表的四电集成技术逐步完善,再加上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嵌入式连续支撑无扣件轨道系统”产业化的相继实现,在新津,由成都本土企业主导的轨道交通三大核心产品的产业化已初步完成。
新都基地
产值规模
到2025年将实现500亿元
9月22日,成都轨道交通产业发展论坛在新都举行。论坛刚结束,新都区收到2家企业抛出的橄榄枝,它们均是轨道交通产业链上游的国内龙头代表。至此,与新都对接签约的配套企业达12家,成功签约引进的企业另有7家,其中不乏今创集团等业内响当当的品牌。作为中车最大的配套企业,今创成都项目的年产值将达到80亿元。
“随着中车的投产,新都轨道交通在成都市的总体轨道交通版图上,钉稳了一颗钉子,以后这个位置会逐步扩大,形成基地。”新都区经信科技投促局长杨盛勇表示,“到2025年,将实现500亿元的产值规模,更遥远的未来,是要做到千亿级的产业园。”
新闻推荐
■黄元正近日,州公安局向社会公布了挡获的第八批80辆被盗抢汽车信息。据悉,该批80辆汽车均为今年5月以来全州公安机关在打击侵财类案件专项行动中挡获的被盗抢汽车。在打击盗抢汽车行动中,阿坝公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