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诊现场,来自非洲的中医博士迪亚拉为病人看病
昨日,是世界传统中医药日。在成都,以成都中医名医馆为核心的主会场,锦江区、金牛区、青羊区以及邛崃、双流、简阳、新都等区(市)县设立分会场,包括省、市级名中医在内的数百名中医开展“健康成都·中医养生堂”名中医大义诊活动,共设置23个场馆,让老百姓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到名老中医和三甲医院知名专家的诊疗服务。
在新都区义诊现场,一位黑皮肤的外国医生座位前,排了长长的队伍,他们可不是来凑热闹,而是真正找这位非洲医生看病的。他叫迪亚拉,来自马里共和国,是中国第一位获得中医针灸学博士学位的外国人,无国界医生,在四川、云南等地长期从事临床工作和公益慈善事业,2008年获得“昆明好人”称号,2012年获民政部“中华慈善奖”,如今,他还有一个身份——新都区中医院特聘专家医生。
出身医药世家 追随多位中医名家
22日上午9点,在新都区黄桷树广场,迪亚拉正熟练地用右手搭指号脉,稍稍静默一会儿,又认真观察病人的面相、舌苔,细细地询问病情症状。他用流利的普通话让病人平举、翻转双手,中医的“望、闻、问、切”一丝不苟,娴熟且专业。
1964年,迪亚拉出生在非洲马里共和国一个医药世家,22岁那年,迪亚拉到中国求学,先后获得广州中医学院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又苦读3年拿到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博士学位,在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进修研究工作后,成为世界首位中医外籍博士后。
迪亚拉还曾受训于多个名医之下,如全国名老中医孙光荣教授,全国名老中医、巴蜀名医“神针杨”杨介宾,岭南名医、“新三针”创始人靳瑞教授等等,擅长“针药并用”,即应用中药结合中医外治法治未病、亚健康调理和治疗各种疾病。
中国话十分流利
刚坐诊时曾被病人“嫌弃”
义诊现场,许多排队的病人都是迪亚拉的老朋友。
“我是很多年的风湿、痛风,就是他(迪亚拉)给我治的。”廖阿姨热心地告诉记者,第一次认识迪亚拉医生是在今年5月,膝关节红肿疼痛难忍的她住进了医院,第二天,迪亚拉医生来给她做针灸治疗。一看是外国人,她心里有些打鼓,但迪亚拉医生专业娴熟的手法和认真的态度让她放下心来,现在廖阿姨的膝盖不疼了,走路也便利多了。
然而刚当上医生时,迪亚拉可没这么轻松。第一次在广州的医院坐诊,足足一周都没有病人找他看病。2013年回成都坐诊时,“一个女病人推门进来,看了一眼转身就走,说自己要看中医结果是个外国人。”迪亚拉追出去说“看不好不收费”,病人这才将信将疑。后来,病人切身体验到迪亚拉确实是名好中医后,口口相传,知道新都来了一个懂中医的外国医生的人越来越多。
“我把每一个病人都当成朋友。”迪亚拉说。而一口流利的中国话,也是迪亚拉拉近与病人关系的“利器”。普通话、北京话、云南话甚至偏远地区的方言,在中国生活工作多年的迪亚拉随口拈来,“用方言问诊,他们很吃惊,然后就会笑。”迪亚拉认为,这对缓解气氛很实用,此外,迪亚拉还会说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等多国语言。
看看现场
号脉问诊 开方遣药 扎针艾灸
上午9时,省十大名中医陈天然、首届四川名中医王晓东、成都十大名中医赖玉琴……这些平时一号难求的名中医齐聚成都中医名医馆,为群众义诊,吸引不少市民前往求诊。据了解,新命名的60位“成都市第三批名中医”也参加了义诊活动。
号脉问诊、开方遣药,有的医生还在现场为病人扎针、艾灸。“好多年的慢性胃炎了,来请医生看看。”一位排在陈天然医生义诊位的市民说,一大早就来了,前面还排了挺长的队。
除了看病问诊,义诊活动现场,几张养生食谱也吸引了许多市民的驻足。核桃小米粥、红糖姜饮、党参黄芪健身茶……这些来自现场名医提供的养生食谱,标明了用量、食用方法和功效。“抄回去,照到做。”市民陈阿姨说,女儿平时就爱美,这个红枣枸杞保健茶补气血,她肯定喜欢。
“吃人参不如睡五更”、“冬睡不蒙头,夏睡不露肚”……通俗易懂的养生金句也是义诊现场一大亮点,原来,这是主办方精心准备的宣传中医药知识的新颖方式,让市民更能接受、更易牢记。
听听名医怎么说
●体质不同 不能盲目养生
在义诊主会场,一台特殊的仪器格外吸引人注意,一台电脑,一个有放置头部托架的正方形仪器,往里看,是一个类似相机镜头的装置。四川省名中医、主任中医师王莉介绍说,这是一台中医体质检测仪,结合问卷调查、把脉问诊和诊断仪的客观分析,能准确辨识体质,对症“下药”。“仪器对面相、舌相的分析记录更加精准客观。”王莉说。
按照《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中医体质分为平和质、阴虚质、阳虚质、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9大类型,除了平和质属于正常体质外,其余特质都是偏颇体质,意味着有一定的病态或是亚健康状态。“根据不同体质,我们可以进行易患病的风险评估,给出饮食运动、心理调节、精细养生建议方案,提前干预。”王莉说。
“医生,我平时容易上火,也经常喝菊花茶,不管用。”一位市民有些迫切地问道。王莉解释说,因为不同体质需要不同的治疗方案,市民缺乏对自我体质的正确判断,盲目地随大流,往往适得其反。
●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进补
治未病,从字面看就是在还未生病的时候就开始治疗。这可不是个新鲜词汇,而是来自2000年前的《黄帝内经》“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
四川省名中医、成都市十大名中医刁本恕指着一位抱着孩子现场求诊的市民解释说,小孩子感冒生病,除了治疗生病的症状外,医生就要考虑到,孩子为什么生病,能不能不让他再生病。“古人云,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刁本恕说,在生病之前提前干预,防止重症后增加负担,这就是治疗未病。
刁本恕说,许多人对治未病存在误区。首先是盲目进补,总认为吃补药、补品没有错,但人的体质不一,年龄、饮食、所处社会环境也不一样,不能以同一种方式来对待所有人。“比如说固元膏,就不是每个人都适合。”
其次,是对养生操之过急。一位40多岁的病人,深谙生命在于运动,于是每天走路三四万步,体重倒是减轻了,但是半年时间不到,膝关节却严重损伤。另外,心理素质、精神状态也对健康至关重要。
治疗未病、养生,要讲究方式方法。刁本恕说,正确的健康概念、养生方法、思维习惯、生活习惯以及锻炼方法,这才是健康生活的秘诀。
成都商报记者 于遵素 摄影记者 陶轲
新闻推荐
树立“轨道交通引领城市发展格局”理念 加快形成一校一总部两基地
9月22日,中国中车成都公司,首列铝合金A型地铁车辆下线一校进一步树立西南交大在轨道交通领域“尖端学术权威、创新转化源头、产业人才摇篮”的世界名校地位一总部以金牛区为中心,建成世界级轨道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