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 日前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刘武、吴秀杰、裴树文以及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蔡演军等对华龙洞中更新世人类化石的研究论文。研究发现,距今大约30万年的华龙洞人类头骨、下颌骨和牙齿呈现与东亚中更新世直立人、更新世晚期人类及现代人类相似的混合特征,为深入探讨东亚古人类演化提供了新的证据。
村民盖羊圈发现华龙洞化石
距离东至县城二十多分钟车程,池州市东至县尧渡镇汪村村庞汪村民组就是华龙洞的所在。2004 年,一位村民准备在山上建个羊圈,挖土过程中偶然发现了几块化石。由于这位村民懂一些化石知识,他及时报告了县里的文物部门,华龙洞就此重见天日。
2006年安景高速开建,负责考古发掘的省考古所韩立刚教授得知消息后,便申请对华龙洞进行试掘。让人没想到的是,第一次发掘便出土大量的动物化石和几颗古人类牙齿化石。该发现也引起古人类学家的关注,中科院院士、古人类学家吴新智还特地来到现场,并给予高度评价。考虑到该遗址可能对现代人的起源意义重大,韩立刚将其命名为“华龙洞”。
考古人员找到完整古人类头骨
2006年华龙洞出土了珍贵的古人类化石标本,和大量石制品、骨制品和哺乳动物化石,这在安徽省旧石器考古工作中尚属首次。在安徽省的几个已经发现的古人类遗址中,华龙洞最为全面。此后,安徽省考古所、中科院古脊所、东至县文管所对华龙洞进行了几次发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2014年的考古发掘中,考古人员在15平方米范围内发现并采集了大量动物化石,初步估算有3000余件,大多数为碎骨,牙齿化石相对较少。为了确认这些哺乳动物的种属,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同号文研究员初步鉴定,种属计15种,如:猕猴、褐鼠、豪猪、黑熊、巴氏大熊猫、东方剑齿象、苏门犀、谷氏大额牛等。
当时的考古发掘还对华龙洞的具体年代进行了分析,专家们认为该遗址距今约40万年左右。这个结果将此前考古专家认为的距今约10万年的华龙洞历史向前推进了30万年。
此后的发掘惊喜不断。在2015年东至县举行的华龙洞第三次考古发布会上,相关专家发布,近期的考古发掘不仅发现1件保存有眼眶上缘(眉脊部分)的头骨残片、3件下颌骨残段(附带4枚牙齿)、1件上颌骨残段(附带1枚牙齿)、3枚单个牙齿、若干头骨碎片,而且发现一件非常完整的古人类头骨。
中科院古脊所古人类学家吴秀杰博士介绍,此次发现的整个古人类头骨,对于复原古人类的样貌特征,更加直接和准确。在华龙洞第三次考古发布会上,古人类专家正式将在东至华龙洞发现的东至“直立人”命名为“东至人”。并认为,这批古人类可能生活在距今约30万—50万年的中更新世。
完整头骨 或是位十四五岁少年
近年来安徽省及中科院等专家围绕华龙洞的研究持续不断。《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 近期刊发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刘武、吴秀杰、裴树文以及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蔡演军等对华龙洞中更新世人类化石的研究论文,完整展现了该团队近年来的研究成果。
通过同位素测年、动物群组成分析及地层对比等多种方法的综合研究,该团队认为,华龙洞人类化石的年代被确定为距今33.1万~27.5万年之间。
在华龙洞发现的人类化石一共有30余件,代表大约16个古人类个体。其中编号为华龙洞6号(HLD-6) 的头骨保存最为完整。经过细致的修复、拼接、CT扫描、手工和虚拟复原,研究人员获得了较为完整的虚拟和实体头骨、下颌骨和颅内模。复原后的华龙洞头骨包含几乎完整的面部和大部分脑颅部以及一侧下颌骨。研究团队认为,这具头骨应该代表一个大约14~15岁少年个体。
华龙洞古人类当年如何生活?专家们发现,华龙洞古人类采取锤击法对质地较好的燧石结核进行剥片和加工石器,而针对石英原料则采取砸击法制作石制品,这反映了多样化的适应策略。另外,出土的燧石石片边缘均显示有古人类使用过的痕迹,这与出土多件动物骨骼表面保留割切和砍砸痕迹相吻合。通过未来对石制品、动物化石及痕迹标本的深入研究,华龙洞古人类如何适应环境等信息有望得到进一步揭示。
专家们发现,距今大约30万年的华龙洞人类头骨、下颌骨和牙齿呈现与东亚中更新世直立人、更新世晚期人类及现代人类相似的混合特征。华龙洞人类化石提供了东亚地区人类演化区域连续性以及从古老型人类向早期现代人演化过渡的新证据,或许也为人类搞清楚自己从何处来提供了新的证据。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刘媛媛 综合
新闻推荐
东至县实验小学507班章鑫玉指导老师:周伯文最近,我从《进入新时代,改革开新篇》这本书里,读到一篇名为《机器人竞争》的文章...
东至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东至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