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周劲风
坐落在贵池区梅龙街道的池州九华发电有限公司是一家现代化电力企业,池州人习惯称之为“大电厂”。它是池州历史上第一个具有标杆意义的大型工业项目,承载着池州从农业化向工业化转变的梦想和期盼。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为了争取这个项目,池州人用了整整十年时间。从开花到结果,池州电厂的筹建历程曾经让池州人畅想过、惆怅过、欢乐过……
“回望筹建历程,我的感受是:十年风雨路、十年艰辛史。”日前,记者专访了原池州大电厂筹备处负责人梅从根,听他谈谈地区复建之初,池州人推进工业化发展的艰辛和执着。
发端于小三线小火电
1984年底,原上海小三线企业开始和地方办理移交手续。1985年底,三二五电厂正式移交原贵池县,县委任命曾负责小三线交接工作的梅从根为三二五电厂厂长。上任之初,梅从根在恢复生产经营的同时,也在思考一个问题:三二五电厂仅有两台2.5万千瓦发电机组,这样规模的小企业经不住市场的大浪淘沙,它的未来在哪里?梅从根大胆地提出了一个设想,跳出山沟沟,异地扩建两台12.5万千瓦发电机组。
为推进项目前期工作,三二五电厂成立了两台125机组筹建小组,并且向原贵池县主要领导和相关部门作了汇报。项目虽然鼓舞人心,但对当时的贵池县来说,家穷底薄,要地方自筹5亿至6亿元扩建两台12.5万千瓦发电机组,无异于天方夜谭。1988年,池州地区复建,电厂扩建项目似乎看到了曙光。当时地区领导季昆森、季昌清等在听取电厂项目的汇报后,表示该项目对推进池州工业发展意义重大,地委、行署将积极支持三二五电厂异地扩建项目。
1992年3月,全省集资办电会议在安庆召开。当时全国电力供应紧张,安徽计划集资办电。出席会议的地区供电局副局长高永升得知安庆、阜阳等市都在积极争取电厂项目的消息后,立即打电话给分管工业的原地区行署副专员季昌清。接完电话,季昌清立即通知梅从根和池州地区经委主任侯文仪赶往安庆。等他们赶到安庆时,已是晚上7点左右。他们找到刚刚散会的副省长龙念、省计委主任张平,一边吃饭,一边汇报,得到了原则同意。
(下转6版)
(上接1版)龙念说:“两台12.5万千瓦发电机组,规模小了。要上,就要上两台30万千瓦发电机组。”回池后,地委、行署马不停蹄召开专题会议,并于1992年4月8日成立了“池州地区230扩建工程领导小组”,下设池州大电厂筹备处。
千辛万苦的筹备工作
“不容易啊,一个大项目从规划选址到最后开工建设,要经过预初可、初可、可研等160多道筹备程序,牵涉从中央到地方各个层面、各个系统、各个部门,任何一个环节和审查关口出了问题,都会影响项目的进展甚至于颠覆项目。”谈及大电厂筹建工作,梅从根感慨万千。
1992年8月11日,省计委正式批复同意池州大电厂项目开展前期工作,由此拉开了长达十年的艰难的筹备工作。按照电力建设项目的筹建程序,项目预初可、初步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还是项目任务书等,涉及的每一级的论证所需要的支持性文件的广度和深度都不一样,要跑省、国家相关部门和国务院。为此,市领导和筹备处的同志们不辞辛苦,跑国务院以及电力、煤炭、交通、铁路、水利、环保、金融等各个系统各个部门,争取各部门的实质性支持。有时,上午人在合肥,下午又在上海,第二天又赶到北京,几乎没有时间休息。梅从根清楚的记得,有一天晚上7点,筹备处接到合肥一位同志的电话,说皖能电力原已口头答应出资30%投资额,因公司主要领导即将变动而面临变数,说明天一上班就宣布新班子。事不宜迟,放下电话,筹备处的同志不敢耽搁,立马驱车从安庆渡江凌晨2点多赶到合肥。天一亮他们就到了皖能电力,在公司负责人办公室门口候着,等公司负责人一到,马上加紧汇报对接,终于拿到了皖能电力出资意向书。
1994年9月5日,国家计委终于下文批复池州电厂4台30万千瓦火力发电机组项目立项,标志着池州大电厂项目已正式列入国家计划,筹备工作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正当筹备处按照电厂筹建程序一步一步向前推进时,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受其冲击,许多企业停产、破产,全国用电量直线回落。市场骤变、投资低迷让已有投资意向的股东举棋不定,个别股东甚至作出了撤资决定。在股东和股权长期扑朔迷离、筹建前景十分低迷的情形下,社会舆论上也出现了杂音甚至是质疑,池州地委、行署时任领导和筹备处的同志们顶着各种压力,坚持“班子不散、联系不断、步子不停”,心无旁骛推进项目筹备工作。
池州办电厂,更为困难的是“两头在外”:一是安徽生产的煤炭仅够省内消化,每年180万煤炭要依靠外省供应;二是两台30万千瓦火力发电机组发的电,池州本地仅能消耗三成,七成的电需要输出;三是大电厂预算35亿元,相当于当时池州10多年的财政收入,建设资金从哪里来(当时仅有皖能口头承诺的30%出资额)。围绕着这三条“拦路虎”,筹备处同志在地区领导、省相关部门支持下,不畏艰难,东奔西走,终于一一破解。
坚持就是力量,执着成就梦想。1998年新年第一天,在北京候批项目的梅从根和吕宗键(时任池州行署驻京联络处主任)一起来到国务院秘书二局。经秘书局工作的安徽籍领导联系,向主办人作了汇报,得到他的大力支持。此后,他们每天去国务院一次或电话联系。在国务院总理和几位副总理一一圈阅同意后,1月15日下午,国家计委正式签发了《印发国家计委关于审批安徽池州电厂一期工程可行性报告的请示的通知》。1月16日,拿到批文后,梅从根百感交集,立刻在北京打电话到池州报喜。消息传回,关心池州这个项目的人,无不奔走相告,共同欢庆!那几日的北京连降大雪,天寒地冻,回程的班机无法起飞,但梅从根始终无法抑制内心的激动和兴奋,一个人在机场度过了一个终生难忘的夜晚!
池州永远记住他们
“池州大电厂项目之所以能成功,得益于池州历届党委、政府坚持不懈的努力,得益于池州籍老领导和广大干群的积极支持。当年池州干部集资,领导带头的一幕幕历历在目”,梅从根感慨地说,多年以后,当我们回忆起为争取池州大电厂项目工作时,大家对大电厂的理解、支持和配合,一定是历史印记中生动的一页。
办大电厂,人民群众最期盼。1992年9月8日,原贵池市江口乡大兴村热闹非凡,四面八方的村民围拢而来,每个人的脸上洋溢着兴奋和喜悦。当天,安徽省电力设计院总工张永年、项目设总肖能意一行9名专家来池州勘察选址,提出前江口、莲花、江口、大兴四个比选厂址。当年到现在的九华发电厂址江口,几乎没有条像样的路,选址的专家们只能择道步行,有些同志的鞋就被这片泥泞土地留作了永远的纪念;当年5月8日,华东电管局专家在考察大兴等四个比选厂址时,傍晚下起了大雨,车陷泥泞,当地村民看见后自发上前,争相推车,其情景令在场的专家深受感动,深情地说“这里是要建大电厂”。最终,经过华东电管局审查确定了现在的厂址。
办大电厂,池州籍老领导最关心。1993年3月全国人大八届一次会议后,姚依林同志不再担任党和国家领导职务,实现了多年来“回家乡看看”的夙愿,5月13日,姚依林同志偕夫人洪寿子来池州视察,先后视察了贵池城区、齐山、九华山等地。考察中,姚依林还一再询问家乡有什么要求,当他听行署领导季昆森汇报,池州准备筹建大电厂、修建铜九铁路、扩建池州港等重大项目时,非常高兴,欣然挥墨,题下“艰苦创业,振兴池州”八个大字,勉励家乡人民奋发图强,建设美好池州、美好家园。在姚依林、陈锦华等池州籍老领导的关心下,大电厂、铜九铁路、池州港扩建等重大项目先后立项建设,对推动池州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风雨过后见彩虹,十年磨砺见刀锋。2003年初,在国家发改委和省政府的统筹协调下,池州九华发电公司第一次股东会于4月25日召开,会议确定了池州电厂一期工程建设和二期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2003年6月20日,国家发改委下发特急通知,下达池州电厂一期开工令;7月18日,“安徽池州九华发电有限公司”正式注册成立;11月18日,池州九华发电有限公司一期工程开工典礼在施工现场隆重举行,时任安徽省委副书记张平宣布一期工程正式开工。火热的工地上,建设者们以智慧和汗水,创造了十七个月第一台机组发电的奇迹。
10年,漫长而短暂;10年,短暂而又漫长。其间,池州人从艰辛中感受着快乐,从成功中分享着喜悦,从平凡中体验着感动。在10多年漫长而又艰难的筹建岁月里,池州大电厂始终得到从中央到地方、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本文虽然没有说出他们的名字,但池州九华发电有限公司今天展现出的勃勃生机,会让他们感到欣慰,池州人会永远记住他们,感恩他们!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赵冬至)日前,贵池区在全区开展以“转变工作作风,提振精神状态,强化责任担当”为主要内容的“发展环境建设年”活...
池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池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