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檀新建
国家级非遗“池州傩戏”是池州市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研究者众多,论著也纷呈,其中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于2018年3月出版一本《宗族社会与池州傩戏的关系研究》,值得关注。
该书是池州学院皖南民俗文化与旅游发展研究院院长、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皖南民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谈家胜所著,作者历十年之功,潜心池傩研究,著述此作。这是一部研究“池州傩戏”的最新专著,它全面、系统、深入、多视角地阐释、解析了宗族、傩以及它们之间的深层关系。这一具有创新性和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填补了傩学界在宗族与池州傩文化方面学术研究的空白。书稿出版前,承蒙作者抬爱邀请我为书稿作序,已是先睹为快;书稿出版后又得作者赠书,再次研读收获更多,故不揣浅陋,就其特色与价值略作评介。
一是资料鲜活翔实,考据严谨缜密。本书共五章,十几万字,其中大多数资料为作者十余年田野调查、考察所得。作者在钩稽、耙梳大量文献典籍并适当参照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由于采用了亲自田野调查的大量一手资料,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追根溯源、去粗存精地考据论证,并将宏观把握与微观考察相结合,既注意阐述重点突出,又着重论证有理有据,力避轮廓的、粗疏的、片面的、抽象的论述,因而使全书信息丰富、逻辑清晰、层次分明、扎实严谨,充分、有力地论证了“池州傩戏与宗族的关系是辩证的互动关系”,使得该书史料性、学术性、原创性兼具。
二是选取独特视角,创新研究方法。对“宗族社会与池州傩戏之关系”的探析,国内外学者虽也有触及,但大都比较零碎、散乱、浅显,缺乏整体性、结构性地研究。本书作者摸索和掌握了一套科学的带有创新型的研究方法,紧紧围绕“宗族社会与池州傩戏之关系”论题,牢牢抓住池州傩戏从古至今在族姓内部活态传承的基本脉络,透过独特的视角,敏锐地抓住这根主线,顺“藤”(宗族社会)摸“瓜”(傩俗事象),又或反过来循“瓜”找“藤”,透彻地解析出二者辩证的互动关系,解码了古朴玄奥的“傩”在宗族社区数百年来传承不辍的机理。另外,该著对池州傩戏外部显象进行多层描述的同时,对其文化内核进行深入探究,既有认真细致的理性思考与文化分析,又有整体性、交叉性的学术层面的探索与研究。既看到这个“活化石”的静态保存,更注重从历史上池州傩戏的动态发展中寻找内在规律和形式法则。在第一手田野资料的基础上展开事象描述和理论阐释,进行文化“深描”是本书另一个重要的研究方法。
三是深入寻幽探秘,审慎迭出新见。本书撷取池州傩事相关内容,加以发掘解析,进行理论诠释,以较通俗、精练的文字配以适量的图片,从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宗教学等诸多角度阐释了乡傩的特质和内涵;在客观、清晰地梳理出傩与宗族之间关系的同时,还生动描绘出傩乡宗族民众“行傩祈福”的精神天地,展示了傩乡百姓的心灵向往,表达了池州傩乡各宗族历史时代社会生活的缤纷全相;在纷繁复杂的傩俗事象中深耕细耙、条分缕析;从众多不同特色的宗族村落里,发现和探究族人与乡傩之间的困顿与消解,冲突与调适,纠结与相融,进而抽丝剥茧,去伪存真,寻幽探秘,迭出新见。展示了饱满的历史厚重感,彰显了应有的学术价值。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最理想的境界就是这种“活态”传承,而“人”是最为基本的载体和传承者,是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核心因素;被我们称之为“核心驱动力”的传承力量,是文化的自觉。对此,作者无疑有着深刻的认知。本书立足于现代,面向未来,密切关注了当下池州傩戏与时俱进的机遇和保护、传承的困境,提出了池州傩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包括具有可行性的传承保护的机制及合理利用的规范和途径。
该书深入挖掘乡傩民俗的丰厚内涵,揭示其社会功能、文化意义及其传承的奥秘,不仅有助于人们了解和厘清池州傩乡宗族与傩的关系,而且为学界开展中华傩与宗族社会之间关系的理论探究,提供了鲜活的案例和成熟的范本;同时,为当下“池州傩戏”作为国家级“非遗”的传承与保护工作提供了历史的启迪、借鉴及学术支撑,这也是该著超越学术范畴的另一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倪晓春)今年以来,池州市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抓重点、补短板、强基础,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三农”工...
池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池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