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池州 今日青阳 今日石台 今日东至
地方网 > 安徽 > 池州市 > 今日池州 > 正文

谢澍田的九华情缘?陈寿新

来源:池州日报 2019-03-29 07:18   https://www.yybnet.net/

端午节前,叶老在电话中急匆匆地说谢教授走了。我曾探亲路过宜城时,在安师院老校区看望过谢教授,书斋里,谢老手夹着香烟,肯定地说李白当年和金地藏没有见过面。记忆中好像没有几年。

叶老和我想到一处,当即决定去看望教授夫人蔡晓梅女士。叶老一路感慨,说谢教授出身贫苦还到他家里“偷”过柴,说谢教授学习勤奋考上了名牌大学,说谢教授文笔好还当过地委书记秘书,说谢教授治学认真为九华山文化做出了很大贡献……。从池州到安庆高速近一个小时车程,差不多成了谢老的追思会。

叶老,叶可信是也,教授是指谢澍田先生,准确地说,是副教授。

蔡女士早早的等在约定的地点。还好,他们见面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激动,蔡女士本是大家闺秀,快人快语,言辞干净利索。谢教授2017年6月辞世,从生病到去世和病魔抗争了五年,走得很是洁净、安详,没有恐怖没有痛苦。安庆师大和先生生前的亲朋故旧、同学、学生,让谢教授走得体面风光,极尽哀荣。

蔡女士在清理先生遗物时,发现很多关乎九华山的资料,先生生前整理过,齐齐整整,发现有线装版的《九华纪胜》、民国版《九华山志》、嘉靖版《池州府志》等,蔡女士和家人当即决定留给九华。

于是蔡女士颇费周章的联系到了叶老。

谢澍田教授是90年版《九华山志》的主编。

1983年,谢澍田受组织委托主编九华山志,此乃建国后九华山第一次修志,距上一次修志已近一个甲子。他以瘦弱的身躯丈量着九华山的山山水水,遍访各行各业亲历亲证者,夜里还要青灯古卷,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制作了上千张卡片,动笔时却得惜墨如金,为此,整整耗费了他六年最宝贵、最有创造力的时光。

都说旅游是朝阳产业,但离不开文化这个核心与灵魂,《九华山志》是旅游从业者和文化工作者案头必备的工具书。吸吮着牛奶,没有多少人会关注奶牛吃了什么饲料,正如眼下酷暑,停车找阴凉,向往的是那片浓荫,没有多少人会记得当年是谁栽的树。

谢澍田先生1937年生人,1961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任教于上海外国语学院,70年调到池州地委宣传部,从事理论教育工作,九华山对外改革开放后,他积极主动的担负起九华山的对外宣传工作,发表了《秀出九芙蓉》《江南佛教名山》等有关文章,正是这些文化前贤,渐次向世人揭开了九华山神秘的面纱,1981年,谢澍田出版了《九华山导游图》,这也是九华山对外开放后第一张导游图。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省社科联组织编撰《九华山大辞典》,谢澍田教授是三位主审人之一,我虽参与了部分章节的写作,因年龄和辈分的差距,和谢教授并没有多少交流,但组织者蔡武先生记得很多细节,他回忆说,谢教授总是率先交稿,有次交稿前,他只是淡淡地说他熬了一个通宵,这一“熬”字让蔡武感动很久,说谢澍田是一个谦和的长者,严谨的学者。

谢教授指导协助研究会编辑出版了《九华山导游词》和《九华山佛教文化研究》,我见证了谢澍田先生为人亲和,为学严谨及学术上的民主。每次谢教授来山,都被安排在东崖宾馆老楼201房间,那是九华山改革开放后就启用的东崖招待所老建筑,以前是庙宇,木制楼房,尽管铺了地毯,楼梯却嘎嘎作响,有的地方还散发着一股霉味,平时也很少住客人,蔡女士说晚上住在那里她会害怕,但谢先生不怕,他图的是安静,不受打扰,每次去见他,问他可休息的好,他都说很好很好,可床上桌上沙发上地板上都铺满了稿子,没有落脚的地方,尽管看起来散乱,但纸张上都留有编号,他办事细心,甚至把来山的车票包括蹦蹦车很小面额的票据都按照时间的顺序叠好,他不清楚无章的小票据是不能作为依据的,很可爱地问我这能不能报销,我说能报能报,先把钱垫上,转身就把它撕了。

谢教授爱抽烟,火柴是放在桌子上的,但香烟总是装在裤兜里,在与人交谈中,他有个习惯性的动作,想起某个问题,总是从裤子里摸出一支香烟来,用细长的手指轻轻地把烟捋直,再漫不经心地划根火柴自己点上,有次发现我盯着他的这个动作,想起了什么,脸红了一下,嘿嘿地笑:噢,你也抽烟,来一根。

在合肥,我们校对《九华山导游词》。晚上我们说打牌,谢教授说他不会,他说他子女中也没有人会麻将扑克,春节子女团圆,年夜饭后,扑克放在桌上没人动。叶老问,那你们干什么?看书呗!谢教授认真的回答。很难想象,团聚的日子一家人都在捧着书,良好的家风让谢老的三个子女都考上了知名大学。

谢教授其实和“时尚”并不脱节,最后稿件杀青,我请他们看了场电影,影院设施当时在省城是一流的,散场后,叶老说,现在放电影跟以前不一样了,小嫚妮还在里面谈恋爱,可能要好几块钱吧?他印象中可能还是七八十年代的几毛钱,谢教授就嘿嘿地笑,他说某某某今天可是大放血哟,我就对他眨眼,对叶老说,对,要两三块钱。

《九华山导游词》刚付印,电子版就被放到了网上,基础性文化工程,老先生们是没有版权概念的。

校阅《九华山佛教文化研究》,叶老和谢教授也常常为某个学术观点“吵架”,谢教授坚持自己的意见,但从不以权威自居,总是慢条斯理论据。谢澍田的“澍”常被打字员写成“树”,叶老打趣说,你连自己的名字写错了都没看到,他就嘿嘿地笑,你让我看的是论文。

谢澍田先生生于九华山下,我想那座山长在他的生命里,为研究九华山佛教文化,先生花费了三十多年的心血和智慧。摩挲着先生留下的线装书,我似乎还能从中感受到他的体温,修长瘦弱的身躯坐在沙发上,左手夹着一根香烟,和着茶杯氤氲弥漫,历历眼前。

先生生前整理了十几万字《九华山诗选》,那是历代前贤咏叹九华的诗词歌赋,凝聚了他的心血,是他未竟的心愿,我期盼诗选能早日付梓面世,为先生的九华情缘再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新闻推荐

牛头山镇推进全域化环境提升

本报讯(通讯员胡海)为打造“生态美、产业优、百姓富、乡风朴”的贵池区西部重镇,牛头山镇结合该镇实际,以全域化环境提升为主...

池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池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谢澍田的九华情缘?陈寿新)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