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汪玉芳
池州素以旅游闻名遐迩,生态环境在华东地区首屈一指,九华山、杏花村、牯牛降等旅游名胜更是池州的“金”字招牌。得益于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池州成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战略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的这一大背景下,作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池州该怎样做好全域旅游这篇文章?近日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李志兴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
记者: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过程中,池州旅游发展有哪些优势?
李志兴:近年来,池州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创建为抓手,从宏观布局、基础支撑、品牌引领到产品开发,坚持全景式打造、全社会参与、全产业发展、全方位服务,全力打造全域旅游“池州模式”。长三角地区一直以来是池州市重要的客源地,池州市丰富的旅游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对长三角地区客源有很强的吸引力。长期以来,池州市与长三角地区其他成员城市互为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必将为池州市旅游业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全域旅游时代,散客成为趋势,旅游交通日益重要。目前池州市拥有航空、高铁、高速公路、水运等多种交通方式,区位优势得天独厚,在吸引长三角地区游客发展前景将非常广阔。
记者:目前池州市是如何主动融入长三角市场,有哪些做法、取得了哪些成效?
李志兴:近年来,池州市把旅游产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来培育,全力推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和旅游强市建设,实现了旅游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为了尽快融入长三角旅游市场,我们主动出击,加大旅游产品宣传和线路对接,努力对外提升池州旅游形象。在相关城市共举办各类旅游推介会超过20场次,还积极配合江苏旅游新干线成员城市来池州市举办旅游推介活动,组织企业积极参加在上海、南京等城市举办的各类旅游交易会、博览会。另外,池州市还与长三角的主要客源城市的旅游主管部门保持密切联系,(下转3版)
(上接1版)主动加入长三角旅游合作组织,实现池州市与长三角城市之间的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客源互送、合作共赢。近年来,以长三角城市来池州市的游客人数每年都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
记者:我们既要认识到优势,也要清楚发展中的不足。与周边其他城市相比,池州旅游起步较迟,目前有哪些需要补齐的短板?
李志兴:池州市旅游业经过多年发展,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低端开发、打滑徘徊的局面仍然没有打破,佛教以外的特色不甚鲜明。缺乏“大产业、大市场、大服务、大环境”的战略思维,缺乏创新意识,尤其是在旅游产业策划、品牌建设、市场营销、经营管理等方面,致使旅游资源优势没有转化成经济优势。同时在内部交通和景区“最后一公里”方面还有较多欠账,旅游产品供给较为单一和旅游品牌形象不够响亮也是不可忽视的制约因素。
记者: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是池州市融入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重要抓手,下一步我们将如何谋划和推动池州旅游提质增效?
李志兴:在科学确定池州在长江经济带发展定位的同时,我们要将全域旅游作为优先融入项,以池州旅游的率先融入带动池州发展的全面融入。同时以融入长江经济带为契机,等高对接长江经济带发展最新要求,统筹全市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推深做实“多规合一”,进一步完善农林水利、道路交通、生态环保、国土、文化等“大旅游”发展规划体系。
旅游既是产业,更是事业。做大做强池州全域旅游,需要市县同欲、部门协同;需要山城联动、共同发力。建议市委、市政府在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农村“三大革命”、美丽乡村建设、文明城市创建等基础性工作中,统筹旅游要素供给、旅游功能配套,将旅游业培育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积极推进旅游管理体制改革,深化文旅产业改革突破。立足池州丰富文旅资源优势,积极整合全市文化旅游资源,加强与资本市场合作,推动一批文化旅游项目快速落地。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胡海)水不仅是生命之源,还是生产之基、生态之要。今年,贵池区继续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不断改善水环境质量。该区...
池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池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