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何霞
“只要有一个学生,我都要教下去,不让孩子辍学。希望他们像小鹰一样飞出大山,能有更光明的未来。”这既是王春生念叨最多的一句话,更是他对贵池区棠溪中心学校石门小学、对学生、对家长许下的承诺。
1991年8月,19岁的王春生从池州师范毕业,揣着派遣证来到棠溪,掀开了他一生热爱和追求的教育事业篇章。“刚来的时候,我就分在棠溪中心小学,那时候学校规模比较大,学生多,我是语文老师,还兼班主任。”尽管已时隔近三十年,但王春生对自己初来山村任教仍记忆犹新。2002年8月,人事调整,他被安排到石门高桃花坞,任石门小学负责人。那时学校颇具规模,是所一百多名学生、七个老师的完小。石门高地广人稀,学生早出晚归,中午大多在学校食堂就餐。一方面为了安心从教,另一方面为了做好学生的后勤保障,在当地教育部门的协调下,他携妻带女甚至把年近八旬的老父亲也接到身边,以校为家。
2007年8月,教育布局调整,完小被拆并为教学点,六个老师先后调离,唯独王春生留了下来;六个年级缩成两个年级,学生由130多人,到现在仅剩下6名。完小拆并之后,王春生女儿就由妈妈陪着回到老家继续上学,他带着耄耋老父至今仍待在大山深处,坚守校园。年复一年,每个星期五下午放学后,王春生就像候鸟一样,赶最后一趟班车往老家“迁徙”,周日下午再匆匆赶回来。从石门高到城区,班车至少得需要两个小时,然后再从城区转车至四十里外的乡下老家,单程一趟基本就得花去半天的时间,他一跑就是十几年。“女儿很懂事,成绩也很优秀,爱人对我工作也很支持,说实话,若是没有她们的支持,我在这也不安心”。谈及妻女,王春生难掩愧疚又颇感欣慰。
一个人撑起一个教学点,王春生不得不把自己磨炼成“万金油”,语文、数学、朗诵、写字、体育、音乐、美术、科学、道德与法治,所有科目都是他一个人执教。说起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习惯,以及每个孩子的性格特点、家庭状况,他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多年过去,王春生带出了30多位大学生,这份师生谊延续至今。在这些走出深山的学生印象里,王春生不仅是自己的启蒙老师,更填补了曾经缺位的父爱。
如今,在王春生的影响下,他的爱人在城区以服装厂为平台,手把手地教一些陪读家长学习技术,凭双手赚取劳动收入,深受工友们的敬重,她还主动参加无偿献血活动。而远在上海念大学的女儿也紧跟他们的脚步,参加了上海市志愿者联盟,希望可以帮到更多的人。
新闻推荐
□记者李玲/文左泽川/图连日来,主城区沿江路下清溪塔至牧之路6公里长的道路两侧,每天都有十几台挖掘机在这里施工,“三线”...
池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池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