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 映 本报通讯员 王海勇 黄 聪
编者按:2010年是中国-东盟自贸区元年,2011年被定为中国-东盟友好交流年。从2004年开始,中国-东盟博览会在作为永久性会址的广西成功举办了七届,成为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的加速器和中国-东盟合作的大平台。广西发挥了连接中国-东盟的桥梁纽带作用,站到了国家战略的大前沿,进入了“富民强桂”的新时期。2011年1月1日为中国-东盟自贸区如期建成一周年,为庆祝并推动中国-东盟自贸区的繁荣发展,本报特别策划一组亲历式系列报道,“以一心观万心,一身观万身,一物观万物,一世观万世”,以身边事切入,以广西为窗口向广大读者展现一个生动感性的中国-东盟自贸区。从今日起,这组报道在新开辟“自贸区的365里路——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1周年纪事”专栏中陆续刊出,敬请垂注。
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贸区如期建成,广西首当其冲迈进中国-东盟“零关税”时代,而水果商和老百姓最早尝到了“零关税”的甜头。
12月9日,记者来到位于凭祥市浦寨边贸点的天源水果交易市场,但见市场停满了中越两国的重型卡车,工人们忙个不停,一箱箱来自越南的西瓜、龙眼、火龙果被卸下车,随即被装上中国的卡车,运往全国各地。公司董事长林先霖欣慰地告诉记者:“自实施水果零关税以来,我的货场水果年成交量由以前的几万吨增加到现在的45万吨。零关税旺了中国-东盟水果市场,我的水果经营之路也越走越宽啊!”
谈起实施零关税给水果交易带来的便利,从事水果边贸生意10多年的林先霖感触很深。
1997年,福建商人林先霖就开始做泰国、越南等东盟国家的水果生意。“最初,通过水路把东盟水果运送到香港,再从香港转销内地,这往往需要10天左右时间,保鲜、存储、运输成本高不说,如途中不幸遇到台风、暴晒、船只保鲜设备损坏等情况,往往一船水果就此报废。”
林先霖决意为他的水果生意另开一条安全、快捷的道路。经过多次深入考察,他把目光转向了广西凭祥。因为这里是中国通往越南及东南亚最便捷的陆路通道,有着无可取代的地理优势和区位优势。
2000年,怀揣几年辛苦赚来的20多万元资金,林先霖只身来到了凭祥浦寨边贸点。
“开发初期的浦寨边贸点,一条烂泥路两旁遍布临时搭建的简易‘市场\’,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淘金者及越南的大小商贩。大家采用最原始的‘以物换物\’方式交易水果,再用肩挑、马驮、板车、手拖运到内地。”林先霖回忆说。(下转第二版)
新闻推荐
追授韦寿增、陈积钊、苏建华同志和授予王远文、朱传波同志“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本报讯为表彰先进,弘扬正气,自治区党委日前作出决定:追授韦寿增、陈积钊、苏建华同志和授予王远文、朱传波同志“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称号。通知指出,韦寿增同志生前系靖西县安宁乡国土资源...
凭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凭祥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