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不旁观、不懈怠,心贴心、身挨身,坚决打赢秸秆禁烧这场硬仗,让杜集的天更蓝、水更清、树更绿。”10月16日早晨8点10分,在杜集乡政府大院内,身着迷彩服、臂套印有“秸秆禁烧督查员”红袖章的乡干部们不约而同聚集过来,乡党委书记陈太友利用短暂的晨会给干部职工再动员。“自从9月20日禁烧工作开始,全乡干部每日必行,然后赶到各自‘片区\’,蹲点巡查,吃住一线。”乡长余成昌告诉记者,全乡有90多名干部职工,人人肩上有担子,村村有“网格”,组组有“片区”。
干部尽责气象新
杜集乡地处我县东部,与定远县倚田相邻,全乡有5万余人,耕地面积12万亩,水稻种植面积10多万亩,是典型的农业乡镇。
记者跟随分管负责人尹华光来到杜集水库南边的何岗村,该村今年种植了约有3000多亩水稻。记者注意到,在进村干道边上几名乡村干部正在对机械收割结束的稻草搬运离田。“先集中在田埂上,然后运到堆腐点,或者销到养殖场和食用菌生产大户。”指着一片堆集的草垛,包村乡干部邹方姜如是说,现在农村基本都是机械收割,稻草细而小,方便运送。
作为包村联系村干部,邹方姜节假日没有休息,即是在母亲生病期间,也没回去看望。“个人事轻,大局是重,只要我们尽职尽责,劲往一处使,再难的工作也能做好。”邹方姜朴实的话语,道出了所有乡村的干部心声。
来到东黄村“村村通”路口,几名乡村干部正在对稻草进行堆腐发酵。“一层草、一袋发腐剂,水要浇透。”村党支部书记杜广朋一边指挥,一边挥叉堆草。他告诉记者,全村16个村民组,水稻已经收割七八成,11名乡村干部通过广泛宣传,半个月来,通过堆腐、灭茬、粉碎、搬离以及售给食用菌和养殖企业,目前全村无一处“冒烟”。“通过发酵变成有机肥,明年午季就成了‘香饽饽\’,群众种地既好用又实惠。”指着一人高的草堆,杜广朋信心满满。
巾帼不让须眉。乡计生服务所干部杜梅作为一名女同志,她和同事们已经坚守了近一个月,同大家干在一线、战在一起,全身心做好禁烧。
为强力推进此项工作,杜集乡政府成立以书记任组长,乡长及班子成员为副组长,各站所及乡直相关单位、村支部书记为成员的杜集乡秋季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领导小组。实行主要领导亲自抓、主管领导具体抓、班子成员分片抓、包村干部驻村抓、乡干部蹲组抓,村村设立秸秆禁烧指挥部,明确各村支部书记为第一责任人,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确保责任到人,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的责任网格体系。同时全乡组建4个督查巡查组,乡村成立了21支应急分队,应对突发事件。
群众支持事好干
43岁的东黄村小柿园组村民杜宗四种了20亩水稻,是个种地“老把式”。“禁烧不仅能保护环境,还能防止土壤僵化。”
杜宗四对禁烧工作有点心得,一旦烧起来,整个村庄都是烟雾,呛得人睁不开眼、嗓子直发痒;烧后的地块土又硬又僵,不利于种植。他告诉记者,他家的稻草都通过堆腐发酵作肥料、粉碎还田和销售给养殖企业了。
在团结村灭茬粉碎现场,3台大型灭茬机来回移动,一根根稻茬瞬间变成粉沫。“机械灭茬又快又好又省事。”红星农机合作社机手陈文告诉记者,7000多元的机械政府补贴过后自己只要拿2300元。他算了一笔帐,一天除油钱、人工、机损能纯赚300多元,干上十天就是三千多。“明年再干就是纯赚了。”早人一步的陈文今秋着实赚了一把。
尹华光告诉记者,今年秋季,该乡大力推广机械粉碎全量还田技术,对秸秆粉碎机每台除国补、市县补助外,乡里每台再补助1300元,大大调动了农机手购买粉碎机械的积极性,全乡新增机械121台(套)。
群众支持事好干,党委政府有妙招。针对无劳力及孤寡老人户缺少劳力,杜集乡在每个行政村建立了一支30-50人的秸秆义务搬运队。截止目前,全乡企业、大户收购秸秆量达2000多吨,秸秆离田堆腐及堆放2万多亩,粉碎还田面积3万亩。图为粉碎机灭茬还田。(杜辉 杜刚)
新闻推荐
2013年,县财税部门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年初既定的目标,克服经济下行压力和结构性减税、房地产政策调控等多种不利因素影响,狠抓财源培植,强化税收征管,应收尽收,财政收入一举突破12亿...
定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定远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