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难走的路,他一走就是20年,最难熬的日子,他一过就是20年,最难做的事情,他一做就是20载。他就是霍集水库管理所所长阮晋文。
阮晋文1965年生于义井乡。1983年当兵,1996年退伍后被安排到霍集水库管理所工作。从一个毛头小伙到现在的中年人,他在霍集水库洒下了青春热血和辛勤汗水。日前,记者在霍集水库见到了阮晋文。
——最难走的路是坑洼不平的千米长堤
“每年一进入5月份,我们就要忙起来了,晴天抗旱,雨天防汛,随时测报汛情。"阮晋文说。他和同事们每天必不可少的事就是巡坝护堤,主汛期除了有特殊事情,都要在站里坚守。
霍集水库位于杜集乡较为偏远的迎新村旁边,与定远县交界,水库面积4000亩,大坝长度1924米。这个水库属建县前定远所建的半拉子工程,后来由我县规划设计扩建完工。
以前的设备是半机械化,防汛时,线路老化,没有备用电源,一刮风电线就会短路。要用手动闸,一个闸门一个人半天都摇不上来,要五六个人不断地摇,一个个壮汉都累得瘫坐在地上。
现在渠道配套完善,节制闸、放水涵、放水斗门等设施配备齐全,渠道也硬化了一部分,极大地减轻了工作量。
记者看到,这个长长的堤坝上至今还是粗制的狗头石路面,坑坑洼洼,高低不平,“天晴的时候还好一些,一到下雨,巡堤的时候不知道这路有多难走,又是泥又是水。"阮晋文说,为了巡坝,不知道走坏了多少双鞋了。 “到今年年底,这条堤坝就要实施民生工程项目,等把它硬化起来,水库的整个面貌就会有很大的改变。"
——最难熬的日子是发不掉工资
霍集水库管理所只有6名职工,因为环境恶劣,很难招到新人,职工中最年轻的葛德彬今年也43岁了。
他们现在用的办公楼是1997年盖的两层办公小楼,楼顶和墙壁已有裂纹,老式木制的破旧门框、窗框透着很大的缝隙。所里至今还没有用上自来水,生活饮用水全用井水。
“我刚到这里只有4间小瓦房,外面都没粉,荒草都很深。连电灯都没有,也没有路,只有一口小井,靠手工压水。"阮晋文说。1998年,县水利局为所里打了一口大井,一直沿用至今。
所里无论是办公室还是宿舍,都没有安装空调,“夏天屋里就像炕房,也没有钱去买空调,话说回来即使有空调,我们也舍不得用啊。"53岁的报账员单正齐说。
葛德彬说:“晚上实在太热了,最好的解暑办法就是先到大坝上巡堤,然后去水库里冲个凉,回来就可以睡得很香了。晚上睡迟点就熬过去了。"
阮晋文说:“那都不是最难的,最难熬的日子是工资发不掉。前几年发不掉工资,每月只有200元钱生活费,工作条件十分艰苦。但这些人都能坚守下来。"管理所到沛河街上有9公里,没修路时,全要步行。上街买菜不容易,所里的人就在小菜园里种点蔬菜,自己从家里带米带油凑合着过。“现在条件好多了,晚上可以看看电视,今年所里开通了网络,还可以上上网。" 阮晋文介绍道。
——最难做的事情是协调不了的用水
霍集水库灌溉面积3.5万亩,自流灌溉面积有4个村15000亩,其中定远县有2个村。水库周围村庄里的农户主要靠水库的水种植水稻等传统农作物。“最难做的事农忙时灌溉的时候,霍集水库是自流灌溉,放水时,时常会发生群众抢水事件。"
由于渠道长,人员少,6个人就分头包村到户上渠道看水。到了放水栽秧季节,哪个村都要放水,群众有时不理解,就会发生争水事件。
2013年6月,上游的迎新村部分村民不给下游的陈岗村放水,二三十人来到所里争吵。阮晋文就耐心地反复地做工作,并把时间调节好,上下游兼顾,让大家都能用上水。
为了协调好大家用水,阮晋文就让下游群众提前储备水源,减轻用水压力,避免高峰时用不上水。
“这两年工资能兑现了,现在我们最大的愿望就是条件再改善一些,收入再提高一点,我们能够得到认可。"阮晋文说。他期望明年除险加固尽快实施,环境和条件都能得到改善。记者看到,在办公室的简陋的墙壁上,堆着一大堆奖牌,这应该是他们最为自豪的地方吧。
(杨慧 秦霞)
新闻推荐
近日,定远县委组织部、县老干部局按照“自觉自愿,量力而行、就近就便”和“不增加单位和基层负担”的原则,在全县离退休干部与大学生村官中开展了结对帮带活动,积极引导离退休干部发挥自身优势,帮助大...
定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定远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