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戴有胜 通讯员陈曦
40岁的单军,有两个“家”。
一是生他养他的定远县定城镇,一是出任流动党支部书记的江苏省太仓市。而为后者,单军已默默奉献了10年的青春。
素有“鱼米之乡”的太仓市,是中国百强县之一,吸引着全国各地的务工人员前来“淘金”。
在太仓,定远有务工人员2万余人,流动党员数量众多。为此,定远县决定,成立流动党支部,积极探索流动党员管理新模式。
2007年9月,镇府办主任的单军主动接受组织安排,远赴太仓,担任流动党支部书记。这一年,他才“而立”,风华正茂。
初到太仓,一切从零开始。
单军跑遍太仓所有乡镇,走访大大小小企业百余家,看望了300多个定远籍务工家庭,联系到了几十名流动党员。通过调研,单军理清思路,确定工作重点。几经周折,一大批流动党员重新汇集在一起。
而现实中,务工人员存有难处,不解决好就不能安心工作,影响多面。
于是,单军积极行动起来。他到卫计委、公安、司法局、交警队、人社局等相关部门,走访、协商、洽谈。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直到合作为止。现在,定远和太仓两地很多部门都与驻太支部开展了共建和合作。
与此同时,党支部还创新成立团组织、妇联组织、计划生育管理服务中心、计划生育协会、法律咨询中心、劳动服务中心、乡音调解室等服务中心,为务工人员的就业、医疗、子女上学、矛盾调处、政策咨询等提供“精准”服务。
党支部,就是流动务工人员的“新家”。而单军,无疑就是“家长”。
十年来,单军先后为1000多人介绍了工作,解决务工子女就学问题上百次,组织各类培训20多场,受培训的人,次达2000多人次,帮助办理计划生育相关事宜上万次,帮助务工人员讨薪百万余元,解决劳资纠纷多达60余起。
2008年8月,务工青年谢运海因一场交通事故变成了植物人,他的家人与企业、交通肇事者发生纠纷。单军整整用了52天的时间,通过真诚交流、耐心疏导、真心关爱获得了政府、企业、务工人员的三方认可。过程中,他还多次从自己的工资卡上取出钱来帮助伤者,并与伤者家人从素不相识到亲如一家。为能帮助谢运海的家人走出困境,单军一直与他的家人保持着联系,多次上门看望,帮助办理了残疾证、低保。去年,谢运海的孩子到了上学年龄,单军又主动帮助他就近入学。今年,又帮助他们争取了廉租房。
78岁的老党员余培东,在支部里年龄最大,每年春节都收到支部送去的慰问金。他常说,“我在老家也没享受到这样的待遇,单军书记真是我们的贴心人。”事实上,这些年,单军从当地各部门争取了慰问款多达5万元左右,救助了60多人次。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创先争优,硕果累累。在精心呵护下,太仓党支部茁壮成长,党员从刚成立的7名发展到现在的110名。2013年6月,党支部升格成党委,2012年7月被省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现在,流动党组织已经成为当地流动党员心目中值得信赖的“站点堡垒”和“党员之家”。
单军的出色工作,不断受到上级党组织充分肯定。在纪念建党90周年表彰活动中,单军先后被授予“全省优秀党务工作者”和“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2012年7月在创先争优活动中被太仓市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新闻推荐
藕塘烈士陵园入选国家级烈士纪念设施
定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定远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