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王贵东盛兴苏福龙本报记者李慧
冬日暖阳照耀下,在定远县能仁乡,村前庄后、田野旁、山坡上,随处可见大黄牛悠然啃草,小牛犊活蹦乱跳。走进村里,传来圈养黄牛的“哞哞”叫声,几家养牛大户正忙着加工花生秸秆,给牛准备过冬的饲料。
山场资源丰富、农作物秸秆充足、养牛历史悠久,凭借这些优势,能仁乡大力发展黄牛养殖,使黄牛养殖成为该乡脱贫攻坚的重要支柱产业。此外,每年春季、秋季都邀请畜牧专家来授课,组织全乡养牛户听课学习,提出“村村发展养牛业,户均力争一头牛”的脱贫致富之路,不少贫困户实现了“年头养牛,年尾脱贫”。目前,全乡年出栏黄牛1300头以上,其中养殖出栏30头以上黄牛的家庭养殖集散户达到了40户以上。
凉亭村石头圩村民组的贫困户李教荣、李玉英老两口今年67岁,前些年大儿子因病去世,大儿媳又被查出患有心脏病,前后动了两次手术,让这个家庭陷入贫困。2016年春,在乡政府和村委会的帮助下,李教荣、李玉英夫妇利用小额贷款3万元,买了2头黄牛。加上家里原有的2头牛,一年后发展到6头。去年卖牛收入1.8万元,今年又卖了1.38万元。
“这头小公牛现在就能卖5000元,喂到明年能卖到8000元。两头母牛来年又要产小牛了。”李教荣、李玉英高兴地盘算着,“感谢党和政府帮了我们大忙,现在我家的日子开始越过越好了。”
为促进养牛业良性发展,让发家致富和环境保护和谐共存,能仁乡将黄牛养殖与秸秆禁烧、环境保护紧密结合,在夏秋秸秆禁烧期间,组织全乡养牛大户到田间地头拉运秸秆,村民将秸秆送到养牛大户处加工,不仅使农作物秸秆得到了很好利用,更保护了环境。
绿化村养牛大户李加保从2007年开始大规模圈养黄牛,年存栏量60头左右。宰杀一头牛可获肉500斤,每斤可卖30元,一头牛能卖15000元,纯利润5000元。圈养一年成本约10万元,年纯收入可达20万元。“有效益我们就有动力,今年我不仅扩大养殖规模,还投资7万元购置饲料加工机,现正忙着帮村民花生脱果,目前已粉碎花生秸秆有10万斤。”李加保表示,午秋二季共回收秸秆几万斤,此举既提高了秸秆的综合利用率,又为扩大养殖提供了稳定的饲料来源。
此外,能仁乡还重点扶持养殖大户、养殖合作社,发挥合作社的优势和带动作用,解决贫困户缺少技术和销售渠道的难题。在养牛产业实施过程中,该乡要求农场、行政村(社区)成立专业合作社,吸纳贫困户入股经营,享受分红。
位于能仁社区的定远县鸿运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现喂养黄牛248头,自2011年开始规模化养殖黄牛133头,现在年出栏700至800头,一年纯收入达100多万元。厂里雇用的11名工人全是贫困户,按工作量每人每月工资2000至4000元不等。合作社目前已经带动30户贫困户养牛,在购买、喂养、销售等环节提供技术指导与帮助。结合“一村一品”扶贫项目资金20万元,正计划带动40户贫困户入股经营。合作社创办人王红斌告诉记者,养殖场准备春节后搬迁至山上,场地面积有100亩,采取全自动化机器圈养与山头散放相结合,力争做大做强产业和品牌。
据统计,能仁乡2014年共计脱贫23户86人,2015年脱贫172户706人,2016年脱贫356户896人。“过去三年,我们乡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取得了较好成绩,养牛成功助力脱贫。今后,我们要在脱贫攻坚上继续下功夫,在养黄牛上做好文章,带动全乡脱贫致富。”乡长郭庆信心满满地说。
新闻推荐
12月5日上午,在滁州市定远县医疗保险管理服务中心,前来办事的杨大爷突然从凳子上晕倒在地。起初大家以为老人是低血糖,连忙找来糖果和水。然而工作人员何梅琳发现老人嘴唇发乌,头无力,眼神也不对劲。...
定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定远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