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暑热,凤阳县小岗村的村民们利用茶余饭后的农闲时间聚集在村头的“文化广场”,听音乐、敲花鼓、扭秧歌、看报,“从精神上解闷、从物质上解困”……全县的农村文化大院象朵朵奇葩开遍村村落落,被农民称之为精神生活的“净土乐园”。
笔者近日走访了临淮关镇、刘府镇、板桥镇、小岗村等农民文化大院,被浓郁的文化氛围所吸引,被热闹祥和的场面所感染,为新农村农民享有幸福而平安的新生活而欣慰。
精神文化,农民群众的迫切需求
被誉为镶嵌在淮河岸边一颗璀璨明珠的凤阳县,是古钟离国的遗址,是明文化的发祥地。源远流长的淮河文化、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如烂漫的山花遍及城乡。如今,凤阳县建立了一个又一个农村文化大院,除了得益于这厚重的历史文化,还有就是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凤阳县各级领导的真抓实干。
凤阳县在“农民需求万人大调查”的基础上,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村文化大院建设的实施方案》。县委书记张勇、县长米德成高度重视基层文化建设,经常深入基层调研,提出了从促进人的全面素质提高和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高度,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加强基层宣传文化阵地建设。该县有重点地开展“农村文化大院”建设活动,全县所有行政村(社区)至少建立一个多功能、高标准的文化大院,偏远的自然村可以设立文化中心户。明确了文化大院要做到有场地、有设施、有组织、有队伍、有管理、有经费、有活动、有总结等“八有”目标,为广大群众提供一个集思想教育、科技普及、信息传递、文化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宣传活动场所。
文化大院,农民家门口的精神乐园
回首2008年3月,临淮关镇利用胡府村与五里墩村合并改称临淮关村的契机,把村里弃用的学校兴建全镇首个文化大院,这也是凤阳县首个村级文化大院。镇里邀请了大学生来协助搞新农村文化建设。紧接着成立了新农村综合管理委员会,组织农民建起了农民腰鼓队、老年人协会、妇女协会、禁赌协会等近10个协会。由农民自掏腰包、镇财政给予补贴,添置了临淮镇第一台投影仪和电影片,为农民“充电”。
“你别小看小小文化大院的作用,村里一阵阵文明新风从这里刮起,一批批新型农民从这里走出去。乡亲们谁个不喜欢来这里?”临淮关村民胡正法的一席话道出了农村文化大院的无穷魅力,“以前忙完了家里的活,闲下来就不知道干啥了,现在有了文化大院,我们就能来这儿敲敲花鼓、扭扭秧歌、听听讲座、看看书报,学到了不少知识呢,现在我们一农闲就有节目,也像城里人一样过上了文化生活。”“农村文化大院”已经成为凤阳县农民休闲娱乐、体验先进文化、传播文明乡风的“精神乐园”。紧接着,板桥镇、刘府镇、府城镇、红心镇等农村文化大院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刘府镇赵庄村文化大院从建立那天起始终红红火火,热闹异常。这不,午收刚结束,庄稼汉们怀着丰收的喜悦心情,聚集到一起,登台献艺、吹拉弹唱,宣传党的好政策、建设美好家园,颂扬“十二五”规划所描绘的壮丽画卷,表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豪情壮志。
开了一家大酒店的杨永红是晏公新村文化大院里的热心人。自从村里建了文化大院,她不仅自己主动加入文艺宣传队,还把酒店的服务员全部拉上一起参加。杨永红颇为自豪地说:“在这里能读书、看报、演大戏、长见识,还能通过学习班、看专题片学到新政策法规,得到最新的致富信息,学习各种实用技术,加快增收步伐。”
临淮关村的闻敬菊以前是个有名的“搓麻手”,婆婆不愿意帮她带小孩,丈夫经常和她吵。自从参加了腰鼓队就戒掉了麻将瘾,不仅婆婆主动帮她带小孩,而且丈夫还骑摩托车接送她参加活动。闻敬菊略显羞涩地说:“自从参加了腰鼓队,就不再打麻将了,家庭和睦了,对小孩影响也好了。即使农忙,干完活还要骑车过来看看,对文化大院有了感情。”
晚饭过后,刘府镇赵庄村的文化大院就热闹了起来:电脑室和阅览室里聚集了很多种养大户;水泥球场上十位年轻人龙腾虎跃、捉对厮杀;大院一角,锣鼓队、秧歌队摆开了擂台,锣鼓被男子们鼓捣得抑扬顿挫不绝于耳,10多位妇女扭着秧歌身姿摇曳,赛得正欢……
全县所有“农村文化大院”的演员都是本村的农民,节目源自生活,如“夸妈妈”、“赌钱十不好”、“新农村建设就是好”、“大爱无声”、“夫妻逛新城”、“喜看凤阳新变化”……他们把发生在身边的好人好事编成快板、舞蹈、花鼓戏、小品或歌谣,或宣传党的新政策、或赞美农村新变化、或劝诫人们走正道、倡导农村新风尚,把社会新风传播到每一个家庭。
“正月里过年,二三月赌钱,四月才种田,无事易生非,拉呱加扯闲。”在许多农村,农民以前忙温饱,没有心思追求精神生活。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对解决了温饱问题逐步富裕起来的农民来说,开展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活动和掌握更多的致富信息、开发致富门路成为他们迫切的需要和期盼。
小岗村民俗表演
新闻推荐
韩先聪率队赴苏沪高位推进招商引资
凤阳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凤阳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