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
未成年人文明程度如何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如何培养?如何让“道德细胞”变成“道德酵母”?凤阳县在此方面作出有效尝试,通过活动阵地建设和丰富多彩的道德实践活动,有效促进了青少年的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转化,开辟了一条思想道德教育的新途径。
树立并弘扬身边小人物榜样的力量,这是凤阳县进行全民思想道德建设,特别是把青少年从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转化最行之有效的办法。为了给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凤阳县通过各种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寓教育于活动、体验之中,2009年2月启动了“全县首届道德模范”评选活动;2011年初启动第二届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11月启动了首届“美德少年”评选表彰活动,12月开展了中小学生“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竞赛活动。发现并培养一批道德小人物榜样,带动更多的道德模范“小人物”不断涌现。
曾一凡,1997年1月出生,是一个听话懂事的好孩子。平时在家里,扫地、洗碗、抹桌子样样在行。星期天还要给奶奶、外公、外婆等送去好吃的点心和天真而稚嫩的问候。
在学校,她是一个尊师守纪、团结同学、热爱集体、乐于助人的好学生。担任班干部的她,不仅尽职尽责的完成各项任务,更是热心帮助家庭困难的学生。2007年9月,刚上中学的曾一凡,发现同班一名同学整天闷闷不乐,就主动找这名同学聊天,鼓励她要克服困难,敞开心扉,同时把该同学的困难和父母亲说,并要求父母亲单独拾掇一间房屋邀请这名同学到家寄宿。
自2005年起,曾一凡就每年将自己的零花钱攒起来,自愿捐给“爱心助学工程”:58元、68元、78元、88元、100元……7年来从未间断。钱虽然不多,但饱含着她一颗真诚的心。她决心将这一习惯一直保持下去。
她还积极参加公益活动。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曾一凡积极响应学校号召,率先向地震灾区捐款50元,并参加学校组织的宣传队,走向街头,走进农户,宣传引导大家伸出援助之手:“少抽一包烟、少喝一瓶酒,为灾区的人们奉献一片爱心。”
曾一凡,这样一个平凡的女孩,2010年3月被评为凤阳县首届“道德模范(助人为乐)”。
2007年11月28日中午,凤阳中学高三学生唐立超突然听到孩子的呼救声,他立即跑了过去。原来有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在和同伴玩耍时不慎落入一口深达30多米的水井中。小女孩衣服穿得很厚,一时还没有沉下去。井上的群众心急如焚,时间就是生命。此时,唐立超毫不犹豫地把绳子系在自己腰上,双脚蹬着光滑的井壁一点点艰难地下探,阴冷狭小的井内,令人感到窒息般地压抑。他几经努力,终于将小女孩安全救了上来,他悄悄回到宿舍换下了湿透的衣服不声不响地回到学校上课。小女孩的父母经过多方打听、找到了他,要酬谢他,被唐立超婉言相拒。
平时,唐立超是一个严以律己、诚实厚道、乐于助人、品学兼优的好学生,2008年11月荣登“中国好人榜”。“中国好人榜”组委会评价:“见义勇为是瞬间的选择,而支撑这种选择的,是潜移默化、融入灵魂的道德力量。在寒冷和窒息的危险面前,唐立超挺身而出;在荣誉和金钱的诱惑面前,唐立超从容淡定。唐立超成为众多青少年尊敬、学习、仿效的好少年。”
凤阳县把曾一凡、唐立超近20多个“道德细胞”作为“道德酵母”,通过扎实推进道德模范评选、学模范超模范等灵活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形式,大胆的创新、尝试和探索,进行“发酵”,迅速在全县形成每个学校都参与学习、每个班级都有活动、每位学生都积极投身评选道德模范、关心道德模范、学习道德模范的良好态势,使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传统文化的浸润,尊师敬长、文明礼貌等传统美德在中小学生中蔚然成风,把道德新风尚“播种”到全县中小学校各个角落、每个学生,全面提升了广大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水平,着力营造出“你加我、我加你,百加千千万”道德连锁效应,引导着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走向高尚、文明。全县不断涌现出一大批曾一凡、唐立超式的“小人物”道德模范。
校园内外
新闻推荐
凤阳全力打造财政支农“安全通道”
凤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凤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