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滁州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市情,紧紧围绕“五大战略”和冲刺安徽省发展第一方阵的奋斗目标,坚持把机关效能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的突破口和总抓手,经过四年多的奋斗,已将滁州市从“被迅速崛起的中部、快速发展的东部双重边缘化”不利局面中拉出来,正迈向建设“实力雄厚、魅力彰显、活力迸发、文化繁荣、和谐幸福”新滁州。
一、谋跨越,改革源头再奋起
30多年前,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农民首创农业“大包干”,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也带动了滁州地区的整体发展。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滁州市经济发展一度位居安徽省前列,当时有着“合(肥)老大、滁(州)老二”的说法。但是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滁州市并没有继续弘扬敢为人先的“大包干”精神,发展一度放慢了脚步,主要经济指标跌落至安徽省中等偏下的水平,与周边地区的差距也越来越大。
2008年2月是滁州市发展的转折点。新一届党政领导班子面对滁州市发展的困境,号召全市干部、群众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找出束缚滁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讨论中,大家集中反映的问题是:滁州市发展缓慢,与周边地区差距越来越大;滁州机关效能低下,推诿扯皮,存在“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问题,发展环境亟待改善。干部群众热切期盼滁州有大发展、大变化。在充分论证基础上,滁州市确立了以“推动科学发展、加速追赶跨越、奋力实现双超”为主题,工业强市与城镇化双轮驱动,“追宿迁、超千亿、进前列”为目标的发展思路。经过讨论上下达成共识:能否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弘扬大包干精神,从机关内部管理着手,进行自我变革。滁州市委、市政府决定把机关效能建设作为实现战略目标的突破口和总抓手,提高机关执行力,为滁州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2008年3月29日的《皖江晚报》头版刊登了一篇《滁州效能建设该动真格》的报道,紧接4月3日《新安晚报》又刊登了一篇《滁州市行政服务中心内“黄牛”成群》的报道。二篇新闻报道,引发滁州市“地震”。2008年4月8日《滁州日报》第一版全文转载两篇批评报道,同时刊登了时任市委书记韩先聪对此事的批示,他要求通过坚决有力的整治,改进作风、提高效能、取信于民。媒体的批评性报道,为滁州市推进新一轮效能建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滁州市委敏锐地决定以此为契机,抓住新闻媒体的报道不放,全面启动、深入推进机关效能建设。通过统一行动,集中整治,全面优化,提速提效,使机关作风明显改进,办事效率明显提升,发展环境明显改善,群众和企业满意度明显提高。
此后,滁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再次驶入快车道,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9年滁州市城市建设投资为过去十年总量、2010年为建国以来总量、2011年为全部总量,城市面积由2008年的40平方公里扩大到目前的80平方公里。与此同时,众多大项目、大企业选择在滁州发展。2011年安徽省辖市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评,滁州市位列第三。2011年滁州市在安徽省16个城市的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的增速排名中,新世纪首次进入第一方阵。
二、一个中心三大支柱,构筑效能滁州
滁州市机关效能建设历经起步实施阶段、整合提升阶段、深化完善三个阶段,机关效能建设体系日渐完善,现已形成较为完善的"1+3"模式。机关效能建设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开展各项活动,牢牢把握科学发展主题、转变发展方式主线,紧紧咬住“冲刺全省第一方阵”大目标不动摇,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滁州市机关效能建设运行体系由平台建设、长效机制、组织保障三大支柱构成。三大支柱下面的若干举措彼此相连,相互促进,构成一个持续改进政府绩效的综合系统,共同推动滁州市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1.建立三个平台,致力优质服务
滁州市机关效能建设以三大服务平台为载体,科学配置机关管理资源,优化机关管理要素,以低廉的交易成本、透明高效的公共服务,塑造出城市独特的竞争优势。
一是,创新行政服务中心平台建设,实现“两降低、两提升”。滁州市行政服务中心一直秉持便民、高效、廉洁、规范的服务宗旨,致力于依法有效处理政府后台与行政服务中心前台的关系,行政服务和政务公开的关系,以流程再造强化服务能力,建立起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核心的、以联合审批为主要特色的“一站式”高效政务服务机制。经过不断创新与加强管理,实现了行政成本、商务成本的两降低,政治效益、社会效益两提升。
二是,构建招标采购阳光交易平台,强监管促廉政。采购交易平台运行以来,招标采购管理部门坚持两手抓,一手抓公平交易,规范运作,治理防范招标采购领域发生的腐败问题;一手抓机制创新,提速提效,为政府有效节约资金。先后设立“一委一局一中心”(招标采购管理委员会、管理局、交易中心)的分级管理平台,创立“机制分权、监督分段、审查分级”的“三分”监管模式,不断创新招投标办法与制度,市级财政资金支出得到有效控制,国有资产增殖效益明显,营造了公开透明、公平竞争的招标采购环境,打造了集中统一,规范高效的招标采购交易平台。
三是,创建帮办帮扶中心平台,解难济困助发展。为帮助企业解决投资与运营中碰到的各种困难,帮办帮扶中心创新工作机制,建立市级领导高位推进、部门联动解困、专题专项调度、三级接力倒查落实、约谈约束、全程代办服务等六项机制,努力做到“企业大门内的事企业管,企业大门外的事政府办”。从双帮工作方案的制定、帮办帮扶技能的提高、组织开展各种专项攻坚行动、建立企业帮扶接待日制度,加大重点项目督查力度等方面,为企业帮困解难,提供全程式、保姆式服务。现已走出符合滁州实际、体现滁州特色、彰显滁州品牌的服务创新之路。
2.规范行政行为,构建长效机制
三大平台的正常运转,机关效能的提高,需要管理要素之间相互衔接和协调。这不仅要有一个制度体系,还应有相应的落实制度的办法和措施,有执行制度的责任主体,以及保障制度执行的环境条件。滁州市机关效能建设从构建长效机制入手,实现由“运动型”的效能风暴向“机制型”的效能建设转变。
一是,规范行政权力运行,健全系列制度。只有工作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固化于制,机关效能建设才能常态化。滁州市把制度建设作为规范行政权力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构建了一套“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行政权力规范运行制度体系,同时通过一系列措施保障各项制度执行到位。在决策阶段,创新党委、政府决策机制,制定有关决策的管理制度,解决了长期以来久拖不决和决策执行不力的问题;在执行阶段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开展规范性文件清理,减少审批项目,优化审批流程,量化自由裁量权,规范收费,破除一系列体制机制障碍,解决长期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不佳的问题;在监督反馈阶段,积极主动回应社会公众诉求,通过推行绩效考评和行政问责制度,加强社会舆论监督等多种方式加强内外监督,解决长期以来行政权力监督和运行效果反馈渠道不畅的问题。
二是,高扬考评指挥棒,引领科学发展。没有绩效考评,就没有管理。滁州市机关效能建设不断完善绩效考评的范围、内容、标准、方法、程序和要求,建立全覆盖的"4+X"绩效考核体系。考核指标紧扣科学发展大局和中心工作,把各部门的考核指标与滁州市战略目标挂钩,部门利益与全局利益挂钩,领导干部与班子整体挂钩,从考事入手落实到考人,切实增强了各级领导班子和全体干部科学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保证了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落实到位。绩效考核运用指标考核与社会评议相结合的方式,改变了单一的组织内部考核方式,引导机关更多地关注百姓的声音,建立了良好的政府与公民之间交流互动的平台,形成“公民导向”的考评机制。如今的绩效考核已成为滁州市委、市政府引领科学发展的“指挥棒”,跨越发展的“加速器”,密切干群关系的“连心桥”,检验干部德才的“晴雨表”。
三是,攻坚克难,抓督查问责毫不手软。有权必有责,问责须亮剑。建立有效的监督问责体系,加大监督力度。效能办对重大事项、重点工作、重要任务、群众投诉或效能督查中发现的问题,实行全程跟踪、督查。通过明察暗访、会议点评、工作约谈、倒逼自查等方式,完善督查模式,改进工作作风。同时加强社会监督平台建设,发挥“两代表一委员”、党风党纪监督员、行风监督员、机关效能建设社会监督员、经济环境监测点等各方面的监督作用。同时加强效能工作与媒体的互动,通过报纸、电视、门户网站等各种媒体,开辟“效能追踪”、“效能观察”、“政风行风热线”等专栏,加大新闻舆论监督力度,实现自律与他律的结合。厉行问效问责,建立全程全员控制的动态问责机制。
3.健全组织机构,强化组织保障
三大平台建设、长效机制建设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也是一项权利重新调整的工作。在实践中,机关效能建设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必须组建强有力的机构及高素质的队伍来组织实施。
一是,领导高度重视是推进滁州市机关效能建设的强大动力源与政治保证。滁州市成立高规格机关效能建设领导组,负责对机关效能建设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导。滁州市几任党政主要领导对机关效能建设都高度重视,将其作为滁州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亲自出题目、交任务、提要求。市委、市政府明确规定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为机关效能建设第一责任人,负总责。各级各部门把机关效能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均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机关效能建设领导组,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提高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机关效能建设领导组下设效能办,负责服务机制创新、督查督办、宣传报道、总结典型、推广经验等工作。
二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是机关有效履行其职能的重要基础。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勤政廉政的干部队伍,是有效履行其职能的重要基础。滁州市在队伍建设方面通过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公务员管理制度,全面实施干部队伍“活力工程”,不断改革创新选人用人机制,为科学发展选好干部、配强班子。在干部队伍建设上,严把入口关、培训关、使用关、出口关、监督关“五个”关口,为提高效能提供组织、人才保证。
三、继往开来,效能建设开新篇
2008年以来,滁州市良好的发展环境,接连被评为“浙商(中国)最佳投资城市”、“浙商(安徽)最佳服务城市”、“深港企业投资潜力城市”、“中国魅力中小城市”、“苏商投资中国首选城市”、“2010中国城市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示范城市”。正是有良好的发展环境作保障,企业家在滁州投资的信心越来越高,德国博世西门子、长电科技等一大批知名品牌和优质项目落户滁州、集聚发展。苏滁现代产业园项目在众多候选城市的激烈竞争中最终花落滁州,是对滁州发展环境最大的肯定与褒奖。
实践证明,滁州市机关效能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其一,经济总量实现大跨越。其二,“速度滁州”实现大突破。其三,“民生工程”实现大发展。滁州市机关效能建设工作的做法和成效受到了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多次肯定,也引起社会、媒体的广泛关注。这几年,机关效能建设取得的成效充分证明机关效能建设已成为滁州市委、市政府推进工作的重要抓手,成为企业和社会群众充分依赖的心理靠山,成为滁州叫得响的一块品牌、一张名片。如果说滁州这两年有发展,那么效能建设功不可没。
“十二五”时期,是滁州追赶跨越、奋力“双超”、转型升级、富民强市的重要时期,是全面转变发展方式、全面提升发展质量的攻坚时期,是经济发展快速起飞、小康社会基本建成的关键时期。新形势下的滁州市各级领导干部更需自加压力、主动作为、探索创新,继续在平台窗口服务中提升效率与效益,在重点项目中推进中创新服务方法,在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中打响品牌,在阳光执政中彰显清廉,在转变作风中锻炼队伍,在跨越式发展中改善民生。新时期,滁州市将力促机关效能建设有新起色、新提高,以效能的大提升促进发展的大跨越,为加快实现冲刺安徽省第一方阵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本课题为滁州市社科联重点课题。课题组组长:傅厚华。成员:童子凡、吕小瑞、叶校正、谢庆峰、岳静。执笔:吕小瑞。课题写作中得到市效能办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在此表示感谢。)
新闻推荐
丁俊高擎为民服务“接力棒” 安徽日报记者周连山 通讯员马顺龙
丁俊高擎为民服务“接力棒” 安徽日报记者周连山 通讯员马顺龙
凤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凤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