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展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凤阳凤画的“凤舞中华巡回展”在南京市太平天国博物馆开幕。近百幅精美凤画令观众叹为观止。
凤阳凤画是安徽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安徽省凤阳县民间流传的龙凤画简称。虽叫龙凤画,实际以凤为主,故简称凤画;又因此画种源出于凤阳,故称之为凤阳凤画。六百年来,凤画一直在民间流传,成为祖国百花园中一株绚丽的鲜花。应该说它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一大瑰宝。既然它能长久流传而不衰自然有它不可磨灭的艺术价值。现在,我们就对它加以粗略的说明。
凤阳龙凤画能流传至今,应归功于朱元璋。朱是凤阳人,当上皇帝建立明朝后,改凤阳为中都,并下诏征集全国能工巧匠来凤阳大兴土木建筑皇城与宫殿,其中就有许多技艺高超的雕绘艺人。不久,朱又改在南京建都,有些雕绘艺人因年老多病或已安家落户等等原因,未去南京而流落凤阳定居。为了谋生,他们便把龙凤图像从建筑雕绘装饰改为纸画屏幅,出售为生。这是适应人民的需要,也是历史演进的必然。后来沿袭宫廷装饰画技艺,经历代艺人精心加工改进而形成属于民间传统年画系列中的龙凤专业画。从流传至今八种传统凤画的题名便可证明。例如《丹凤朝阳》、《百鸟朝凤》、《龙凤呈祥》、《五凤楼》、《麒麟凤》、《带子上朝》等等,都是歌颂帝王常见的雕绘装饰题材,因凤画色彩复杂,工艺繁多及当时印刷落后,而不能与一般年画广泛流传。而被封建传统的庸俗观念视为野草闲花,不受重视。但由于凤画艺术是吉祥专题画,它造型端庄高雅,笔法细腻流畅,色彩鲜艳悦目,富有艺术性、欣赏性、装饰性,因此深深博得广大老百姓的青睐而流传至今。
凤阳凤画还流传一则有关凤画起源的小故事,即:“凤凰点穴知府打坑”。其中凤凰点穴便与凤画起源有关。传说:“在元朝末年(朱元璋童年时期)有一只彩凤落在凤阳南门外小土山丘(后改称凤凰山)全城老百姓纷纷集聚围观,内中有一位巧手画师,即时将彩凤描绘下来而流传民间。”这则小故事是附会“有圣王出则凤凰现”的传说而编造谎言,说明朱元璋应为皇帝的神话。
凤画属于重彩工笔画。近似国画中的花鸟画。但不同一般的花鸟画。因凤画以凤凰为主,其他翎毛次之,花卉更次之。
凤画分为三类:即全墨色、素墨色、全彩色。凤画品种,现流传下来的只有八种,传统凤画即:《丹凤朝阳》、《百鸟朝凤》、《龙凤呈祥》、《五凤楼》、《麒麟凤》、《百鸟献寿》、《带子上朝》、《四季条屏》等,其他传统凤画如《五伦图》已失传了。
凤画工艺有九项,即:画骨、披毛、勾墨、头道深墨、二道中墨、三道淡墨、描粉、勾黄、点金等九项(素彩、全彩工艺更多)。
凤画风格,在八种传统凤画中,都有传统的固定造型与布局,其配景也有传统的固定格式。例如:《丹凤朝阳》凤凰造型是金鸡独立的姿势。凤的两边配画两朵牡丹花,牡丹花是一枝九叶,除牡丹花外,不能乱配其他花卉。又如:《四季条屏》,凤凰造型是飞、鸣、宿、食四种姿势,其配景也有规定,即春配牡丹紫燕;夏配红荷白鹭;秋配金菊黄鹂;冬配腊梅喜鹊。可以不配毛,但不能乱配其他花卉。目前凤阳的画家为了凤阳凤画能适应人民需要及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已经进行了改进与创新。
在《尔雅。释鸟》中,记载凤凰为“鸡头、蛇颈、燕领、龟背、鱼尾、五彩色,高六尺许”。而传统的凤阳凤画凤画特点即蛇头、龟背、如意冠、九尾十八翅等等,这样的定制,是凤阳凤画中的凤凰造型区别于其他地方的凤凰,为凤阳所独有,这样对凤凰造型便很具体,更通俗易懂易学。凤阳凤画是民间传统美术,具有民间“土特”风格,与一般画家们画的凤凰是有区别的。自古至今,画家们绘画的凤凰,真是不计其数,而那些作品便随着时代的变换而默默无闻,而凤阳凤画能流传至今,应归功于历代老艺人继承了传统画法,保持了独树一帜的“土特”的特点与风格。其大红大绿并非匠气,而正是凤画鲜明的特色。如果凤画失去这种“土特”匠气的风格,则不能称为凤阳凤画,也不会流传至今了。
凤画在解放前没有流派之分,都是以姓代表画店。如华家画店,尹家画店。解放后则以姓改派,则称华派、尹派,这也是创新吧。
解放前,凤阳尚有六家凤画店,各画店的凤画,在传统的画法上都是统一的,但在造型布局上都不雷同虽然差异不大,但各具特色,各有千秋。
凤画在流传六百多年的岁月中。经过多少坎坷。经历几番风雨而能流传至今。尤其经历“抗战”、“文革”期间两次浩劫。凤画已频临绝迹的灾难。凤画始于明初,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凤画便在民间广为流传,并师徒相承,历代相传而至今。凤画传到晚清。在每年过新年佳节时,皇宫内便挂凤画以示吉祥,使凤画声誉大增。同时凤画是皖北物资集散重地,水陆交通方便,是当时政治文化经济中心,每年来往商贾考生,诉讼落客都喜爱凤画,又加之意大利人,法国人都在凤阳修建“天主堂”、“福音堂”。其教徒们都喜爱凤画,每年回国探亲。都购买大批凤画回国赠送亲友。深受亲友们欢迎。尤其皖北各县广大群众都喜爱凤画。过新年时家中都悬挂凤画以示吉祥。因此凤画极盛一时。府东街上有十几家凤画店。府东街戏称凤凰街。
到了民国年间。凤画便面临厄运。当时军阀混乱。烽火连年,百业萧条。民不聊生。凤阳即遭兵祸,又遭水灾。老艺人们因贫病交加。先后逝世。只剩下华存恩与尹保安两位老画师。尹叫他儿子继承(尹杰臣已病故),华存恩叫华先荣与华荣生继承父业,后收了两个徒弟(李凤鸣、王德鑫)凤画已奄奄一息了。
“七七”事变后,凤阳沦陷敌手,花存恩与尹保安也先后谢世,其他继承人,也背井离乡流落四方,凤阳凤画便绝迹了。
全国解放后,在党和政府“双百”方针指引下,各级文化部门重视,同时著名画家李若禅、陈半丁、叶浅予等大师们关怀。凤画才获得挽救恢复与发展。不幸文革期间,又遭浩劫。称凤画为“四旧”。华先荣与其大师兄李凤鸣也先后去世,平日所绘画作品均付之一炬。华荣生因流落四川。未受株连,幸免于难。
一九七八年三中全会后。各级文化部门。又重新挽救凤画。《人民日报》、《安徽日报》、《羊城晚报》、《香港文汇报》等报刊都数次发表凤画作品。介绍凤画。中国美协吴作人主席,著名画家刘海粟大师均为凤画亲笔题词,表示对凤画的极大关注。地区电台、省电台、中央电视台都先后播出凤画作品,向全国宣传凤画。
这次在南京瞻园的展出 ,是凤阳县凤阳凤画研究会会员的作品,共92副,其中有安徽省民间工艺大师,凤阳凤画代表性传承人吴德椿会长的作品,他的徒弟唐勤智、谢冬梅、刘晓玲、侯俊慧、景幸福、成祖秀的作品也在此次展会中展出。此次展览为期15天。
新闻推荐
凤阳警方破获持枪杀人案
凤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凤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