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有很多的人和事会在时间的长河中被渐渐忘记,但母亲的脸,和生你养你的地方,却永远挥之不去,忘却不掉。我出生在凤阳县门台镇铁路边上的一个小村庄,在那里度过了我的童年和少年。现如今除了能清晰地记住家后边的电管站和“四清桥”外,给我留下最美好的记忆就是我家的大瓦房了。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前,我们一家都住在茅草屋里。那样的草屋,每隔三五年就得重新翻盖一次,不然的话,不是漏雨,就是露天,那时连做梦都想住上宽敞明亮的大瓦房。儿时的梦想是天真的。在那个一天只挣八分工仅值两毛钱的年代,要想住上大瓦房岂不是癞蛤蟆吃天鹅肉——异想天开。为了实现儿时的梦想,能住上大瓦房,我毅然决然地下定决心离开家乡,投笔从戎。
可怜天下父母心,就在我当兵的第二年,母亲在家乡就给我张罗起婚姻来。谁料到,女方首要条件就是要我家盖三间大瓦房。结果,父母狠下心来砸锅卖铁,东借西凑,终于盖起来百十平方米的土墙灰瓦三间大瓦房。尽管这样,还引来很多左邻右舍的乡亲们前来参观。可人家女方说不是红砖墙,不满意。当然,这桩婚姻也就不欢而散了。老实说:房子的确不咋地,连我也不满意,这那儿是我心目中的大瓦房呢。可在那个时候,农村有三间瓦房就已经是件了不起的大事了。
三十多年过去了,父母先后去世,当年的三间大瓦房已成了危房。前年,我们弟兄几个合计一下,不能让祖传的家业在我们手中破败,决定推倒旧瓦房,重建新瓦房。二哥从蚌埠购来节能空心砖;大哥从滁州传树建材买来环保秸秆聚酯瓦,还是红色的;三哥负责建造。仅用了半个月时间,在我们家宅基地上就耸立起一座高高大大的三间灰墙红顶大瓦房。夕阳下,瓦房掩映在绿树丛中,格外耀眼夺目,这才是我儿时梦中的大瓦房。如不是赶上改革开放的年代,真不知何年何月才能住上这样的大瓦房。
新闻推荐
臧世凯率省人大常委会调研组来滁调研 江山 李耀才陪同
凤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凤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